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熙帝对台湾以招抚为主,在施琅多次上疏请求下,终于决定武力平台;在台湾用兵上,姚启圣主张乘北风出师,施琅上疏取得专征权,用南风进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台湾弃留上,施琅力斥李光地放弃台湾的荒谬意见,促使清政府设防台湾,巩固东南海疆,并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施琅海洋经略思想是在其家族处于沿海社会环境、施琅本人有丰富的海上活动经历以及施琅获康熙皇帝委任而统一台湾等主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其经略思想形成的依据是台湾是防范内盗与抵御外犯的战略基地 ,在清朝海防中具有重要地位。施琅认为不仅要选择适当时机实现祖国的统一 ,而且在统一后还应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建立稳固的海防设施 ,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发挥海防前哨的作用。这一海洋经略思想获得了上至康熙皇帝的支持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清代杰出的军事政治家,太子太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2—1696),于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开进台湾、使郑克塽地方割据政权回归祖国,从而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施琅统一台湾是正义的进步的行动。它实际上续承和发展了郑成功使台湾重返祖国版图的遗愿,正与郑成功光复台湾前后映辉。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从荷兰侵略军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后企图以台湾为基地。推  相似文献   

4.
《皇朝经世文编》中的文章主要从弃留、地理海防、治理等各个方面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学者、官员基本能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来提出合理建议,并且影响了清政府的决策。这对保持台湾的社会稳定,开发、发展台湾,加强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83年8月是康熙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对康熙及其将领施琅,以积极稳妥的方针,深远的眼光,将台湾重新统一于祖国怀抱的伟大功绩,今天史学界是一致公认的。但是,对施琅在顺诒初年,抗清斗争高潮之际,离开了坚决抗清的郑成功,转而投奔清王朝,并多次参与镇压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这段早年的历史,应作怎样的评价,还是值得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23日,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公布了国家第一份安全战略报告——《强大与安全: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战略》是在澳大利亚在全面、客观地辨识当今时代特征,正视国家战略安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清晰地阐释了新时期澳大利亚的安全战略构想与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及未来五年澳大利亚的战略重心。文章通过对《战略》出台的影响因素以及内容的解读,分析新时期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战略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7.
蓝鼎元对台湾高山族地区的开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主张;这些建议和主张,为清王朝制定对台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并直接或间接地为清统治者所接受。他是一个从清初统一台湾的施琅到清后期全面振兴台湾的刘铭传之间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台湾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辛华 《华人时刊》2005,(6):14-16
▲随着台湾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对祖国大陆投资规模的逐渐扩大,台湾当局开始要求和希望企业留根台湾。然而,台湾岛内投资环境的日益恶化,投资与消费信心的严重不足,促使许多台湾企业在留根台湾还是拔根而离的问题上,重新作出战略选择--《根留哪里?台湾企业面临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防转型对中国安全环境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正在进行的国防转型,不仅是国防战略,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这个调整并不是因为中国所引起的,但在美国的战略中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的国防转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它与台湾问题、日本的战略转变一起对中国构成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集中在近期和中期,集中在中国东部的海洋面向.但是,从长远来看,美国的地位与实力将随着现行战略的推行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台湾革命领袖李友邦在大陆组建台湾抗日义勇队,参加祖国的抗战,一开始就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与政治上的帮助。李友邦也始终拥护这一政策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中共浙江省委派遣党员在其内部扎实贯彻落实党的指示,努力工作,取得信用,使中国共产党与台湾抗日义勇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地缘政治特点与战略地位是在大国对华政策中体现的,也是随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不断提升.从美国和日本以及中国的角度来解读三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需求成为必然.而三方在台湾问题的利益角逐折射出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重大国际战略问题。观察、思考和处理台湾问题需要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视野,从中华民族长远根本利益出发,在和平发展总体战略下谋篇布局,把对台政策建立在对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正确判断、对台湾岛内主流民意与政党政策的科学分析、对外部干涉国家的战略意图的准确判断之上。  相似文献   

14.
石油对于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大陆石油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强大的需求相对照的是中国石油的供给难以增长。大陆的解决方案一是“节流”,二是“开源”,三是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台湾石油自产能力不大,且不稳定。台湾能源供给对外依赖性大,但有较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比较而言,虽然大陆的石油供应比较紧张,但大陆相对于台湾仍具有石油资源上的优势。随着大陆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和增加,大陆的石油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出台独分子缺乏独立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是美国霸权与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焦点。台湾问题演绎着中美战略博弈。中美战略实力对比与中美各自与台湾关系是制约台湾问题未来演变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争取战略实力对比优势则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焦点。两岸关系"不统不独"状况只是阶段性平衡,它酝酿着中美战略博弈高潮。  相似文献   

16.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5 0年来 ,美国对台湾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特别是给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带来了许多变数。只要中国没有实现统一 ,台湾就会被美国作为“一张牌”在中美关系中长期打下去。美国从战略全局出发 ,虽然不得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任何时候都不会轻易放弃台湾 ,台湾问题仍是中美两国关系中最具潜在爆炸性的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 ,仍将会是起伏不定的  相似文献   

17.
要明确台湾对中国的意义,就必须具有更广阔的视域。台湾地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枢,是扼守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从清代后期海防大讨论后,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就成为了清延及重臣们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也一直延续至今。在对台湾在海洋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中,尤以日本和美国为典型。通过对此问题的叙述,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维护国家主权,要成为新世纪的强国,中国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调整对台政策,明显提升日台关系。日本从谋求政治大国、遏制中国的崛起、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强化对台政治影响力出发介入台湾问题,其战略意图是干涉中国内政,利用台湾问题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9.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对于闽台滨海景观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闽台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闽台滨海景观存在问题出发,对原有景观布局进行改造,针对部分滨海景观给出指导性建议,并从宏观上提出滨海景观发展策略,探讨闽台新的产业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劝伐河北书》是谢灵运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文献,惜乎历来的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本文在检讨了前修时贤的诸种说法之后,断定谢灵运上书的根本动机在于:鉴于自己与宋文帝之间的摩擦,借上书以表白自己对文帝及刘宋政权的政治态度,以求得到文帝的理解;同时在书中也表明了自己从此将归隐林泉的人生志向。从谢灵运日后的政治遭遇来判断,此书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