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经》中的希伯来族长故事主要包括《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位族长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及社会角色,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存在着寓意丰富的潜在关联。文中认为希伯来族长故事采用了"复合渐进型"的叙述模式,即在神的应许、族长的困境与得福及族长继承人的挑选这三个层面上逐步推进情节的叙述模式,这个叙述模式蕴含着以"选民"...  相似文献   

2.
王鹏 《东方论坛》2008,(6):32-36
《希伯来圣经》是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犹太教的圣经,体现出了强烈的一神观思想。然而这种一神观念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经历了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后,在迦南当地宗教观念及埃及一神思想的影响下,出于民族凝聚和生存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一神教。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的故事和诗歌中出现"重复"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圣经里面的很多内容主要来源于口头文学,出现"重复"现象,是出于增强艺术表现力和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目的。了解这一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欣赏这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4,(3):28-30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口音,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世界各地。这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来文中"变乱"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圣经文学的渊源影响是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叙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从文本表层看,《小城畸人》与《圣经》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叙事的统一性是一种基本的美学品质。从文本深层分析,《小城畸人》与《圣经》在叙事统一性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文本人物角色的功能方面,两者都具有联结各个叙事单元的功能性人物。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主要通过重复的模式来体现,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出现的意象、框架和主题来论证其叙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辨析了《圣经·旧约》中“美”概念的多种含义及美的特质 ;论证了神是希伯来民族所认为的终极之美 ;揭示了“旧约”的审美思想中同时包容了感性之美和理性之美 ;指出了后期希伯来美学逐渐向伦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希伯来《圣经》记载了希伯来(犹太)民族早期所经历的游牧式的文化迁徙及其对周边异质文化的采借、融合和冲突。作为一个跨文化的文化元典,《圣经》的跨文化思想资源表现在它的一神论思想和单种论学说,也表现在它的民族学思维,特别是《圣经》对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意识的交织融合,是《圣经》跨文化思想和思想方式的特质所在。《圣经》的跨文化意义表现在它在元典传承中的超神学价值、普世意义、丰富的思想方法论价值和科际整合视野,以及它所显示的突出的现代性和前沿性上。《圣经》的跨文化元典意义对于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和文化难题,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8.
希伯来文学指犹太人或以色列人用希伯来文创作的文学。1980年,朱维之先生的《希伯来文学简介》一文标志着我国新时期希伯来文学研究的起步,其后,希伯来文学书籍相继印行,研究工作渐趋深入,圣经文学方向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20多年来,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实绩主要通过希伯来圣经文本研究、希伯来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研究,希伯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学术研究中,实证考察与理论探索并举,两个方向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已有的学术基础上,学者们只要脚踏实地地探索一条富于民族特色的学术创新之路,中国的希伯来文学研究必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  相似文献   

9.
希伯来文学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是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之一。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希伯来民族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以及封建萌芽时期一千多年中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希伯来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广阔生活画面和精神面貌。它是世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是我们研究人类童年时期的宝贵历史资料。 希伯来文学由犹太教《圣经》和《次经》(或称《经外经》)两大部分组成。犹太教《圣经》是犹太人被巴比伦帝国俘囚之后,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之间整编而成;《次经》则是后人编辑的。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民间的集体创作、少数是无名氏的作品。这两部由古希伯来民族历代积累起来的文献又是各种文学体裁的总集,既有神话、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论角度看,《圣经》的上帝创世神话是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去寻找一切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易经》的宇宙起源图式是按照具体情景之间的比兴关系去揭示一切事物得以演化的基本法则。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圣经》的律法走向了希腊和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整合,《易经》的阴阳则衍生出儒道两家的历史性拆解。从语言方面看,不同于《圣经》那种由理性内容所支配的叙事方式,《易》象和古代汉语都是一种具有动态性、主体性、灵活性特点的生成性语言。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2.
《死海古卷》中的《圣经》手稿提供了用《圣经》原文语言写成的迄今最古老的《圣经》文本见证。一方面 ,它们印证了作为传世的各种现代语言《圣经》译本之底本的马所拉本的精确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 ,它们表明马所拉本并非希伯来文本中唯一的范本 ,并证明与马所拉本时有不同的《七十子希腊文本》有其希伯来底本 ,有效地消除了人们在马所拉本的局限下对《七十子希腊文本》所持的怀疑态度。此外 ,《死海古卷》不仅补足了一些重要的文本细节 ,而且让我们窥见某些经卷和章节的历史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3.
《圣经.旧约全书》中的《雅歌》被认为是希伯来抒情诗中的奇葩。《雅歌》因其独特的文本内容和多重的主题阐释而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雅歌》"多重性"的特点源自其研究方法的多重性、文学体裁的多重性、文本内容的多重性、开篇人称的多重性、意象的多重性和结构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细读《老谋深算》文本,详细阐述普鲁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和为实现区域话语与全球话语之间的平衡采用的生态叙事策略,选取"伊甸园式"叙事模式,即"发现伊甸"、"失去伊甸"和"重获伊甸"为研究焦点,研究普鲁的生态叙事与新区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将有关西部拓殖、《圣经》和环境的叙事杂糅在一起,同时展开对"伊甸园,,叙事的重述,以此完成对其中征服自然观的批判,表达重建区域生态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研究圣经叙事者处理时间顺序的艺术,涉及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概念、圣经叙事的“顺时”性质、圣经叙事中的“错时”现象、“错时”的叙述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以古典时期的犹太教育及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为切入点 ,以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以及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为主要依据 ,对犹太教育与儒家教育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对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并重以及采用“学、思、行”相贯通的教学原则。但圣经时代的犹太文化是以神本主义为核心的 ,因而宗教神学教育始终是犹太教育的主体 ;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 ,人本主义则是一以贯之的主线  相似文献   

17.
隐喻 ,连同与其相关的寓言、象征等 ,是《圣经》中举目可见的文学现象 ,基本特征是言此及彼 ,意在言外。它不仅是《圣经》作者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段 ,也是普遍存在于希伯来 -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思维模式。本文追溯了西方文化史上的隐喻阐释传统 ,论及希腊哲学家对荷马诗史的诠释 ,亚里思托布鲁斯、斐洛、奥利根、托马斯·阿奎那、但丁对《圣经》的解读 ,隐喻的内在肌理和外在样式 ,并探讨了福音书中的比喻种类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 ,印数最多的一本书 ,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要研究外国文学就不能不研究《圣经》。在《圣经》中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也有许多重复和相互矛盾的地方。本文以《圣经》中《创世记》为结点 ,比较了其叙述矛盾之处 ,并试图解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犹太-希伯来文学的民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把犹太一希伯来文学的民族特性概括为三个"一",即: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这三个"一"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犹太文学的特性,也可为希伯来-犹太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相似文献   

20.
希腊神话与圣经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两大起源,二者在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者虽然同属希伯来文化源头,却在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面对悲剧命运,他们更多地以理性情怀来对待。在此从孕育文学土壤、神、人三个方面比较二者的差别,分析希腊文化中悲剧因素的非理性实质和希腊人应对悲剧的理性情怀,以及希伯来宗教理性文学所蕴涵的非理性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