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热"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的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化热潮。本文立足"国学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从人伦亲情电影与古装大片两个维度,分析了"国学热"中的国产电影创作,着重总结了其在艺术成就、市场成绩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对国产电影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媒介属性,实现与国学热潮的积极互动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原本"高冷"的文化艺术品牌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渗透进商业领域。文化品牌所追求的流量变现,大多以辅佐新中产阶层品质生活为前提。这种商业模式所诱导的,不仅是一种消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如今的文化品牌市场上,"看理想"和"一条"是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标识。用流量时代的时髦话来说,"看理想"所依托的"理想国"就是图书出版品牌里面的"头部",一般人都会觉得文化、艺术类的书籍不会卖得很好,但"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埠要闻     
正10月27日—31日,"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在青岛举行,本次博览会以"传承民族文化、展示大师风采、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生活品质"为主题。博览会包括展示和销售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民族工艺品和国际手工艺精品;"201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审;工艺美术大师现场表演;工艺美术精品捐赠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4.
贺中 《青岛画报》2022,(2):34-35
青潮澎湃,滥觞于青春之城.1929年,王统照在《青潮》创刊词中写到:"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 《青潮》是青岛文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文学期刊,尽管第二期出版以后就没再出版下去,但萌芽的力量常驻岁月,"无力"变为"有力",蔓延于城市的血脉之中. 跨越百年,文化"青潮"依然...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艺术界的热门概念。虽然载体类同,但不同于相对传统的摄影、摄像,"新媒体艺术"专指由新的媒介生发出来的艺术样式,如电子艺术。在当今中国,一批新媒体艺术家正在崛起。他们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互联网的熏陶下成长,日新的科技改变着他们对艺术的看法,在"地球村"的概念中无缝对接西方最前卫的艺术实验。  相似文献   

6.
贾越 《浙江学刊》2001,(1):161-165
现代小说叙事普遍采用了一种"综合"的艺术态度,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和光;音乐艺术的音响、旋律和节奏,电影艺术的蒙太奇等等各种艺术的语言手段都渗入到小说的叙事系统之中.小说叙事呈现出兼容、开放态势,"综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已成为当今小说形象构成的特殊的语言方式.  相似文献   

7.
资讯     
正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日前,"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00余件(组)木偶艺术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头雕刻"的艺术神韵与文化内涵。展览将持续至4月6日。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氏家族木偶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事情做得大不大,不在于作品尺寸和价格。艺术家别把作品和价格做大了,把自己做小了……"——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委托蔡国强策划的"艺术怎么样?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览于3月14日在多哈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开幕,展览外,蔡国强主编同名书籍并撰文《说说艺术怎么样》"我不太赞成‘辞职潮’这三个字,并没有成‘潮’,这只是一种辞职现象,反映了新时期人才流动的一个新特点,我们应该为这种现象喝彩,这是好事。"  相似文献   

9.
鱼小辉 《唐都学刊》2007,23(6):83-86
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波及世界,无一国家能置身潮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的"价值"之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种经济大格局中,坚定不移地推行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战略,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张弓 《学习与探索》2012,(7):134-138
美学的实践转向所导致的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处理好文化产业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方向与文化艺术规律的关系,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8):131-136
"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常常与"兴"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兴"的艺术手法仅限于展示自然界简单的类比关系,而"寄"是将情落实于物之上,从而使得他物闪烁出主体的生命精神,二者之差即在个体之情的投注有无。"寄"这种强调个体化、情感化的艺术手法有赖于主体审美的艺术觉醒以及物我区分的高度发达。郭象"独化"哲学彻底打破了物我之隔,还给世人一个本然无主的天地世界,将物之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地。郭象玄学是一种世俗化、人生化的学说,它带来了个性主义空前的高扬,催生了中国山水游赏风气的盛行,给文人大规模的个性化情感创作提供了契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寄"的成熟发展与郭象"独化"哲学为同一思想文化脉络下产生的桴鼓相应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在萌宠、动漫、二次元等"萌文化"的支撑下,"萌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大量"萌文化"IP被开发,"萌经济"的生产力不断被解放,"萌经济"逐渐生成了发达的产业链。很多品牌主打与"萌文化"的融合品,从而给消费者带来天然的亲近感,使消费者乐意买单。比如,风靡全球20年的动漫形象皮卡丘,其产权方通过产品销售、衍生授权等,累计获利超9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今日辽宁》2014,(1):96-96,F0003
正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态度"以"传播文化"为己任,从最初的一本校园杂志,到现在的文化传媒公司,"态度"以独具的文化张力行走于光影与文字的世界,用可以触摸的质感和深沉的文化品味赋予"读"者生活的改变。作为一家朝气蓬勃的年轻企业,态度公司始创于2009年,2012年迁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更名态度文化传媒(大连)有限公司,成为首家成功入驻大连广告创意产业园的传媒机构。秉承"与众不同、敢于挑战、勇于改变、相容共生"的企业理念,"态度"为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阿瑟·丹托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哲学与艺术、叙事与艺术史、意识形态与艺术界的关系.他认为,西方艺术史就是哲学剥夺艺术权力的历史.伴随艺术自我意识的到来,那种不断进步的、以叙事结构的艺术史终结了.而在某种意义上,"艺术的终结"恰恰表明了艺术的解放."后历史"的艺术为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提供了可能,但这种艺术终结的叙事,是否又是一次乌托邦的精神想象.  相似文献   

16.
文化经济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实际上形成了边界清晰的两种学科方向--以文化艺术产业、文化商品和文化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狭义文化经济学"和以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时象的"广义文化经济学",这两种不同演进路径的文化经济学在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狭义的文化经济学实际上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仍然是其突出特征.广义的文化经济学则探讨文化对经济思想、经济行为以及经济绩效的影响模式、影响渠道和影响效应,文化因素被当作影响经济系统运行的重要变量.狭义文化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已从原来的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转向政策研究,而广义文化经济学则出现了在理论框架上与新制度经济学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艳梅  王姝 《学术交流》2007,(12):186-189
谈及"孤岛"话剧,一般都在左翼文化语境中表述,凸现其意识形态属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孤岛"话剧是发生在上海这一特定空间中的文化现象,而当时的上海已经进入大众文化语境,因而其生存形态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文化语境的影响。一方面,"孤岛"剧坛坚持宣传抗战、关注民众生存,积极表述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话语,于激进的现实批判中呈现出鲜明的左翼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现世娱乐的诉求、名人效应等商业运作策略也令"孤岛"话剧的大众化趣味得以彰显,恰是在政治讽喻与大众欢歌的张力间,显现出"孤岛"话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万玛才旦是一位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多元文化浸染的创作背景,"去魅"的民族文学书写立场,使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由此,在多元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他的双语写作具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诠释学的视角来审思文化自觉,是为了追问文化自觉何以可能。"各美其美"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第一步,是作为一种"和而不同"的价值向导而存在的,是自觉审视传统文化让自身的文化身份得以澄明的重要方式。横隔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间距离"是"各美其美"的首要问题,对"时间距离"的不同回答,是"各美其美"是否可能的关键。在施莱尔马赫单向度地回归历史的时间距离观中,"各美其美"不可能实现;伽达默尔指认出"时间距离"的"过滤器"和"生长域"意义,"各美其美"得以可能;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中,时间距离表现为文化启蒙在历史中阶段性地凸显,是"自由人"绽出的质跃表征,这是"各美其美"的正确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民本"之真与"民主"之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现已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议题之一.通常,学者们先会充分论证"民本"思想的精华,其现实意义,其与"民主"思想的相似点、相互关系,继而也总忘不了郑重提醒世人,"民本"与"民主"有天壤之别.如此分析"民本"与"民主",自有其道理;但"民主"固然美好,却无法具体操作,无法真正兑现,不免流于水中月、镜中花;反之,"民本"虽层次不高,不彻底、不完美,却有可能操作,有可能落到实处,而且也可能与时俱进.以此而论,"民本"反胜"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