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在风险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决策者在现实情境中却往往无法掌握明确信息,文章试图分析实验参与者在信息明确程度不同的情境中对决策偏好的差异,以探索其与风险态度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决策者会因信息的明确程度不同,而偏好不一样的风险决策;风险决策差异愈大,越容易在不同信息明确程度下做出相异的选择;在信息不明确情况下,决策者相对偏好较稳健的风险决策.同时,发现参与者的金钱效用和机率权重参数与信息明确程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属性值为区间粗糙数的多属性决策中如何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间粗糙数多属性决策方法.首先基于属性值与正负理想点距离远近来反映决策者偏好的思想定义了偏好距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计算属性权重,然后计算各方期望效用并按此排序.最后通过算例证明了此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3.
基于目标的风险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目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决策者目标的不同类型及对应的目标效用函数,并针对决策者目标不同以及决策方案属性值为随机变量的风险型群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目标期望效用最大化的群体偏好集结方法.首先,该方法将属性的随机性、目标的随机性及决策者目标的满足程度转化为目标期望效用函数;其次,按期望效用类似的线性集结方式进行个体偏好的集结;最后,根据群体目标期望效用值形成方案排序.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构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模型针对决策者对于偏好的差异程度和在意程度,利用各方案之间效用的差异系数和偏差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针对决策者对于方案的偏好顺序,把方案偏好顺序的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然后将两阶段的系数进行整合,得到的效用值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谯旭 《统计与决策》2007,(7):129-130
偏好原本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选择排序,一般由二元关系来反映。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偏好在经济中进一步引申为决策者(player)的行为选择的根源。在偏好的驱使下,决策者做出相应的选择行为。下文系统地讨论偏好的几个方  相似文献   

6.
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建立了基于Vroom激励逻辑的相对效用决策模型.该模型运用纳入参照标准的相对效用函数来确定决策者的主观效用,利用D-S理论来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信息,更加精确的描述概率问题,并且借鉴前景理论的关于决策者在参照点周围的风险逆转行为,把客观概率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结合.最后,运用本理论对决策中的两个悖论进行了解释,证明了该模型的现实决策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风险型决策及其评价模型 风险型决策,就是当决策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并且已经掌握了自然 EG=GP~T (1) 其中G=(gij)_(m×a)是表(1.2)中的条件损益值矩阵;P=(P_1,P_2,P_n)是状态概率行向量,EG=(EG_1,EG_2…EG_m)~T是期望损益值列向量。  相似文献   

8.
基于演化网络的动态群决策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 传统的群体决策是把不同成员的关于方案集中方案的偏好序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即需要寻找一种对决策群体公平的规则对个体决策者的偏好进行集结.常用的方法有加和法、方差最小法、优序法、期望效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对群体决策一致性的集结往往忽视了决策者的不完全理性和对方案的学习、改进和谈判协调能力.群决策过程看起来是一个静态过程,而实际上,在群体中形成最终一致或妥协的群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些决策个体意见的一致或妥协过程甚至不得不反复进行直到决策者群体的一致性偏好最终得以形成.人们提出了许多改善群体决策效果的方法程序,如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等.德尔菲法是改善和达成群体决策一致性收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群决策设计.总之,群决策是一个信息反复交流最终达成一致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有关风险与迁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已有研究并未区别风险厌恶与风险分散的思想。风险分散思想基本来自于投资组合理论,但风险厌恶是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通常有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决策者的偏好信息具有偏序偏好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序之间距离测度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将偏好关系推广到,运用偏序结构之间的距离测度计算控制指标和被控指标,得到方案对之间的控制程度和被控制程度;讨论了决策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决策方案的偏好.最后,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及效用论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种用以衡量预测误差对决策者产生影响的损失效用函数.并探究了损失效用函数在构建预测模型中的使用及其对预测方法进一步评判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保险公司的风险偏好及投资收益情况,在投资基金价格服从带漂移的几何布朗运动的假定下,应用效用理论讨论了再保险策略问题.由于讨论兼顾了风险偏好、投资收益和承保风险等因素,因此,所得结论对保险公司稳健地经营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偏好反转是指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偏好反转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同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对于偏好反转的几种研究模式和主要的理论解释,以及该现象对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用双曲线贴现模型和前景理论刻画人们决策中反映出来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通过在中国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比较研究来自中国25个省(区)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决策偏好,并实证检验文化价值观对个人决策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人们真实的决策偏好符合行为经济学理论和模型,我国地区间存在显著的价值观差异,个人主义是影响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高的个人主义文化对应着人们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对即刻收益的偏好,这个结论支持了"软垫假设",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信任水平对决策偏好并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魏静 《统计与决策》2016,(20):57-60
文章针对有限理性决策问题,以一套仿真数据实验流程测试三种决策方法的有效性,给予偏好效用函数不同的参数设定模拟有限理性决策者排序的差异.结果显示:PLP法与AHP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能较VIKOR法的排序更为准确地提供符合有限理性决策者偏好的方案.互动方法中的PLP法又较AHP法更好,原因在于其互动次数远较AHP法要少.VIKOR法因难以提供符合有限理性决策者的理想排序,不适合排序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杨静 《统计与决策》2017,(21):54-56
文章研究了在大群体决策中,专家们在对方案进行比较时,给出的信息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且含有残缺值的问题.首先把专家给出的不同表达形式的偏好信息统一转化为效用值,用专家给出的效用偏好值的平均值表示残缺值偏好信息.在此基础上,有相同偏好的专家聚为一类,确定专家权重,对所有专家给出的偏好信息进行信息集结,进而得到最优的方案,最后,用算例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种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决策者的偏好信息和决策矩阵元素均为区间数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引入决策者的心态指标把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带心态指标的决策矩阵,再通过求解主观偏好与客观偏好的总绝对偏差最小的单目标规划问题,得到属性的权重向量,利用方案的综合属性值给出各方案的排序结果。当决策者处于不同的心态时,可以通过调整其心态指标来进行决策,更加符合实际,计算简单,易于计算机上实现,应用实例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梁来存 《统计与决策》2012,(20):148-151
在农民风险倾向随收入变化的假定下,政府保费补贴额的下限(或上限)取决于: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效用曲线拐点处的农民收入水平(或农民理想的效用水平),农民自身收入水平,农民、政府的保费支付比例。文章以湖南为例,其分析表明,湖南农民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补贴下限对应的3204元的收入水平,农民属于中等收入层次,收入每增加1%,效用水平提高0.22%,(理想效用值为97时的)补贴上限为年人均238元。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风险型决策与决策者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型决策普遍存在于工商管理活动之中,在现代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有着不同态度;同一个决策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待风险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本文将风险型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分为期望值最大原理和概率最大原理两类,并讨论了风险型决策与不同类型决策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莉莉  李泉 《统计研究》2011,28(8):63-72
 投资者如何分配家庭资产,为个体的风险偏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采用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城市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从投资者对风险资产需求这一角度,详细研究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及不同群体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质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的财富水平、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和是否抚养小孩都是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群体风险偏好的表现有差异。研究中国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质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决策、储蓄行为、财富积累过程以及不同群体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