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源、程廷祚对颜李学派哲学思想的阐发●衷尔钜王源、程廷祚是我国清初颜李学派中的重要成员。颜李学派虽发源于我国河北,其学说在当时就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弟子遍布全国,数百传人,均能遵循师门学旨,为强国富民,经世致用,崇尚实功实学,力行实践。阐发颜...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方苞与颜元、李塨学派的关系这一角度,对方苞思想的研究作出一点补叙,以期对方苞的思想有更全面的了解。颜元(1635——1704),是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国十七世纪早期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当程朱理学灸手可热,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儒学正宗的清初之世,颜  相似文献   

3.
奖掖先进提携后学李宗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学术研究》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层次学术杂志。1998年1月15日,是她的四十华诞。先哲云:“四十而不惑”。《学术研究》近年的种种成熟的学术表现,证明她确实进入了不惑的境界。《学术研究》作为我国早期创办的地...  相似文献   

4.
水精受命乃作之师觉世牖民非文弗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圣门教授无有敢薄文学以为不屑者素王述作及门皆得与闻自卫返鲁乃从事於笔削之业凡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七十子之徒皆与竹帛之劳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其曰不能赞者乃子游子夏仰承圣训不能置议非不许参赞未议也竹帛之劳实皆与焉制作告成曾授来学是故及门诸子无不身习六艺之文梦奠以还儒分为八有子张氏之儒有子思氏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馀公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见韩非子显学篇成百氏  相似文献   

5.
墨子之后 ,墨家学派产生分化 ,并由分化而渐渐产生不同的新派别。《庄子·天下》载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 ,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 ,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 ,相谓别墨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 ,以角奇偶不仵之辞相应 ,以巨子为圣人 ,皆愿为之尸 ,冀得为其后世 ,至今不决。”《韩非子·显学》也谓 :“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庄、韩之说虽不尽相同 ,但都指出了墨家后学分化及互争真传的事实。不用怀疑 ,进入战国中后期 ,墨家后学的分化、演变成为这个学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本文所要讨论的是…  相似文献   

6.
独知是阳明后学中广泛使用的哲学用语,但其涵义因理解面向的歧异而呈现不同的诠释特色,由良知——寂体——意体,展现的正是独知内在意义的演变流程。置于《大学》、《中庸》的哲学意境下,独知观的演变流程实际折射出由对《大学》、《中庸》的偏倾到融汇二者的过程以及心体与性体的位移在阳明后学中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颜李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突出了务实的理念,其思想以政治目的为本位,注重学问的实践效用,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性与实用性。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历史变革背景的影响,是国家治理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实学思潮涌起的思想反映。颜李学派思想中的反对土地兼并、主张发展商业、建立现代赋税制度、培养实干人才的具体政策与举措,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家的理论范围,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泰州后学既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良知,同时又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颜山农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总结出一套"七日闭关法",其中虽有神秘色彩,但在根本上具有儒学的"安身立命"的意义.在社会实践方面,山农在家乡推动"萃和会"这一乡村运动;在思想观念上,山农主张"放心体仁".观念与行为互为贯通这一泰州后学的一大思想特色,在山农身上有典型表现.山农思想之特殊风格表现为:要求回归孔孟,恢复人心,重整秩序,拯救天下.初步结论是,山农思想虽非宋明理学之道统观念所能局限,但总体上并未越出儒学传统之藩篱.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降,颜李学走向复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颜李学研究步入第四期,即多元发展的阶段。其时,研究队伍较之以往愈加壮大,故相关著述随之增多,考察视角亦日趋多元,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涉猎该领域,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方法研析颜李学,从而开拓了其研究的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心性之辩是宋明理学发展中的核心内容,在心即理与性即理之间,存在多种连黏胶着状态,阳明后学李材、胡直、许孚远关于心性问题的六封论学书对此有充分展示:李材依附性体,胡直坚守心体,许孚远则于心体中寻求性体,偏向折中。三人在阳明学背景下的心性之辩虽然倾斜于心体,但亦反映了阳明后学诉诸性体平衡心体,纠正张扬心体而导致的自肆、张狂之流弊;同时亦显示出阳明后学对于良知学内在资源的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王学以致良知说为其主干。王阳明在肯定良知天赋于主体的同时,又强调先天良知最初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只有通过后天的致知工夫,才能使之转化为自觉之知。致良知的这种二重性,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以王畿及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现成派,将注重之点集中于先天本体(良知),并由强调本体的见在性而表现出取消理性工  相似文献   

12.
王春阳 《中州学刊》2012,(3):180-182
颜李学派是清初著名思想家颜元与李塨共同开创的学术流派,在清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林外史》的创作,明显受到颜李学派经世实学思想的影响.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力描写的群儒祭泰伯祠以及萧云仙在青枫城的劝学兴农等活动,正是对颜、李“礼乐兵农”经世思想的具体阐释,与颜李学派所主张的“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小说创作而达到经世的目的,是《儒林外史》创作的重要动机.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都探寻建立理想社会的途径。在西方,亚当·斯密关注建立富国裕民的理想社会,为18世纪英国发展经济、壮大国力提供理论支持。同一时期中国,颜李学派盛极一时,旨在建立以儒家伦理经世致用的理想社会。两者皆认同人性复杂、利益合理的观点,并分析了理想社会的三要素,即劳动的价值、商业的地位及制度的作用。但将其置入各自哲学体系中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派,不但是一个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哲学学派,也是一个以力倡“学贵于用”而独树一帜的教育学派。这个学派对宋及宋以后陕西地区的政治、哲学、教育以至风俗民习影响深远。特别是明清之季,关学经过辗转师承,再度活跃起来,仅在陕西地区就涌现了一批以“昌明关学”为己任的著名学者。如:明代的吕泾野(陕西高陵人,先后讲学三十多年)、冯从吾(陕西长安人,执教于关中书院二十多年,与南方著名学者邹元标齐名天下,并称为“南邹北冯”);清代的李二曲(陕西周至人,终生讲学不仕,当时以“北方大儒”与孙奇峰及南方黄宗羲并称  相似文献   

15.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后殖民问题的研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迄今未达成共识.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学界已经走出了一元文化模式,而进入多元文化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后学"自审意识的缺乏,思潮的交互出现成为时尚景观,"追新逐后"成为时代风向标.这意味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场在意义世界和认知地图上出现了新的"战国"状态,没有任何一种声音能够成为主流声音,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够主宰局面,没有任何一种话语能够成为当代话语的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结合简帛文献和儒家传世文献,可以看到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有一种明显的内转趋势。《五行》揭示了圣德与听觉意识及乐之间的深刻关联,并强调慎独之独特内涵,以此突出内心自由和心之修养的地位。而重情,尤其是亲亲之情,在郭店简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六德》和《唐虞之道》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亲亲之情在伦理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性自命出》即情言性,在心与物相接的感应上言教化,并以反善复始的复性义规定此教化成德之本质内涵。这些文献通过对心、性、情以及气等具体问题的探讨,丰富了对人之最本己的能力和可能性及其实践道路的理解,深化了孔子所开启的内转的精神方向,为孟子的出场做了思想史的铺垫。  相似文献   

18.
明中后期以来,为了消除心学末流耽空蹈寂、任情恣肆的思想流弊,部分阳明后学通过论证本心“生生不容已”的自然发用,强调人之本性是道德理性与自然欲求的统一,主张立根于本心,通过即体即用的诚意工夫达致寂感合一的良知本体并依心体发用。在现实层面,部分阳明后学为了维护民众的普遍性利益,限制统治者的私欲膨胀,将絜矩之道阐释为协调统治者个人欲望与民众社会性欲望的道德规范,赋予公私关系以新的内涵,进而发展了王阳明的亲民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明水是王阳明的第一代亲炙弟子,江右王学的代表之一,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但是,陈明水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陈明水在促进阳明学说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他与阳明关系亲密,多次得阳明面授,较为透彻地把握了阳明学说,维护了正道。其次,他勤于问学,对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最终形成有助推之功。再次,他富有创见,丰富发展了阳明学说。最后,他积极传播、推广阳明学说,推动了阳明学说的发展兴盛。因此,陈明水是阳明后学中的重要人物,理应享有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虽呈多流发展之势,但多流之中却有主次之分。从总体上看,儒佛道三家为主流。因同为主流,势成鼎足,故三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不过冲突只是三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冲突的同时亦有融合。大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三者关系以冲突为主,冲突之中有融合;唐宋以后,融合成了三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是融合之中也有冲突;至明代,三者融合的发展势头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一股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这一思潮在儒佛道三家中都有明显反映,只不过各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不同而已。儒家以儒学为基础去融合佛道,道家亦着眼于自身而去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