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江南家庭手工业的主体——女红为主要对象,在悠长的中国女红发展史中,明清江南女红以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相生相宜,展现出新颖奇巧、精美华贵、雅俗共赏、情趣意味等审美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明清江南节日消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特别是清代的江南,节日消费品市场已初步形成,节日经济现象初露端倪,并形成独特的节日文化。明清江南节日消费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日常消费品与节日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有利于形成消费品的规模生产和特色消费品的培育;同时也有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和全国市场的整合。节日消费活动还具有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积极因素。某些节日消费习俗积淀成具有特定地域的节日文化,至今仍然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代江南旅馆业因应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和交通的改善而日益繁荣。官营旅馆的种类增加、功能齐全,建设经费并非全由官府财政支出,多为翻修书院或寺庙等改建而成,也由官员、地方士绅出俸募捐修建。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官营旅馆日渐式微。私营旅馆在明清江南普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晚清以来,旅馆的经营方式、建筑风格、服务内容等又受到西洋的影响。这些旅馆有便民利民的一面,但其管理方式不尽科学,招揽生意多借助非法手段,因而存在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4.
百回本《西游记》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并以特殊方式蕴含着明代民间宗教的社会意识。具体而言,其社会意识又包括"心能治国"的政治批判意识、"劈破旁门"的宗教批判意识、"均平物我"的人性批判意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明清江南游船业的经营空间、服务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是江南水乡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游船则是明清江南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明清时代,江南游船的经营区域广泛,游船种类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游船的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采用新材料、新式样,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人.游船业的发展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和商业贸易往来,从而提高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明清江南地方政府游船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政策、做法及其效果,使我们对旅游服务业应采取较为弹性的态度,深入挖掘江南传统旅游文化资源对推进今天江南乃至全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地缘结构是建立在地缘关系要素之上的,既具有时代共性又具有地域个性的多维区域空间的功能有机体.作为东南中国核心的江南,本来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理想化的时空界限变动不定的历史文化区域,至明代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兴起并渡海来华,东南中国与西北申国的战略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江南区域的战略地位与地缘结构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东南中国由“后院”变成“前庭”,江南地缘结构开始发生近代转型,形成文化江南的内涵和外延,是今天划分近代江南历史地理范围的基本依据.江南范围有大(文化江南)、中(经济江南)和小(核心江南)三说,实为江南区域之一体三相.《禹贡》及《汉书·地理志》所说江南“三江”“五湖”水系,包括现在苏南、皖南、浙江和上海,皆属古代三江流域和近代江南区域,统称“三江江南”.  相似文献   

8.
明末以来的江南社会充斥着浓郁的劝诫之风。朝廷、官府、士绅和平民共同参与了慈善的公共事务,而劝善的公共话语则由士绅阶层来主导。在与乡绅身份的重叠下,道门人士也积极投入到主导劝善话语的思想革新中来。虽共有士绅身份,道门和儒门在劝善话语建构中却存在着差异。在儒门刘宗周有名的"证人"劝善话语改造之后,道门闵一得开创了江南全真道一派强调身心炼养的"医世"劝善观,积极投入到明清江南社会劝善话语重塑的大潮中来。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宗教生态问题发生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外来宗教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当代滇南地区苗族宗教的发展及其变迁的事实表明,宗教的几度转型及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以及给苗族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对待和理解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与融合的问题。就当前苗族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而言,信仰自觉的正确把握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滇南苗族地区宗教生态平衡与否反映出来的宗教问题,已远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否的宗教理解。  相似文献   

10.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江南是王朝统治的一个基本经济区,是帝国的财赋重地,州县行政十分繁难.同时又因科举兴盛,官绅密集,工商地主的力量较为强大,是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极容易产生矛盾而问题丛多的地方.州县是王朝统治的基础,州县行政的有效施展是地方发展的前提.江南民间的赋役重困、吏治的诸多腐败、社会的繁多矛盾、王朝的秩序危机等等问题,都需要从基层的州县行政开始清理.那种紧张的官民关系、官府在赋役等方面给贫苦民众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其间勉强维持的平衡状态,都是州县官府面临的现实问题.江南地域社会中应该存在的“县社会”颇受乡宦巨室的影响,都需要州县官员细心把握地方绅士们的动向,避免其间可能对官方施政造成的威胁和危害,并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促进官府对于城乡社会的全面控制,尽力引导地域社会趋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梅山地区戴清石一系一门五代的师承、经籍的具有、经籍的组合运用方式、经籍的内容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为个案,展现当今梅山地区民俗性宗教信仰活动的现状与特点,为我们认知、感受、研讨梅山文化,提供一个现实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了祠庙、会馆等信仰中心的大量兴建和兴盛;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神、水神、财神等神灵被大量崇祀;手工业的繁荣使行业神崇拜尤为兴盛.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会以各种形式反作用于清代地方经济.祠庙、会馆的兴建促进场镇的形成和繁荣;不断积累的祠庙经济日益成为地方经济体系的重要补充;异常突出和活跃的庙会、迎神赛会对于地区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开发格局也同样是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的沃土中,中国东南民间信仰与北方宗教信仰成为两大独特的信仰文化。长期以来,这两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信仰文化的地域差异鲜为学者关注,多数学者从文化学视角将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宗教文化的迁移性扩大为宗教信仰的地域特征。事实上,这其中有包括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历史因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对我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与北方宗教的传统性作比较与分析,剖析我国信仰文化的一些特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区域差异性的由来,以期能为处理信仰、宗教、文化问题提供些许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晚明时期,王学左派思想异军突起,在心学的旗帜下,肯定人欲,张扬人性,在推动思想解放的同时,也出现了空谈心性的流弊。以中晚明时期小说中的另类僧尼形象来说明,若将人性等同于佛性,宣扬"我心即佛",以人心来代替世俗社会的道德规则,最终必将导致心学的异化和瓦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的具体调查个案,对宗教和迷信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在中国汉族地区,人为宗教和祭祀类迷信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其区别也仅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8.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竞争日趋激烈,急需规范与协调.在国有企业控制权下放、地方政府可控资源权力扩大的情况下,引入大众退出选择,可以给予地方政府提供更好服务的激励并约束其滥权倾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指出ISO标准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应用时所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