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大量的情歌材料证明:藏传佛教影响到藏族“拉伊”的思想内涵、歌词结构、局部特色、创作过程,影响到“拉伊”创造者的世俗行为和心理活动。藏族人民酷爱宗教与追求爱情并不矛盾,当代藏族歌曲创作应该从藏传佛教入手,探究藏族人民真正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人生转折的临界点--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十三”在藏族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其背后具有深层的文化精神作支撑。文章从藏族“十三”的一系列民俗思想中发现,“十三”是人生重要转折时期———成年礼的临界点。这种成年礼习俗在周边民族中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陈丁漫 《民族学刊》2022,13(12):118-126, 158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甘孜藏族人口向双流迁移,藏舞由甘孜藏族铭记家乡的“地域性”文化实践,逐步发展为甘孜藏族“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现象,并最终成为多民族共舞的城市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事务。藏舞的参与人员、舞姿、功能、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化条件、各民族主动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各族居民“文化合谋”的现实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起藏舞在地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新的藏舞是城市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成果,也是沟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实体,对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藏族社会美思想是其哲学、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认识和把握藏族社会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拟从藏族伟大史诗《格萨尔》入手来探讨藏族社会美的基本内容、精神特质。《格萨尔》作为一部描写和反映藏族古代部落社会由征战掠夺到走向军事联盟性统一的巨篇伟制,它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反抗邪恶、追求正义、向往光明、企盼统一,要求改善现实、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首先,它集中表现为藏族人民对平等、公正、幸福生活的渴盼。“岭”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仙界遣使》描写到:“在南瞻部洲北部,有个…  相似文献   

5.
贡觉 《西藏研究》2006,2(3):63-66
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母题,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的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另外,二者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透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但已有后期佛教思想明显改造的痕迹,其“善”与“恶”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构成了藏族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古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精髓是西方“渎神”精神、悲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洲塔  刘嘉尧 《中国藏学》2013,(1):161-163
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林 《中国民族》2007,(1):31-31
12月9日,藏族祥巴(版画)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藏族祥巴(“祥巴”系藏语译音,意为木刻版画)是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族羌族研究所,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彰显民族精神而打造的崭新的藏族艺术品牌。本次展出的76幅藏族版画作品,是在藏族传统佛经复制版画的基础上,对题材内容到画面形式、制作、材料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将佛经复制版画变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独立的创作版画。它填补了中因绘画史上没有藏族版画专题展览的空白,实现了藏族版画首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9.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天鹅处女”故事,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联.这类故事传达了汉族、藏族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汉族、藏族“天鹅处女”故事具有明显的印度佛教同类型故事色彩.  相似文献   

10.
陈茜  魏希梅 《民族学刊》2023,(11):110-117+168
白马藏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也是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白马藏族民歌不仅具备整个藏族歌曲的共性,也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个性。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就白马藏族民歌演唱的“颤”“擞”技巧与汉族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白马藏族民歌的“颤”“擞”技巧区别于汉族民歌中装饰音“倚音”,音程关系表现得更为狭窄,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旋律调性、歌词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将白马藏族民歌与羌族、彝族民歌进行对比,探讨三者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差异,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歌的演唱形式、曲调旋律等方面有不同的浸润和影响,三者在民歌演唱技巧和音乐特征上又有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最后提出新时代白马藏族民歌传播的可行性建议,以多维度保护与传承白马藏族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11.
吉首市构建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吉首市构建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必要性以及其构建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就有关吉首市旅游发展定位、区域旅游一体化、吉首旅游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大湘西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为吉首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合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4,(2):129-141
本文从齐鲁、运河、伊斯兰三种文化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济宁伊斯兰教。重点探讨了济宁伊斯兰教的地位 ,伊斯兰教传入济宁的时间 ,济宁的清真东、西二大寺 ,山东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 ,东、西二大寺的几篇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汉文碑文 ,特别是常志美、李永寿二位之父辑著、参订的碑文《识认大略》 ,另外也对清末成书的《清真释疑补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银川的历史和银川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银川的时间,然后分四个时期概述了伊斯兰教在这里传播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研究了明代穆斯林在这里的重新逐步聚集、纳家户清真大寺的建筑成就、马托这位人们尚不熟悉的历史人物和清同治年间穆斯林反清起义的功绩,特别论述了虎嵩山阿洪对伊赫瓦尼的态度调整、兴办中阿并授普通学校、推动传统经堂教育大幅度改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开封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开封伊斯兰教的地位,对伊斯兰教传入开封的时间采用了更有根据的"可能是唐,确切为宋"的提法,并为此主张将马依泽、所非尔、革哇默定三大世家的传说放在北宋中原与西域交通这个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范围内考查。本文还概括出开封清真寺区别于他处清真寺的四个特点,对开封经堂教育、特别是经堂教育经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重点研究,进行了初步分期。介绍了民国以来与开封伊斯兰教有关的六位人物和三本著述。最后列举了现在能知道的开封伊斯兰教有关碑文的名称。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城市形象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形象塑造是当前公认的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声誉,促进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城市形象建设的一般原则出发,对西宁市自然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城市性质与职能等方面的定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概述了同心的历史,介绍了同心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同心及同心伊斯兰教历史的分期.其次对同心清真寺、拱北、道堂、墓地进行了介绍.在介绍同心清真大寺时,又从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建筑特色、建筑成就、文字记载等多个方面展开.接着探讨了同心经堂教育、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最后,探讨了红色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1936年同心的和合,包括这种和合的主要表现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7,(2):93-106
本文首先概述了定州历史,接着概括了定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探讨了伊斯兰教传入定州的时间。然后根据元至正八年碑正文及碑阴重点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元代定州兴盛的有关情况。而将探讨的重心放在利用定州清真寺元明清三代文(碑文)、物(建筑物)皆有所存的优势,对这座清真寺寺貌、寺名、寺之建筑规制、寺之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建筑成就上。同时对清末民国定州穆斯林的兴学修寺也有所涉及。最后存目式的列举了现知定州各清真寺的碑刻匾联等文物。  相似文献   

19.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3):100-113
本文叙述了昆明伊斯兰教的地位,对伊斯兰教传入昆明的时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分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时期介绍了昆明伊斯兰教兴盛、变化、曲折、恢复转型并逐步走在全国前列的大致过程,顺便也研究昆明如何逐步成为了云南经堂教育中心,最后简章列举了昆明伊斯兰教现存的墓地、碑刻、匾额。  相似文献   

20.
南京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2):146-162
本文叙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地位,介绍了伊斯兰教元之前传入南京的一些可能,罗列了明前期南京穆斯林频繁迁移的种种情形,研究了明伊斯兰教政策首先在南京实施以及这种实施对南京伊斯兰教的影响,对南京的清真寺及有关场所作了分类,对净觉寺幸存文物作了列举。并着重从伊斯兰教在中国全面中国化的角度,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南京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活动的关系,使研究更具历史感。最后简单论述了南京伊斯兰教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