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水平低、性别比例失调、区域内转移等诸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体系重新构建问题研究,强调非物质层面的重建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制定了包括民族体育资源的重建、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众心灵创伤的抚平和民族精神振奋等重建目标;阐述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重建内容;提出了包括加大灾区教育投资、制定完善各项政策和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等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4.
蒋作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4):33-50
灾区居民的长期生活质量监测是评价灾区重建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对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社会交换”和“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等理论为基础,从居民生活质量感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对灾区重建政策满意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汶川县和北川县五个城镇389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理论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均对重建政策满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幸福感在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与重建政策满意的作用关系中均起着中介作用;重建方式只在工作收入、娱乐消费和家庭生活3个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维度上与幸福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政府的灾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地震监测与预防、震后应急措施等方面对我国今后的抗震救灾体系提出相关建议,针对汶川大地震,就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素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06-210
[摘要]援建结束后,汶川地震灾区已修建各级各类学校546所,修建面积达482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建学校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四川省政府追加教育投资是不容置疑的,但追加投资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在有限教育资源投入下,只有提高灾区基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促进灾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灾区中小学教师数量、校长职位数、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等影响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戴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工业受损情况、工业布局特征、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认为四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应当对既有的工业布局做出局部性的适当调整,并结合地震灾区的地质构造条件、现有工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镇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警钟.四川省的几个地震重灾区,正是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试验区和示范区,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要保证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与可持续推进,必须实施补植补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林、牧业的科技含量;加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移民,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刘瑾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4):130-13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的过程。在汶川地震后,媒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进行观照,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3)
灾区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区域,是人与自然矛盾集中表现之处,经受了由诸种自然因素与社会人为因素相互交叉作用所导致的灾变,灾区的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恢复离不开区际的补偿.生态建设恢复是要付出成本的,如何掌握恢复项目与成本,并将成本分化是生态恢复建设中的关键.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分析了灾区生态补偿的空间尺度、生态修复价值补偿尺度和生态补偿价值的机制创新.并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征,提出灾区生态价值补偿的管理机制,使今后各种灾区生态价值补偿都能及时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王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4):26-30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述的母题,汶川地震掀起了超越以往的灾难书写热潮。文章总结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学书写,分析了各种体裁的表述特点,探讨了其精神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中外人生观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而涉及到两者间比较时,往往以唯洋论唱主调,然笔者认为枳非橘也,亦有所长。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将从最近发生的震惊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选取几个片断中,佐证笔者观点。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媒体报道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传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的表现迥异于以往任何一次突发灾难事_件的报道,其快速反应、较强的专业性、较强的人情味和不顾危险、深入灾区采访的敬业精神,博得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但是,当我们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这次地震报道时,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一是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如渲染朱坚强以娱乐受众,炒作范跑跑而有失严肃;二是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受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的左右;三是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周恩来总理两赴邢台,于1966年3月9日、4月1日先后冒着余震亲临地震灾区,踏着瓦砾,进窝棚、下地窖,嘘寒问暖,慰问伤病员,站在木箱子上给父老乡亲喊话鼓劲……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的崇高风范,在邢台人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青少年灾后生命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0-43
生命教育是当前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补充,具有重要意义。灾区生命教育可从死亡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等几方面着手:正确理解死亡,敬重死亡;学习生存技能,提高应急能力;学会感恩,回馈社会;领悟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教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相关教育部门应尽快落实生命教育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共同促进生命教育深入而持续地开展。 相似文献
17.
唐慧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面对5.12特大地震,我国媒体显示了成熟的驾驭危机传播的能力,相对以往的灾难报道、突发事件报道,无论是在报道时效上、报道渠道上、报道模式上,还是公开程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快速、全面、公开、透明、以人为本、多媒体联动的抗震救灾报道成为新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荻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7)
本文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国和相关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认为,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损毁,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对全国和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此次特大地震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影响有限,对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重灾县所在的地市州的影响,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其中阿坝州、德阳市、绵阳市等地的经济增长受地震灾害的影响最大,对其余几个相关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广元市的经济发展在四川省所处的靠后的地位,广元市的经济增长受此次地震的影响也很大.文章提出,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与发展的任务艰巨.根据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判断,灾后重建任务可以在3年内完成,重建后的发展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本文认为,在灾后重建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区域与区域、市场与政府间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汶川地震诗歌中,写孩子的诗歌在数量上无疑是最多的,在质量与影响等方面也是很突出的。这不仅仅因为写孩子的诗歌多自古而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在于汶川大地震中,花季少年的夭折,令人痛心不已,抗震小英雄的坚强勇敢,又令人感动不已,情不自禁地以诗歌写孩子。总共有多少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恐怕迄今无人能说出确切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写孩子的汶川地震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上佳的精神食粮,令人读后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