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国媒体在报道思想上表现出了两大转变:抗灾救援,从宣扬"人定胜天"到尊重生态规律;审视灾难,从人文关怀超越到风险文化.上述转变的实质,是在生态灾难中通过媒体把人类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使可能的生态灾难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是受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一手操纵的;媒体精英与政界头面人物联系密切;媒体及从业人员受各国政府严格控制;歪曲报道和散布虚假新闻是西方新闻媒体的一个共同特征;当代西方媒体是超级大国推行信息霸权主义的舆论工具;"新闻自由"是超级大国推行强权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下西方主流商业媒体市场垄断日益加剧而导致民主传播赤字的现实,另类媒体开始兴起,其主张非商业化运作且代表普通民众声音,并在全球零星分布的传播实践中逐渐形成“哪里都有我们”的传播态势.对这类媒体的理论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并于最近十年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在对近25年来西方另类媒体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梳理中,能够较为深入地分析另类媒体兴起的媒介环境与实践诉求,在整合另类媒体理论研究的五种切入视角及其利弊的分析基础上,也能够看到另类媒体作为具有双重民主诉求的“媒介权力”存在的现实意义.今后另类媒体研究的重心应从解析媒介权力过程人手,围绕“如何重建传播公地”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4.
美国虐囚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美国媒体真正体现了新闻自由原则,敢于揭黑,是政府行为的有力监督者;而一些人则认为美国媒体在战争开始时一边倒,是政府的附庸.本文试图浅析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并从世界格局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处着手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恐惧诉求在健康传播中需要病理的精确与科学性,这样才能消解传播多渠道造成的恐慌;避免某类疾病、污染的恐惧诉求,其效果建立在对策性建议的有效性基础之上;亚政治性是健康传播之风险归责的结果,在恐惧诉求中歪曲了事实却能有效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乃至控制人们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一、提出问题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无论是在学界、业界还是受众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定论。然而在传媒日益走向市场的今天,收视率与发行量不得不成为媒体能否生存下去的标尺,伴随着“收视率至上”这一观点产生的是,当前国内电视媒体泛娱乐化与低俗化的传媒现象,与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背道而驰。中国媒体是否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我生存果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如果不是,那么如何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呢?二、分析问题1、娱乐、低俗之风盛行于电视媒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娱乐成为电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与国际主流媒体(主要指西方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国内专家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有诸多阐释,其核心是国家形象的三个层次内涵:一是国家客观形象,即一个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内在支撑的实然状态;二是国家虚拟形象,即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三是公众认知形象,即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通过媒介传播所获得的对国家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报道视角的变换,从长期轻视、俯视、粗略、宏观的视角转变为平视和微观的视角.西方主流媒体的具体案例展现了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视角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缘由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立体多维的传媒手段构建中国形象,尤其要重视网络对于中国形象塑造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尝试建立全球性媒体,建构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我们必须与西方国家的传媒人士、学者等意见领袖加强交流;第四,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公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8.
消费环境的安全保障为经营者法定安全义务之附随义务,经营者是否违反这一义务应以诚信原则作为衡量和判断的基本标准,以过错责任作为归责原则,要防止对经营者的过度归责倾向.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事侵权的归责以过错责任为主,但环境侵权的特点要求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最早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提出并在立法中确认,我国民法、环境法也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这对于追究环境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及时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绩效评价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本文以2008—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PM2.5爆表"事件作为外生冲击,考察了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关注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环境绩效,"PM2.5爆表"事件与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效应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PM2.5爆表"事件带来公共压力的增大与媒体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效应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以及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中,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激励企业承担环境治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拓展了现有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进行负面解读与意识形态化,通过反复报道负面典型事件,引用第三方观点以及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与中国存在意识形态分歧,西方媒体具有营利特性,中西媒介力量结构失衡以及中国环境话语建构的缺位。要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国化被动为主动,建构中国环境话语体系,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有效提升环境学术话语权,大力发展对外媒体以及改进传播技巧与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单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一观点不符合侵权法的内在要求和环境侵权的司法实践.从侵权法的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立法、判例和学说来看,在环境侵权领域应是同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该文从传统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理论入手,立足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分析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并对我国的相应归责原则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环境侵害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以损害实际发生为归责前提的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侵权中的适用无法体现环境保护“预防为主”的思想。风险责任进入环境侵权归责体系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风险责任的适用必须解决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特定化问题、损害预防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以及风险责任本身在侵权行为法中的立法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当代性是一个短信媒体形式多样,开始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传统的文化形成了某种颠覆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环境犯罪的因果与归责应当分别判断。在环境犯罪中,疫学的因果理论通过统计调查和实验数据确定排污和损害之间有无条件关联,正是试图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有关环境污染的新的物理法则,可以用作判断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据。而环境犯罪的归责问题则可以借助客观归责体系中的危险升高理论加以解决,只要企业的违规风险行为与制裁规范之间具备可被归责的目的关联,就可以将污染损害的结果归责给这个违反环保规范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中美四份主流报纸上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新闻报道.研究结果发现两国报道中都突出了责任、领导合作、环境后果、经济影响、生活方式和社会冲突框架,在新闻话语上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叠合与呼应,但中美媒体的报道在发展与风险取向上反映出迥异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了话语的交锋.研究从国情之别与报道实践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产生这种异同的报道观念.研究最后提出,在环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受到政治壁垒影响的风险议题时,发展中国家新闻工作者在对西方经验的吸收借鉴过程中,应树立起有别于西方保守主义立场下回避风险的报道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环境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题材,是中西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由于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以及媒体的发达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媒体的新闻理念、报道角度、报道立场等也有所不同,反应到会议新闻中,就呈现出报道本位、报道思维、报道篇幅、报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方面相对成熟,而我国还相对薄弱,如何取长补短,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创新当前的会议报道,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当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媒体形态在媒体素养教育形式上的"风向标"作用,大众文化在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上的"晴雨表"作用,西方媒体素养教育在深度上经历了从"抵制媒体→认同媒体→思辨、解读媒体→赋权媒体"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轨迹。其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启示是:构建媒体素养教育的技能向度、文化向度和多维向度,促进其向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研究不能忽视大众媒体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经济含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谁拥有媒体”的问题.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以及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是构成媒体所有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