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众对S县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总体评价较高;在民汉通婚家庭中,优惠政策影响子女的民族身份选择,但作用有限;汉族的民族认同略低于苗、瑶、侗、壮四族,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很高;民族优惠政策使社会底层的壮族和汉族群众产生某种程度的相对剥夺感。为此,要注重各民族的利益协调,民族优惠政策应有助于少数民族能力提升,促进深层次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
用文化统战来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是百色起义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因为,邓小平等共产党人通过尊重民族习俗以构建民族平等关系、弘扬民族文化以唤醒民众革命意识、传播先进文化以提高民众政治觉悟等举措,使文化统战起到了唤醒民心、凝集民心、激励民心,最终夺取胜利的作用。如今的文化统战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如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确保先进文化主导性、讲求文化宣传立体性等。  相似文献   

3.
多元化时代的高校,宗教信仰以其较强的心理慰藉功能和行善避恶的教义吸引着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活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宗教的核心理念参与校园民族团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既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文章以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为例,以教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作为视角,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想、过程、模式、手段、结果等进行审视,提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统一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应成为民族团结教育不容忽视的途径和手段,初步探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非智力因素理念的研究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企业越来越重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其竞争优势。文章以核电关联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获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两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核电关联企业的关系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间信息协同存在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且这两组样本在对关系资本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的重大变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开展好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始终坚持"全民创建、为民创建",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民族特色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创建水平。  相似文献   

7.
“散居”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面对着更复杂、更离散的局面。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都市的多民族共生格局更处于现代化、强人口流动性的环境之中,令无锡市更适于研究和检验“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和机制。通过对无锡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于“族群”边界和场域的理论分析,归纳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外延”解构“族群”边界,以兼顾“调控与自由”的方式构建共同体场域两个主要模式,进而总结出“散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最终对我国“大散居”的民族分布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建议,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研究材料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族际交往中,经济文化交流仅展现交往主体互动的表征,心理感受及其支配的社会行动才是交往主体互动的本质。通过对江浙沪粤4省市19个少数民族的研究发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文化冲突等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内卷化"的交往圈降低了族际交往互动的主动心理,跨文化交流障碍使族际互动双方产生了双向排斥心理,民族形象污名化使族际互动双方构筑了心理防御墙。这种民族心理距离现象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延滞了流入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入。探索弥合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构建跨民族身份的民族团结心理机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华梦"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必然要求在全国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县,分析其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探索包含巴东县在内的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总的政策之一,深入广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指导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自身现实基础上,逐步探索出符合其发展的工作机制,整合了“教育”与“宣传”、“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社区街道工作”与“治理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1.
人才资源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主力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挑战。河北省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区域间的产学研合作,打通人才资源的聚集、流通渠道,以推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2.
13.
西南民族学院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在西南局、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几代民院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西南民族学院昨天的辉煌.在迈向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勤奋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学院在"十五"期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的民族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形式的创新。国内外学者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但是,循环经济从概念界定、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直至管理机制都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和循环经济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系统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纠葛和准公共产品外部性缺乏控制等问题。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资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规模体系,加强监督是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间是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关系,两者在价值目标、推进主体、瞄准对象、工作方式、成效考评五个层面具有深度的逻辑契合,把握并处理好两者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有利于纠正工作上的行为偏差,从而更好地推进两项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族学院建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在西南局、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热情关怀下,几代民院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西南民族学院昨天的辉煌。在迈向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勤奋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实现学院在“十五”期间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把我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的民族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广西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族同化三大挑战。应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之浪推筑民族文化之巢;以改革开放之力强促民族文化创新;以民族同化之势力促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以法制的形式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狠抓人才保护培养,把握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关键;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努力造就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教育精准扶贫的本质是智力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技能,实现脱贫目的。教育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率、实现脱贫目的和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应结合广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国家专项资金,狠抓教育扶贫的"精与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落实国家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慰问团到瑶族地区宣传慰问;组织瑶族代表到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参观学习;帮助瑶族恢复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瑶族当家作主;采取特殊政策来培养和使用瑶族人才;对于违反民族政策的错误做法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等措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瑶族地区改善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