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优秀的画家层出不穷,共同组成璀璨的现实主义美术盛世。因为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需求,这些画家中大多以肖像画见长,现实主义人物肖像创作在此一时期迎来高峰;同时,以新的生活状态为素材的风俗画也有了长足发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被画家们留存并永  相似文献   

2.
王博 《社科纵横》2007,22(3):120-121
本文对气韵生动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做了探讨,在绘画进入"怎么画"比"画什么"重要的时代后,绘画追求的共性是什么?在图像技术泛滥的现代社会,绘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惟有坚持绘画独特的性质,回归真正的本质,才是绘画的品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熟悉的艺术界朋友中,曹鸣喜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阅历深厚,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艺术家,一些朋友戏称他为"双栖"画家,实不为过。今天,当我们看到曹鸣喜的工笔花鸟画,更能够充分说明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他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常说的"笔墨当随时代"的哲理。  相似文献   

4.
盛唐华章     
<正>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风尚的艺术。社会是繁荣兴盛还是衰败落寞,艺术往往呈现出最好的直观表现。譬如盛唐,国力强大、社会富庶、人民喜乐,呈现在当时的艺术中,也是一派富贵典雅、雍容豪迈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5.
向来被认为雄强傲岸的汉唐精神,有着"男悲女怨"式盛世悲音的一面。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汉代"士不遇"的悲愤与以王昌龄为代表的大唐"女宫怨"的哀凄集中体现了汉唐精神中的这种"盛世悲音"。站在经学的角度观照"盛世悲音"这个文化现象,可以说它的形成既是封建社会政治矛盾不可解决的结果,也是文人基于文学与经学政治的角色错判形成的块垒式悲怨心理因素造成的。"盛世悲音"作为汉唐精神的另一侧面,给予当今现实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公元626年8月,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经过严重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的局面,励精图治,在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景象,使贞观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历史把他当皇帝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盛世"出现,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李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大历诗坛在其清淡省净的总体艺术风貌中,既存留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悠远意境,又投射着衰乱之世的冷寂氛围。大历诗人大多经历过开、天时代,造成其时时眷恋盛世的怀旧情结;同时,由于身处衰世而促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则使得这种对盛世的回味带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8.
章怀太子墓室壁画是唐人物画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特别是《仪卫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技法,有"吴带当风"独特性。笔者认为,有很多历史线索和证据都在向我们表明,该作品的作者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唐朝最著名的"画圣"吴道子。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的《盛世危言》热与郑观应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 《唐都学刊》1995,(2):32-36
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他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本文针对甲午战后所形成的《盛世危言》热.认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书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孙其光 《青岛画报》2012,(11):96-97
当整理这些大多都是四十年之前学生时代的水彩写生习作准备结集时,心情是别样的,既有喜悦,亦有酸楚。我自幼喜欢画画,记得在青岛四方小学时,自己的绘画作品曾参加一个中苏友好的绘画展览,画面是天安门、克里姆林宫、和平鸽等;六年级时,和同学校的夏子玉在学校的走廊上展出过我们的国画作品。那时,有幸结识了下四方兴元街的夏子玉,常到他家去一起画画,并逐渐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绘画是一门"早熟"的艺术,就技巧而言,今日所见最早的作品都已臻于完美。我们无法推测此前的探索期究竟有多长。然而,在画师将绘画技法发展到极致后,却出现了一种并不十分看重技术层面的绘画——文人画。文人作画,讲究情趣、墨戏、心绪,唯独不怎么讲究技法。有趣的是,一代代的  相似文献   

12.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风尚的艺术。社会是繁荣兴盛还是衰败落寞,艺术往往呈现出最好的直观表现。譬如盛唐,国力强大、社会富庶、人民喜乐,呈现在当时的艺术中,也是一派富贵典雅、雍容豪迈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13.
正原计划连载一年,却从而立画到半百。25年过去了,不会变老的柯南休刊了……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曾评论: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日本动画产业已日渐衰落,只剩下5年的"余命"。当然,这是盛世危言。不过此话一经传播,就有众多网友评论说,"光是一个《名侦探柯南》就能撑起日本动画产业的半壁江山""只要柯南不完,日本动画产业就不会完"。  相似文献   

14.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07,23(3):29-32
色彩是绘画中流动的生命,也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中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在六朝时代极为发达,且绚丽之极。中晚唐以后,水墨渐渐取代色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哲学的、绘画观念的,也有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重建汉族统治的朝代,它试图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规避和去除以蒙古贵族统治为核心的"元"的影响。反映在绘画方面,就体现在对宋代绘画制度的恢复及绘画风格的推崇上,于是,宫廷绘画蔚然成风。与宫廷绘画有密切联系、处处讲师承的"浙派"绘画成为当时的一大主流。同时,在长江中下游的苏州、南京、松江等远离京  相似文献   

16.
正萨拉·莫里斯1967年出生于英国,现工作、生活在美国纽约。莫里斯的绘画与其影像作品齐头并进,艺术家将之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些作品以点、线和角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出城市、社会和官僚政治的拓扑图。萨拉·莫里斯成长于后"水门事件"时代盛行的怀疑主义之中,其  相似文献   

17.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孙玉清,字冰清玉洁,号华夏耕夫,1961年出生于安徽省阜南县。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崔晓东先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绘画技艺)传承人。著有诗集《太阳日记》、哲思集《全息命运共同体》、画论集《丹青诗史》、诗书画集《盛世牧歌》等。孙玉清是用灵魂画画的丹青朝圣者,38年走遍中华南国北疆写生,创作完成了中华人文国疆七大艺术工程:《盛世牧歌·中国梦·万里山河复兴图》(约1.42米×7500米)  相似文献   

19.
现代蜡染绘画是指艺术家以传统蜡染的工艺手段作为媒介,将中国民间蜡染工艺与传统蜡染文化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中,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了我国民间千年的蜡染香火,又超越了地域的民族工艺和民俗文化,具有大工艺的文化特征。上世纪80年代初,现代蜡染实验成功的"子龙蜡染"艺术体系基本形成,突破性地创造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的蜡染造型艺术门类。它用全新的绘画语言诠释传统蜡染的经典文化,为现代蜡染绘画创作、艺术设计和传统蜡染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国外的艺术院校也把现代蜡染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广泛用于纯艺术绘画和时尚设计。1984年夏,《刘子龙蜡染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期间,主办方亦举办了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研讨会,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特拍摄《刘子龙的蜡染绘画》专题片,译成7国语言、文发布157个驻外使馆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引起国际上的关注。此后,大约30多个国家的蜡染艺术家、设计师、艺术院校的教授投身蜡染绘画创作,掀起了国际性的蜡染绘画热潮。从此,蜡染绘画形成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在现代蜡染绘画领域,中国又走在了世界绘画的前列。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中所提及的我国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指导下,引发了蜡染艺术家对中国现代蜡染绘画的深度思考: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曾历史性地影响过其他民族的蜡染文化,却被晚于中国1000多年的印度尼西亚蜡染取代了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我国的传统蜡染虽处于衰竭期,但蜡染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重构中,我国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画家、教授和艺术家致力于现代蜡染绘画的群体,他们有能力将中国现代蜡染绘画推向国际艺坛的前沿,登上世界蜡染艺术领域的高峰;有自信赢得中国蜡染的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蜡染文化大国形象,复兴中国蜡染艺术在世界历史的地位和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20.
在清初康熙盛世诗坛上,山左诗人冯廷櫆自觉远离王士禛主盟的神韵主流诗风,其诗歌创作独具风貌,具有清警绝俗,风格超峻的特色,显现了康熙盛世诗人的疏离心态,成为盛世诗坛中的变徵之音。冯氏卓异诗风的形成来自其转益多师的诗学崇尚,他上继建安、六朝,近学唐、宋诗人,融合唐宋,诗学思想敢于独标一格;其诗歌既有怀才不遇的嵚崎胸臆吐露,也充满了迈古骇今的奇情险语,而其中吏隐金门的山林清趣的抒发,则"皭然出风埃之表",成为清初诗坛风格多样化的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