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境是一个由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同时,意境又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作为过程,意境随每一个子系统(即意境再生状态)的生成而发展、丰富;每一个子系统的生成则是从创作到文本到接受的过程.意境子系统的生成过程,是原初状态、静态、再生状态三种状态的历时态集合;对于作品的意义系统而言,这又形成一个共同的意义空间,使各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接受与意境的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意境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无限多相互作用的意境再生状态构成.意境再生状态即是读者在欣赏中生发的审美心意状态,以内视觉图景为标志.再生状态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由文本物理场与读者心理场相互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3.
诗歌意境的审美内涵可以从情景交融和象外之象两个方面来界定,前者是意境生成的基本条件,后者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这个研究成果为意境翻译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有助于确立译作意境的批评原则和具体标准.文章选择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个案来解析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依据意境的批评标准从18种译文中挑选出华兹生译本探讨了诗歌意境翻译批评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目的是为印象式的诗歌意境提供一种科学的翻译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4.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元范畴,气、象、味三者的相互交融、衍生又衍化出无数的子范畴与范畴群,从而构成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的特征、规律、本质联系的全面把握."象"主要涉及文学的反映对象及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文心雕龙>是"象"范畴确立和衍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形象及文学意境的创造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意境理论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的诗学情景论历来为学界所称道,但王夫之的诗学"象外论"却被忽视.本文认为,尽管情景论在船山那里涉及诗歌意象与诗歌意境两个范畴,然而,从整体上看,情景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主要属艺术意象论.船山诗学的意境论或理想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对"象外之美"的研究来体现的.他的"象外"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哲学基础,从而在对情景与"象外"的关系、"象外"的诗美特征以及通往象外之美的途径等方面,与前人的"象外"论相比都有重要的区别与发展,显示了封建末世一位杰出的儒家诗学传人的独特的诗艺理想.  相似文献   

6.
“象外之象”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核心范畴 ,它体现了司空图超越主客二分、心物二元的思维模式。“象外之象”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意境阐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意境生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意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强调境生象外,二是强调情景交融,三是立体考察,认为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意境不同于典型,其形象世界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理想性的基本特点。呈现意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境触发,二是内心浮现,三是妙手偶得。意境是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是全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取象是岩画制象的首要步骤。中国岩画在取象中显示出了几大原则。第一是简化原则。它包括投影轮廓技法、局部代整体技法和抽象化技法。第二是最大轮廓化原则,指最大面积地截取轮廓。这在早期艺术中时常出现。第三是局部凸现原则。它在中国岩画中表现为形体的凸现与位置的凸现两种形式。第四是多点平视原则。它表现了岩画缺乏背景衬托,属于触觉绘画的特征。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代表着原始岩画的取象特征,显示了原始先民的取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境生象外"是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的最本质的概括."境生象外"由三个层次构成:言外之意,是"境生象外"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文学中,追求韵味无穷,崇尚"无言之美";"以形写神",是"境生象外"的第二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中,强调人物的神气和生命,追求"虚处藏神";"以实出虚",是"境生象外"的第三个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的是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作为理据性的典型代表,是对传统语言学任意论的反叛。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结构是人类经验结构的映照,因而为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象似性的类型和定义不一,选取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介绍这三种原则在汉语的字词句中的表现,以说明象似性对我国对外汉语字词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象似性原则的习得有助于汉语的习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系统论、信息论和符号学的方法探讨传统诗论中说得很玄的意境营造问题,阐述了各种象态符号的特征和组构象态系统的四种方式,以及象态系统中的“空白”问题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诗歌翻译中是否能传达意境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忠实地传达意境,译者必须抓住意境的三个美学要素:意象、情感及象外之象.本文试从意境的这三个美学要素层面探讨元稹的<行宫>这首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13.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5.
在《周易》中,“象”是“道”的显现,圣人由直观之“象”可以实现对形而上之“道”的体悟.并且,圣人通过效法万物之象而创设卦象,由卦象这种符号系统对“道”进行阐说.象虽直观却不同于形,它表现为“未形”之“几”的动态存在.象是整体情境中的象,它存在于整体境象中.简言之,《周易》之象具有直观性、动态性、整体性、形上性等特征.《周易》之象与中国文学艺术之象有很多类似或相通之处,它构成了文学艺术之象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7.
“象外之家”是司空图诗美理论的核。概念,它第一次以浑融的姿态展示了中国诗歌意境的独特风采。“象外之象”的出发点是创造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审美意象.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炼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象外之象”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语言学家对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用典型的象似性原则来探讨、分析语篇的象似性及其认知基础,能使读者更直观、更有效地解读语篇.  相似文献   

19.
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园林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便是意境美。苏州园林意境美的产生有三种方式:一是富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的匾额对联;二是园中植物的人格象征意义;三是空间布局的收放、虚实。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是颇具特点的.通过对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一些象意字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推论象意造字法在造字构形上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图形关系而引起联想的象意字;二、用象征性符号表示的象意字;三、依附一定条件的象意字;四、同体比附的象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