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认为 ,我国的草地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 ,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应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存栏规模优势指数、产量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对西藏自治区7个地区(市)2003—2012年牲畜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进行计算,并使用"Hausman检验"分析比较优势对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各地区牲畜的存栏规模优势、产量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呈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优势对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偏低,规模经济效益较小。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西藏牲畜生产的区域优化以及实现西藏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占军 《西藏研究》2005,(3):116-120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为保险产业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其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西藏保险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不仅制约了保险产业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加快西藏保险产业的发展,可采用的措施有:加强保险产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保险宣传教育活动;拓展保险业务领域;增加市场经营主体;加大中央的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态畜牧业进行了理论探讨 ,论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含义、界定范围及其生态学思想 ,指出生态畜牧业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为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草畜矛盾而提出的 ,因而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认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注重草场生态系统的平衡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加快发展畜牧业 ,是青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任务。本文在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提出了“解决畜草矛盾”和“畜牧业经济中心向第二产业转移”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两个战略重点。围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战略和两大战略重点 ,具体谈了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是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牧区人民生产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释及畜牧业的多功能性的分析,提出了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日喀则地区五个移民村案例研究发现,搬迁对移民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安置地产业中畜牧业的比重明显减少,粮食产量不足,现金收入明显增加等.导致粮食产量低的根本原因是安置地土壤缺乏有效改良和不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原因在于安置地草场等资源分配不公,这也是移民工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特大雪灾后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草原面积12,4亿亩,其中可以利用的草原面积8.25亿亩,占总面积的66.5%。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区农牧业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以上。由于西藏牧区面积大,分布广,海拔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局部受灾情况连年发生。在每年发生的旱、涝、风、虫、雪、鼠等局部灾害中,最大的灾害是雪灾。雪灾造成的损失之惨重,教训之深刻,尤以1997年9月初至1998年3月底的特大雪灾为甚。笔者试从西藏牧区此次遭灾一事中,谈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参考。一、对牧区置灾损失的初步分析自1997年9月初至1998年3月底…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有广大的牧区,也有广大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他们有经营畜牧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其他少数民族和住在这里的汉族人民也有经营畜牧业的习惯。自治区的牧区面积很大,约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有丰盛的水草,具有大量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但在解放前由于封建制度长期的摧残和反动统治残酷的压迫和掠夺,使畜牧业生产日趋衰落下降,农牧民生活非常痛苦。自从解放后和自治区成立以来,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对自治区畜牧业的发  相似文献   

10.
牧区发展效益型畜牧业,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头数畜牧业”状况,达到“一调、三提”(调整结构,提高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的目标。就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提高人均收入,顺应当前牧业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强有力的竞争手段一高质量的畜产品占有市场,提高畜牧业总量。实现效益型畜牧业对社会稳定,农牧局致富森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近些年我省畜牧业经济效益显著。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牧区在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化过程中,加强了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长期抗灾保畜措施,进行“西繁东育”…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李辉 《民族研究》2006,(5):97-99
中国帝王以自己的生辰为节日,大约自唐开始。宋人王明清云:“《唐明皇实录》云:‘开元十七年秋八月,上降诞之日,大置酒合乐,燕百僚于华萼楼下。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率百官上表,愿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使燕乐,休假三日。诏从之。’诞日建节盖肇于此。”①此说盖不谬也。而各国之间互派生辰信使,五代始有之。②延至宋、金、夏鼎立时期,宋、金,金、夏,金、高丽都互派使臣祝贺对方国主生日,此制度日益完备。一般说来,帝王生辰与诞节是一致的。然笔者在考察宋金交聘制度时,发现《金史》本纪中所载金帝生辰与诸国人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