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晚清民初开始,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逐渐确立,学术范式也随之形成,而范式的形成迎来了汉学学科的建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进程中有了巨大的改变,其变化影响着学术范式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嬗变意味着海外汉学学科的革命性进步。访谈中,曹顺庆教授就学术范式转变中关于学科称谓、学科建设、学术自律、学术前沿以及在该学术共同体中中国学者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勾勒出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起承转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海外中国学(又称国际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法国创立的。法国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有着良好的传统,出现了众多世界知名的中国学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法国中国学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面考察法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时我们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海外中国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历史回顾、主要研究机构和主要学术成果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与政治发展使得中国本身成为西方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政治学视角的中国研究的迅猛发展是传统汉学走向新汉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这一趋势,国内政治学界一直予以密切关注,从引进、评介到批判式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成果。基于文献计量学及其可视化研究方法,可以遴选出路克利等高产作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产机构;同时借助于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发现,海外中国研究中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农村和城市基层治理、公民社会和政治参与、人大制度和法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受国内学者关注。对于新汉学成果,国内政治学界大体持有质疑与建构两种视角。从21世纪新汉学的发展来看,中国这个大样本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因此,在面对新汉学时,每一个学科都不能缺位,政治学更是如此。关于未来对新汉学的再研究,如何自觉地克服我们自身的先入为主之成见,又有效地应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科学的自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汉学或“汉学主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包括虚构与想象 ,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 ,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 ,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 ,从冷战意识形态到中国威胁论 ,汉学的汉学主义贯穿始终。汉学主义批判触发的知识合法性危机 ,威胁到汉学学科与中国目前的汉学译介研究 ,后者的“自我汉学化”可能在无意识中助成的“学术殖民” ,从一个侧面使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建设陷入虚幻。  相似文献   

5.
河北作为我国经济、人口和文化大省,历来是海外汉学关注的一个核心区域。河北与海外汉学关联密切,清末民初甚至成为法国在华汉学的两大研究中心之一;近代以来,国外学术体系对河北所进行的经济、社会研究成果丰硕,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河北大学的西文善本书收藏也极具研究价值。作为海外汉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并握有珍贵的研究资源,河北应该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海外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海外汉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散佚资料的搜集、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海外汉学著作本身就是极具参考价值的重要文献;第二,海外汉学促进了大陆文学评判标准的改变;第三,海外汉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比较文学发展很快,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教材建设成果迭出,学科理论注重方法论的构建,着眼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文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聚焦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海外华人文学与海外华语文学、民族文学的比较、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等;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将政治、教育等制度及宗教、地域文化、社会习俗、民间社团、语言学、符号学等对文学的影响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重构文学观。比较文学以开放性、跨越性的姿态呈现于文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美国汉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新教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员对中国情况的记述以及美国东方学会对中国的研究.二十世纪初经过欧洲汉学的大力扶持,美国学界终成海外汉学研究的一大重镇,其传统的人文科学研究典范持续至今.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中国现实研究战略价值的凸显,经费正清的大力提倡,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对中国研究领域的注入,美国培育了独步世界的新汉学——中国学.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自此进入以中国学为主、汉学与中国学并行发展并彼此渗透的格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中国学界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引发了强烈的研究范式变革,其研究视角发生根本性转移,后现代主义诸多理论的加入也使得美国的中国研究异彩纷呈.纵向梳理美国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和批评话语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欲将汉学主义构建成一个可行的研究范式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包括研究汉学主义的产生、兴起、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汉学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通过审视汉学主义在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分析历史上一些主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们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学术论著,批判对形成中国学术研究的方式产生显著影响的学术思想,可以获得一个宽泛的汉学主义演变的历史形成脉络,把握其作为中国知识生产的一种体系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并了解其性质和主要特征,从而对最终演化为内在逻辑的一些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进行定位.因此,对汉学主义的历史回顾其实是探讨其基本原则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0.
目前正处于从传统汉学到新汉学转型的阶段,这一转型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中国新诗在国外的新汉学情况,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的研究情况以及中国现代诗学当下的前沿领域,突显出在新汉学时代加强中国新诗研究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比如中国新诗的建设时代所面临的"三大重建"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近40年海外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的课题,并强调了其方法论原则,从经典“筛选”、文学传统、母语写作、汉学和文论等方面论述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命题经过广泛讨论衍变至今,部分论述逐渐显现出对古典文体功能观念定位的偏失和文体阐释范围的过度扩张,造成了论者内部的相互抵牾,从而导致论述上的内在不稳定性。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当今汉学界,将中国古典文体论的"兴""怨"概念简单等同对应于西方的"权力反抗""启蒙革命""个人集体"等意识形态内容,仅看到了"个人之情"或个体与外界的紧张关系,使抒情本身工具化为一种政治性的对抗姿态,遮蔽了作为传统之另一面向的"相与之情"这一公共性情感维度,暴露了海外抒情传统论述在古典精神承接上的简单化与偏狭性。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和现实继承方面,不能简单地"以西律中",也不可盲目地"以中律西",而应格物致知,中西融通,力求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虽然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却是传统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向现代的日本汉语音韵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它的特点是:在汉语音韵学的各个门类上都已造成了蓄势待发的势头;汉语音韵学在传统"汉学"与新"东洋学"理念冲突下,两种学术倾向并存;注重"训点"等新材料的挖掘,使音韵学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沿袭与发展"比较"的传统,进一步强调域外材料对音韵学研究的作用,扩大音韵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其时代局限性:汉语音韵学研究带有明显的"草创"印记,许多课题的研究尚需深入;各个门类成果比重不平衡;一些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现代实用性功能还不突出.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华人华侨(1860—1941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期,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过程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及人文环境的发展状况。研究经济开发时期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的历史,对于研究两国经济关系的相互影响,研究中俄两国在该地区的历史交往问题,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建立远东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营造国际化的、和谐的人文环境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历来可以分为两条路径,其一是中国学者长期以来的对自身的关注和内部的理论自觉,这方面的研究相当众多;第二条路径是海外的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即从置身于中国社会思想的外部来建构中国的社会思想结构,两条研究路径互相补充。该文试图论述海外的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学术轨迹特征,特别是将海外中国社会思想研究置于宏大的社会理论框架分析与日常生活话语中去,尝试发现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存在诸如研究者的中文修养薄弱、解释和译注史料时常存误解误译、材料搜集和材料审别难以博雅以及观点或结论常如隔雾看花,难求其情真理得等局限。美国汉学固然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民国学者看来仍有可取之处,如公开合作之精神、新颖之视角和方法、重视组织结构与系统性、冷僻领域和材料之注意等。面对海外汉学著述,民国学者坚持一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在充分注意其局限之同时,尽可能挖掘有助于中国学术之可取处。民国学者对待美国汉学的这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及其所撰书评,对当下中国学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清醒剂。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 ,对于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 ,历来称为“汉学” ,明治以来则称为“东洋学”、“支那学” ,本文在厘清这些概念的历史含义的同时 ,指出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应以“中国学”一词更具学科意义。以此为前提 ,本文梳理了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人物 ,第一次全面概括了该学派的学术特性 ,并指出其中国研究的基本立场以及与中国学术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绩优企业大量海外上市的现象,学术界围绕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焦点聚集在资本市场定价权问题上.因此,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就海外上市现象以及其对资本市场定价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断改进我国的资本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海外留学人员是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才群体中的生力军。其中自费留学人员中的高端留学者,是海外华人华侨杰出人才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海外华人华侨高科技专业人士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华裔高级人才涵盖了所有专业和学科。进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海外华裔专业人士,正在改变所在国华人圈的文化层次、经济结构和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