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法家学者们认为,尧舜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是因为他们获得了帝"位",拥有了"权"、"势",继而实行了得民心的"法治"的结果。同时,他们对于尧、舜个人德行的认识以及上古三代之间所实行的"禅让"制的看法也表现出和儒家学者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商君书》对战国时期商鞅一派的法家政治思想在理论上进行了阐发与总结,其中关于君道观的论述尤为精辟透彻,在战国诸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专制君主的产生、专制君主的统治思想和专制君主臣、民的控制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其具体的思想内涵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中贵族、平民、君主与哲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马基雅维里赋予了“贵族”一词新的含义,他们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潜在的新君主.其次,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主需要懂得如何欺骗和利用民众.最后,马基雅维里也使哲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既是君主的幕僚,也是民众的启蒙者.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的政治权术论被后人总结为一句话:“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他告诫君主,只要是目的能够实现,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保证事业的成功才是君主的头等大事。这是一种迫于社会现实条件的不得已,目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富强。下面,笔者就遵循着此种思路对马基雅维里主义政治权术论的合理性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描述 ,其中既有保持了原质性的孔子形象 ,亦有变异了的孔子形象。《韩非子》中变形的孔子形象即法家化了的孔子形象表现为两种状态 :其一是貌似儒家而实为法家的形象 ;其二是彻头彻尾的法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来,《韩非子》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序跋,这些序跋对于深入认识《韩非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韩学史研究方面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是韩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当中一个颇为关键的问题。以之为对象考察韩学史的发展演变,可以对很多重要问题作出新的认识。宋乾道本《韩非子序》和元代何犿的《校<韩子>序》,重新发现了韩非子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明代序跋从思想维度和文学视域两个方面,表现出对《韩非子》的特别关注;清代序跋直观反映了清人对宋本价值的认识,以及对《韩非子》做全面校勘的状况,而产生于清末的序跋,则流露出浓郁的经世情怀。就韩学发展的外在形态来说,文献、思想、文学、接受四个维度,在《韩非子》序跋中都已基本形成,传统韩学的转型与现代韩学的建构,就是依照这四个维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8.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9.
君主是专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与国家的治乱存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起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它的君主观体系强调“道”之于“治”的功用。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即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素质、君主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君主是专制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与国家的治乱存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起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它的君主观体系强调“道”之于“治”的功用。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即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素质、君主的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中“势”的论述,体现出对先秦法家思想的承续和扬弃.在对“势”的来源问题上,同法家类似,《淮南子》强调尊君,肯定“势”的权威性,但同时,对于“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进行了道家式的理论论证.在“势”的运用上,《淮南子》同样运用道家资源,暗示出对于“君势”的节制.由此对君人之道和君臣关系也体现出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先秦法家思想对于《淮南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构建上.秉持圣王中心的历史观念,《淮南子》对于法家的君道观念多有承绪,并引用道家、儒家思想资源进行了修正.但总体而言,《淮南子》的这个努力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特征和理想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自诞生以来就争议不断,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来考量《君主论》在现代政治谱系中的位阶,依旧颇具意义。《君主论》在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一种对道德的漠视和对现实权力的强烈渴望,这为现代政治学"权力政治"出场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争"埋下伏笔;《君主论》中展现的马氏政体观,政治与合法性之关系,政治传播观念和军事建制等都对现代政治统治艺术贡献良多;《君主论》之后,随着现代政治实践中"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出场,也引发了一场道德合理性与权力合法性之间的内在冲突,如何正确界分马基雅维里思想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亦需正本清源,重新回归《君主论》。  相似文献   

14.
弗兰纳里·奥康纳长篇小说《智血》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然而其哥特式的怪诞风格让人晦涩难懂。本文以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为切入点,通过展现小说所表现的"我—它"关系以及"我—你"关系,深入文本,对其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意象进行分析,从而诠释小说所表达的深邃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韩非子》与先秦时期儒、墨、道及其他法家的思想体系中,对于君臣关系中"君"的定位有着相对明确的论述。以"君"对"法、术、势"的应用,可透过君反观臣。《韩非子》中赋予"臣"的角色定位,即"君"处在相对环境中的"绝对性"地位时,由于"臣"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会产生三种不同的角色定位,而"臣"在担任不同角色时又会分别运用"法、术、势"中的一项来处理自己处在各个角色时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因此,透过《韩非子》中"臣"的角色定位也可进一步探究政治心理学中政治人物心理与角色转换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家,法家突出的特点是追求绝对君主专制。体现了前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的《商君书》重"壹",集大成者先秦法家思想的《韩非子》尚"道",而从"壹"到"道"正勾勒出法家追求绝对君主专制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 古文孝经孔传》为伪几成学界共识,本文另以 “ 新证”说明这一共识是可以成立的。此 “ 新证”即指 《 孔传》阴袭 《 管子》以解 《 孝经》之内容占 《 孔传》篇幅达5 0 %,而国内学界对此竟茫然不察。据此可为 《 孔传》非孔安国所作而是魏晋时人伪托之说定案。由于 《 孔传》多引《 管子》以释 《 孝经》 ,故其诠释未免带有法家化及糅合儒法之色彩。将 《 孔传》与 《 管子》的援引 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我们重新审视 《 孔传》在 《 孝经》学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教早期的“道物关系”思想集中体现在《太平经》一文中。《太平经》首先突出人在“物”中的地位,人居“道物关系”的中枢;其次,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与作为本体的永恒之“道”合一,实现个人生命境界的升华,但并不以此为最终归旨,在此之后还要“理气”“利物”,从而使“物”无损伤;第三,尽管“道”是永恒存在的,但“道”分大小,一物有一物之“道”,一物损伤则“道”就有所损伤,故“物”无损伤“道”才能够无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由此可见道教早期“道物关系”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君臣思想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尊主卑臣"的过程,由此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法、术、势并不是以平等的地位简单的相加,而是以"法"为中心,通过A+B与A+C两种途径来融合。由此构建起来的君臣思想,符合君主在政治危机下的君权意识与求生意识,因此得到君主的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