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母亲的第一个优点是讲究“义气”,她见到有好感的人就“自来亲”,广交朋友。无论走到哪里, 她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周围人的好感。我姨妈较多 (母亲有8个姊妹),有几个姨妈嫁到另外的乡镇。我母亲去几个姨妈家玩的时候,往往会交结一帮朋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6,(6)
参加工作后不久,我回家向母亲诉苦:"那个女经理简直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巫婆。早上,看见她把一包茶叶放进杯子里,我连忙跑去给她倒水。可她却冷冷地说,难道整个办公室就你眼尖吗?中午我给她带了外卖,她又冷冷地说,干吗只给我一个人买?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吗?下班时下雨了,我看她没带伞,就把伞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她又冷冷地说,有人会给我送伞的。你能不能不要总观察我?我哪里得罪她了?她总是对我这样!我只不过是想讨她欢心,让她感觉到我比别的新同事更细心更聪慧罢了!"母亲听后想了想,问我:"你说,美人鱼在王子眼中是什么?""美丽的爱人!""那她在厨师眼里呢?"  相似文献   

3.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4.
有些人说母亲对他们的爱最伟大,而有些人则说父爱最伟大。但我自己的体验是父母对我的爱是同等的伟大。 自从我来到人世间,母亲就一直在竭尽所能地用最好的方式照料我。她爱我像掌上明珠。连续多年,她总是辛勤操劳,使家庭幸福,房里屋外都打点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5.
刘明 《老友》2021,(2):50-50
我的母亲90多岁,由我兄弟四人轮流供养,一年之中,每人供养三个月。我离母亲较远,以前都是请人照顾她。去年因为请不到人了,我只好自己回去服侍她老人家。春节一过,我和老伴回到了老家。老伴不是我的原配,她和我在一起生活还不到一年,也没见过母亲,我私下里想,这次她会怎样对待母亲呢?  相似文献   

6.
去年国庆假期,我和母亲去乡下的舅舅家探亲。亲戚的院子里堆满了收购来的黄澄澄的豆子,跳跃着农家丰收的喜悦。舅母见我们来了,开始向我和母亲这两个她认为有见识的城里人唠叨:“收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烂在手里就全完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位亲戚打电话向我诉苦,说她都快让儿子气疯了。她跟我讲,一次,儿子吃饭时掉了不少饭粒在桌子上,吃完饭,竟随手就将饭粒全都掸到了地上。她批评儿子:"你不想收拾就放在那,怎么把饭粒都掸到地上了?"儿子立即朝她瞪眼睛:"不服?不服你把它舔掉!"亲戚说,儿子都已经初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给表姐带小孩的姨妈回国了。她讲了一件因给小孩子穿开裆裤上街被抓的事,说至今还心有余悸。姨妈说:在中国,小孩子哪有不穿开裆裤的?把屎把尿也方便。所以我想也没想,把外孙的封裆裤全拆开了。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玩累了,我们坐在路边休息,孩子说要小便,我就叫他撤在花坛里。没想到让一名路过的白人女子看见了,她惊讶极了,哇啦哇啦地冲我说个不停。我听不懂她说什么,便没理会她。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她和一名警察走过来,他们  相似文献   

9.
一母亲来电话,说姐姐病了。我一听就急了,印象中姐姐是铁打一样的人,怎么会生病呢?母亲说:"你姐姐肝上长了个东西,恐怕不好,你想办法凑点儿钱吧。"  相似文献   

10.
姐娘     
杨顺保 《山西老年》2009,(10):21-21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母亲是我最亲爱的人,但对我而言,除了慈母之外,姐姐就是我最亲的、最敬的人。我和姐姐,并非一母同胞,然而20余年来,她在我身上却倾注了许多心血,她对我的爱就像母亲那样的深沉、真挚。  相似文献   

11.
吴敏 《社区》2012,(20):51
又到该缴煤气费的日子了,趁休息,我直奔姨妈家。姨妈是独居老人,69岁,身体挺结实,就是右腿膝关节韧带受过伤,走路比较吃力。所以,这些跑跑颠颠的事情,我总是抽时间去帮她做。到了姨妈那里,姨妈说已经缴过了,是对门于叔代劳的。她还说:"今后你也甭再操心记挂了,这些跑腿的事就由你  相似文献   

12.
痴儿不解舐犊意我出生在武汉解放的炮火声中,母亲刚生下我就感染伤寒去世。姨妈怪罪干父亲,认定是他欺骗了比他小14岁的母亲,带她离开家庭遭受磨难,才26岁就夭折了。时任湘江文工团团长的父亲正带领团员进入刚解放的长沙,他把刚领到的军大衣袖筒剪下来,把我塞在里  相似文献   

13.
经常会有人问我,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总是回答,我真的不知道。在我眼中,她首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是我最好的朋友。在这之后,我才想到她是一位演员。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才意识到她是一位多么不同寻常的演员,她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深多广。这么多年来,那些喜爱母亲的影迷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很多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看母亲主演的电影。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都说,与所爱的人说再见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刻。然而,在目睹我的好友谢莉尔陪伴她母亲从生到死的半年之后,我想人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跟亲爱的人永别的那些牵肠挂肚的日日夜夜。谢莉尔频繁地到医院暗她的母亲。每次去医院她都要用去两个小时,随后再和母亲呆上一整个下午。她俩一起祷告,彼此安慰,回忆过去的美好日子。  相似文献   

15.
为母亲补鞋     
母亲尽管年事已高,可远不是那种朝不虑夕的老人,凡事总要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比如,我不久前回老家探望她时,正赶上老人家脱去冬衣,她拎着那双毡鞋左看右看,说:“鞋后跟磨薄了,鞋帮子也开裂了,得赶在下一个冬天来临前修补好。”母亲是“半解放脚”,市面上卖的鞋子不是大,便是小,总不合脚。所以老人家一辈子只穿家做鞋。视力好时,母亲自己做着穿;后来是姨妈给做着穿。可如今姨妈也卧床不起了,而儿媳、孙女又没有做手工鞋的能耐,于是,母亲穿鞋就成了不大不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认识郝兰后,我才明白自己是个多么紧张的人。我托她去帮我家亲戚的小孩联系一个设计单位的工作,我在电话里飞快地说好见面地点,然后飞奔而去。郝兰穿着平底鞋,踩着脚踏车缓缓而来,长丝巾飘在风中像春天里的一道景致。我有些愣住了:她倒真是悠闲。郝兰说:我们步行吧。这一路风景不错,走走吧,平常不是太有机会到这边来。我因为事没办成,心里着急,本想说,先办完事再说吧,但没好意思扫她的兴。  相似文献   

17.
背母亲上楼     
李晓霞 《老友》2012,(8):43-43
我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这一次背母亲上楼,却是平生头一次。 我在县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新房装修好,乔迁新居后,我就把老母亲从农村接来,想让她在有生之年享享福。由于我家住在项楼,我见母亲走起路来,一步三晃,有气无力,真担心她体力不支,于是,我就提出要背母亲上楼。母亲开始不肯,说这楼确实有点高,头有点晕。还是不上了。  相似文献   

18.
正玛丽在美国西雅图经营一家幼儿园,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她80多岁的老母亲凯瑟琳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有一天,玛丽去探望母亲,一个多小时老人没有说一句话,眼神空洞,行动迟缓。玛丽怕母亲一个人会出什么事情,就把她带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见到老人很兴奋,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斯蒂芬歪着小脑袋说:"奶奶您的金发好漂亮,我妈妈也是金发。"斯皮尔拿着一本画册对老人说:"奶奶您看我画的南瓜好看不?可给南瓜量周长我总是?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来过北京两次。一次在1963年,一次在1981年。第二次来北京时,原说好起码要住一年的,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啦。她对我说:"我整日这样吃喝,却没有人给我说话,这不是让我坐禁闭吗?"拗不过她,在决定返回故乡前,我问她还有什么心愿?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我想要—个会画的人照我的样子给我画一张像。"我立刻就理解了,她想到她身后的"位置"问题。这是常情,岂有拒绝的理由。不过我给她的建议是去照一张相,然后放大。她很愉快地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20.
看人     
一母亲没什么文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总把相亲叫作看人。大学毕业后,母亲对我说:"咱家里穷,谈个门户相对的,最好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免得城里媳妇瞧不起。"但我还是遇到了城里生、城里长的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