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瘾     
古老的中国,素有“官国”之称,官国者,官本位之国也。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猪、八民、九儒、十丐”之说,颇能反映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尊贵地位。清谚云,“升官发财”,道出了官与财的关系:要想发财,就要做官,官做得越大,财也就越多。清代法律中,官是享有特权的,官可以不与平民在公堂上对质,可以不亲自在法官面前答辩。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官观念历来是极重的。从孔夫子作出“学而优则仕”的理论概括以来,读书为做官便成为不少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它不仅驱使人们在仕途胡同龙争虎斗,而且在社会历史上造成一种崇官的畸形心态。不单莘莘学子趋之若骛,连寻常百姓之家,亦有妻称夫为“官人”、主唤宾为“客官”的。似乎只有“官”字冠头才有身价,只有为官才算得志,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悠悠乎两千多年过去了,新旧更替,沧海桑田。人  相似文献   

3.
欺上瞒下     
《领导文萃》2006,(3):167-167
《歧路灯》里,有个仓房老吏说到“欺上瞒下”还有“高下”之分:“我们住衙门的诀窍,要瞒上不瞒下;做官的,却要瞒下不瞒上;那会做官的,就上下齐瞒。”《官场现形记》又说到“一紧二慢三罢休”的官诀,其中虽包含不少名堂,但精髓则是欺上瞒下。书中写瞿耐庵向马老爷请教做官的法门,马老爷的说法是:“我们做官的人有七个字秘诀。哪七个字呢芽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处理事情时,先给人家一个老虎势,一来叫人家害怕,二来叫上司瞧着我们办事还认真,这便叫做‘一紧’。等到人家怕了我们,自然会生出后文无数文章;上司见我们紧在前头,决不至再疑…  相似文献   

4.
正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而被誉为"补白大王"的郑逸梅,在其《艺林散叶》中记载了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李鸿章究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尚需考证。不过,这句话流传甚广,也颇为不少人赞同。这话应分两方面看,当庸官、懒官、逍遥官、太平官确实容易,这样的官只有唱功、没有做功,见到困难就躲、碰到麻烦就绕;这样的官得过且过、政绩平平,不想干事、不能干事,也干不  相似文献   

5.
昨天我看见一张入场券,是一个什么协会请了一位什么先生去演说,另外还有许多节目。这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他们在那位先生的姓名上面,加上了“前国务总理”五个大字,却引起我许多感想了。中国人所以深中官迷,固然是在做官时容易发财,尤其是到不做官时还可在社会上取得优越的地位。所以只要做过一任什么官的人,就到了无官可做的时候,也还要背着那个官衔来吓人。这种恶习气不除,中国人的官迷决不会醒;官迷不醒,中国人决无可救药。我从前看见林长民、梁启超、汪大燮这些人,到了民国八年在北京、巴黎间电报往来,还相互地称着总长,便大骂他们…  相似文献   

6.
胡林翼曾经感叹:“本朝官场中,全以《红楼梦》一书为秘本,故一入仕途,即钻营挤轧,无所不至。”清人好谈官场秘籍,盖风气使然。其实官场这一套用世之学,套句现成的话,也是古已有之,而且并不“于今为烈”。《庄谐选录》“官诀”条云:今日做官,灵巧圆滑四字缺一不可。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苟精熟此四字,做官无不得意者。这属于总则性质,同书另一条“官诀”讲得略为具体:今日官事,应之之道有三:曰应酬,曰对付,曰敷衍。应酬者,宦途进步之所系,得失存亡之所关,不得不以全力赴之也;对付者,己心所不欲而意…  相似文献   

7.
在皇权时代做官很威风也很窝囊。做官威风,是因为那时的官员手中权力不受民意“干扰”,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做官窝囊,则是由于因为专制权力系统极端封闭,一个人干实事、得到老百姓拥护,未必能在“体制内”得到好的评价,反而可能遭遇更多的非议。  相似文献   

8.
<正>王敬瑞是个高调做官低调出书的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通过多种渠道联系采访他,希望他能谈谈自己的《芝麻官悟语》。"喜欢当官,但做个好官并不容易"环球人物杂志:之前您曾说过喜欢当官,为什么?您认为当一个好官最大的难处是什么?您觉得自己是个好官吗?  相似文献   

9.
好官汪洋湖     
《领导广角》2001,(11):12-12
在关东大地,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人们都传诵着一个廉洁奉公的名字,赞颂着一种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名字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汪洋湖,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特有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我们的记者、编辑读过一千篇一万篇文章,但缺少像今天这样感动、这样激动,展读《我骄傲我有一个这样做官的爸爸》这篇好文章,我们很多同志的眼眶湿湿的,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官”、”好官”、”好官”……这是一篇多好的文章,汪洋湖是一位多好的官。  相似文献   

10.
观点速读     
汪洋:只有当“人官”,才不会被骂“狗官” 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畅谈“做人为宫”之道。他警醒在场官员,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宫”。汪洋要求官员做造福民众的“开拓者”。为了引导  相似文献   

11.
笑骂由人     
谋官只有不怕难为情才能谋到,做庸官、黑官,要想做得心安理得,也要不怕难为情。这就必须懂得“笑骂由人,好官我自为之”的官诀,即任凭别人嘲笑责骂,也安之若素,照旧做自己的官。清末士人蒋芷侪,曾在北京大栅栏某酒馆里,听到邻座两人嘲笑朝廷官吏。甲说:“近来,各报纸明目张胆地丑诋政府,而政府却忍受着,真有唾面自干的风度。我如果当权,一定把这些报馆全封了。”乙听后笑着说:“这就是足下所以不能当权的原因。”甲问其故,乙说:“做官须懂官诀,才能显贵。当官的都懂十二字诀,所谓‘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这种不顾舆情,我行我素的…  相似文献   

12.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官吏有许多恶习,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其表现包括衣食住行、说话办事等各方面。大清国官场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应当有官谱、官派,不然就不是在做官。所以,一旦为官,便要摆谱、讲派。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  相似文献   

14.
陈国华 《决策》2010,(7):92-92
张云泉同志有句名言:“做人要像人,做官莫像官”。领导干部首先是人,既然这样,哪能没有七情六欲,哪能没有人情?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讲什么样的人情,要怎么讲人情。  相似文献   

15.
虽然“官场”时有无良败类,不过“理直气壮地做官”仍不失为一句豪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理”才算“直”。有文章说,“孔繁森当了那么多年的地级干部,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该文作者歌颂孔繁森,值得称道,但这“按理说”的“理”,就很难说是“直”的。“生活过得比一般老百姓好得多”,或许是一些“官”的实际境遇,但绝不能贯以“应该”作  相似文献   

16.
李建永 《领导文萃》2011,(Z2):65-68
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透过民谚俗语,研究旧时代的官场,能把官情世态看得明白通透。求官如鼠,得官如虎俗话说:"未做官,说千般;做了官,都一般。"未做官时,那叫个义形于色,发扬蹈厉,说得堂而皇之啊。做了官呢?先是缩脖  相似文献   

17.
仕与不仕     
刘兴雨 《领导文萃》2014,(23):88-90
正中国人一向把做官看得很重。如果说谁有出息了,往往是指谁当了什么官。所以古人十载寒窗苦读,往往为的是出人头地,混个一官半职,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读了很多书,而没能当上官,那书就像白读了似的。过去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里的达也就是当官,而且是当大官,不然怎么兼济天下。当然,有些人达了也未必兼济天下。这些人天生就不愿为天下做点儿什么事,留点儿什么念想。他或许会想:兼济了天下,谁又会给我什么好处?虽然有些人并不愿兼济天下,但官还是愿意当的。中国的老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富二代"不愿意接班,而是像国内大学生一样热衷于考公务员,他们的理想是"当官"。其实,"英雄莫问出身"。人们对富人子弟热衷做官,实在不必过于敏感,只要他们想做"好官",并且有能力做"好官",我们又何妨给予理解和支持呢?但我们还是得追问下"不差钱"的"煤二代"热衷做官的背  相似文献   

19.
笪素林 《决策探索》2011,(13):51-52
只要凭借出色功绩、通过公正程序竞争胜出,年纪再轻,家庭再贵,也不会有人质疑。相反,如果是通过世袭或因为得宠而做官,年纪再轻,级别再高,也无人佩服。近年以来,一些干部破格提拔事件频频:2008年3月,年仅27岁、工作不到5年的张辉开始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被称为“中国最年轻厅官”。  相似文献   

20.
鄙人此生为何当不了官?直到老来才从镜子里看清了脖子上那根犟筋,都怨自己生就了认死理的性儿。在官场,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怪现状:要想升官,须学会做“虫”,不讲人格,只讲“虫格”。做“虫”的成色不同,形成不同等级的做官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