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人类的传播历程相同,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媒介依次叠加的过程。当今.四种传播形式并存,古典文学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来考察中国古典文学内部传播过程。主要论述古典文学最基本的内部传播模式,并以文体的产生、定型、繁荣及衰落的过程为中心,兼及文学的增殖与负殖,文学传播的三个需求层次,由此得出古典文学的内部传播模式图。  相似文献   

3.
4.
古典文学传播研究旨在探究作家宴集唱和、流派结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考察了古典文学传播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对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探索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诗研究者,我最感兴趣的是林庚先生立足于现代新诗创作,把古典文学纳入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对待的独特思路。他多次强调自己的兴趣始终是新诗创作,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是为新诗创作服务,而不是为了过去而研究过去。林庚先生之所以把中国视为诗的国度,以诗歌为中心来写中国文学史,在研究中强调总结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强调重视艺术上的创造性,而不太重视社会历史背景等外部因素,都与他这种在研究唐诗的时候想着新诗的问题意识和文学史眼光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现象,是文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生动而深刻地体现看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关注人间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中和的美学风格;抒情写意的艺术手法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典文学的启蒙意义、古典文学的民族精神,以及古代文学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命运的认识借鉴作用三个角度,阐述了当前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这是提高国民素质、铸造民族灵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培养传统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宏博、最生动的活教材,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的过程中获得传统道德精神的熏陶,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历史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前期,屈原<天问>与左思<咏史>是其萌发与初步形成;中期,在唐代,李白描述了历史规律并探索了它的成因,众多作家表达了多元化的历史观点,若干大型咏史组诗涌现,在宋代,苏轼与辛弃疾分别为其注入了道德理想、人生哲学与爱国情绪,这些标志着它的确立与完全成熟;后期,历史剧与历史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各自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主要为历史意识的泛化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接受问题在中国现代文艺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文艺接受者的改造或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启蒙与革命的努力方向,作为大众的接受者更是规定了文艺的基本内涵。因此,建构性和审美功利性成为是中国现代文艺接受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接受问题在中国现代文艺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文艺接受者的改造或主体性地位的提升启蒙与革命的努力方向,作为大众的接受者更是规定了文艺的基本内涵。因此,建构性和审美功利性成为是中国现代文艺接受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萌生,甲午战后,更是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文学传统、文学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开始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西欧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两个在宗教、哲学以及语言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有史以来首次直面相遇,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却引发了东西文化的持续而激烈的冲突。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作家才把《圣经》视为灵感、创造和批评的源头。受到基督教影响、改写《圣经》题材的中国(男女)作家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督教信仰——及其制度——有所体验的人,人数较少;另一类人则对基督教持有消极负面的印象,人数众多。令人遗憾的是,从知识分子的交流与理解来看,《新约》缺少一种与雅各的梯子类似的神话,作为传教士来自的国度与传播福音的国度之间沟通的桥梁。神话之梯的搭建往往依赖于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之梯的建造则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得多,我们应根据彼此不同的文化体系与结构,建立在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互相接纳,彼此尊重,通情达理,明辨审视。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作家伊本·穆格法以印度《五卷书》为原本编纂的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卡里来与笛木乃》,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五四时期以来,其在中国受到译界广泛的关注,迄今已有多种译本,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寓言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发展与成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通常被认为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这完全忽视了它的本土渊源。事实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是汲取多方文明资源而生成的,中国古代浪漫文学资源是最为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基因,更催生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转型和再生。换言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历经从古典到现代的蜕变与超越,表征为三个层面的关系形态——表层断裂、深层接续、转型和再生。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性为讨论语境,将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身体意识纳入其中.再从"启蒙、质疑、狂欢"三个方面来剖析和比较身体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形态,理顺身体意识发展流变的脉络和原因,探索在这种转化之中蕴涵的理论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现代戏剧电影文学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纵横交错的考察,可得出如是结论性意见:中国现代戏剧(话剧)文学和电影文学是孪生姊妹,同时诞生,同步发展,比肩走向成熟;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一致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独具特点和规律;集中体现中国戏剧电影文学规律、特点的剧作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戏剧电影文学的最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的文学成就可观;男作家塑造的美女形象说明了女性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历史上的许多女性既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同时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注重各地域文化的发掘 ,寻找各种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以此展现中国文学独有的审美观照方式 ,亦是张扬民族本土化文学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 ,中国文学既要思索全球化文学可能的共有审美价值尺度———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用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来说 ,就是“文学就其根本乃是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文学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普遍关照” ,继续从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启蒙和在这种语境中对中国独有传统的创造性认同 ,这要求既师法西方经验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国” ,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