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非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命令性语句样武,并由此揭示出造成传统伦理学谬误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摩尔认为"什么是善?"是伦理学的首要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独特的性质。在他看来,"善"是单纯的概念,因而不可分析,也就不可定义;"善"既不是自然性质,也不是形而上学性质,因而是独特的。摩尔进而认为,一旦把"善"定义为某种自然性质或形而上学性质,就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一谬误可以由未决问题论证揭示出来。在这一系列论证中,摩尔开创性地使用了逻辑分析、概念分析、语言分析和心理分析等方法,但是因为这些方法的不成熟,摩尔在使用中也出现了错误和混乱。  相似文献   

3.
摩尔认为,“善的”或“善性质”是不可分析、不可定义的孤立性质或单纯概念,“善的”或“善性质”是自明的,不能通过经验和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从而摩尔把“善”摆在了他的伦理学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位置上,这使他的伦理学体系具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在这里,摩尔第一次把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引入了伦理学,开了现代西方元伦理学之先河,对以后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然主义谬误问题是被普遍地认为对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构成障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问题对于环境伦理学而言,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根据是:第一,人们对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存在着一个误读,摩尔所说的"善"不是一个"最后的术语";第二,即使存在一个"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只要我们改变论证的思维方式,环境伦理学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解该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多余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一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占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观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6.
威廉.K.弗兰克纳(W. K. Frankena)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二十世纪初,西方伦理学研究以元伦理学为主,其对象只限对道德语言做逻辑的或语义学的分析,以确定其用法.由于元伦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道德生活,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道德冲突及为人们行动提供指导,因而加剧了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学自身的危机.人们要求重建道德,返回规范伦理学.于是到六十年代,曾被长期冷落的规范伦理学再次返回伦理学的殿堂.弗兰克纳的代表作<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便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写成的.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规范伦理学的问题,并在综合以往规范伦理学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混合义务论".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性质与自然性质可以直接等同,这在中国伦理学中是普遍的现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论及价值问题、应然与必然时,总不离德合天地,性体自然,进而复归其根(道),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特色。本文通过对自然之道与伦理之道、自然生命之性与道德人格之性以及自然之心与道德之心几个主题展开了思考,从中发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普遍具有自然主义特征。自然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比起后者,具有超越性和唯美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直觉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是自明的,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以摩尔为代表的价值论直觉主义与以普里查德和罗斯为代表的义务论直觉主义在"直觉"的基础上构建了20世纪直觉主义伦理学的大厦。但由于其"直觉"概念的本身的神秘性,直觉主义者无法合理地说明这个概念,同时也无法合理地说明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自明性、道德冲突的解决等问题。最终,直觉主义伦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结束了其存在。  相似文献   

9.
从"是"直接推出"应该"是生态伦理学论证面临的一个理论难题。但通过吸纳社会领域消解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的合理主张,并根据人类生态实践而扩展道德论证的可合理接受性标准,在分析生命共同体中事实与价值的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非线性思维的综合论述的证明方式,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演绎模型的证明方式,就既可以避免"自然主义谬误,"又能够对生态伦理学做出一种非逻辑形式的合理论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达尔文主义、人工智能科学、认知科学、社会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全面发展,"哲学自然主义"思潮目前正处于兴盛期。然而,传统思辨哲学的资源是否会因为自然主义思想的勃兴而失效,则是一个颇令哲学界感到担忧的问题。对于康德先天伦理学立场的自然主义化尝试,将提供一种对于前自然主义时代的旧哲学资源的唯物论改造方案,由此纾解传统哲学思辨研究与现代实证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并间接增强唯物论的理论说服力。具体而言,对于康德伦理学的自然主义化将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在本体论层面上证明:康德对于先天道德的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可以在一种本体论自然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因此康德伦理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被物质化的";在方法论层面上证明: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其实是需要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来加以验证的,因此是"需要被物质化的";在应用的层面上证明: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其实是可以被落实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编程成果的,因此是"可以在硅基物质的领域内被再次物质化的"。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因其强大的渗透功能及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学术界的热议。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的利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肯定"人肉搜索"的亚合理性,认为"人肉搜索"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民众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平等意识的追崇,体现了道德他律的新形式。同时,对"人肉搜索"的局限性与弊端进行了揭示,认为"人肉搜索"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导致动机与效果相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人肉搜索"的基本原则:客观原则、无伤原则、适度原则、对等原则,并认为解决"人肉搜索"这一暴力难题应始于道德,依据于法律,终于伦理。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四有”新人为宗旨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对于这门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模范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对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加强语言和形体语言的表现力,以此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诗———《补墙》 ,来发现他作为现代派诗人的独特之处 :通俗的语言、传统的诗体 ;貌似的简单、寓意的深刻。  相似文献   

14.
东林学派是明代末期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学术团体,其学风以经世致用为鲜明特征。他们的伦理思想,既禀承传统儒家的宗旨,又富于时代特色。就本体而论,他们抨击无善无恶说,复兴性善说;在道德实践方面,而倡导主敬与慎独的道德修为工夫,反对虚玄。这种求实务本、知行并重的新型伦理观,为明清之际的实学开启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发展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ernet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 ,同时它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认清网络社会的现状 ,把握网络固有的特点已经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创新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普世伦理作为全球化时代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 ,为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 ,重新审视和深刻反思、剖析传统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学上的视角。我们需要对文化中心主义的道德教育观进行正确定位。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出路乃是在普遍化与特殊性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德伦理学已经发展为一种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相抗衡的道德理论。其复兴的动机是对现代道德哲学以及当代社会的道德现实的不满,有着特定的时代诉求。经过许多当代哲学家的理论建构,美德伦理学成为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理论中引发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与争论的崭新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善于将人物内在难以捉摸的"情"传示为有迹可寻的"态",在描写情绪发作时,常添加修饰性的伴声体态语,突显人物情绪爆发状态;其次是夸说因情绪波动而造成的生理性条件反射体态;此外还多依据特定的文化规则,来追摄"七情"波动引发的两极性的"笑"貌和"哭"相,这些表情追摄有助于人物的道德增值、悲剧营造、神情传达,并能绘形绘声地给读者以直观感、画面感。  相似文献   

19.
麦金太尔关于"人整体生活的善"的理论,从强调善的整体性出发,提出了新的德性概念.由于现代社会德性缺失的成因在于现代性的羁绊,因而我们只有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对德性进行归一和整合,才能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德性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一川将“感兴修辞”视为文学的主导属性,从而否定了文学的审美本质。但“感兴”作为创作论的局部范畴无法涵盖整个文学活动,同时以“语效组合”的修辞来概括文学也不够准确,“感兴修辞”作为文学的主导属性是不成立的。我们应当坚持文学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