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相互依赖"是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范式。新自由制度主义把"相互依赖"界定为: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以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非对称性"是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则是相互依赖的必然结果。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国际关系的新视角,是一种不同于现实主义的世界政治解释模式。当然,新自由制度主义并没有否定现实主义理论,而是认为两种理论可以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得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都遭遇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球公民社会,从合作主体、合作层次、合作形式、合作理念等方面展示了一种适应和体现着全球化时代权力多元化、价值多样化、权利民主化等发展需求的新国际合作观。纵使面临着相互关联的独立性、代表性、合法性困境,全球公民社会的国际影响已日渐增强。特别是公共外交理念的兴起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出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的多元化策略调整。因此必须抛弃"国家中心"主义的藩篱,注重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合作、全球治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反思权力政治与相互依赖理论——读《权力与相互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分别用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描述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前者重视国家利益、权力斗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后者强调全球化过程和相互依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深远影响。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一次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说,创立了相互依赖理论。本文试图对相互依赖理论做出批判性的阐释和分析。一、相互依赖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基欧汉和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可谓是相互依赖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在对“权力政治”和“相互依赖”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都从各自的理论假设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国际合作观霸权合作、制度合作和阶级合作.西方学者的国际合作观无论是在理论假设还是在现实解释力上都有其不足之处,并总是体现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局限性.中国学者需要在借鉴西方国际合作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政治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合作理论.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概念在国际政治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全球化预示着国际化、新的社会分工及其加剧上述进程的竞争环境 ;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 ,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密切化 ,国际政治与经济、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日益模糊。不论各个学派、学者的立场和观点如何 ,但可以肯定的是 :全球化已经成为新的国际关系的核心 ,并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探讨与梳理全球化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对全球化的国际政治内涵作出了规范 ,并指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三方面的冲击与变革。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两大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 ,环境问题是最具有“全球性”的问题 ,它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 ,而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必要 ,并为其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环境合作存在着的南北关系紧张、主权干涉及污染转嫁等问题 ,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阻碍国际环境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关系史发展演变、国际合作、国际战略三个角度分析了老挝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国际关系发展史角度看,老挝选择社会主义是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过程,是对全球殖民性国际关系模式的突破;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老挝国家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力量;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老挝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确保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三世界之间包括中国相互加强团结与合作,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框架及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学派在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由一系列假设、命题构成的理论框架显示其在逻辑上的严密性 ;大量的实证检验也证明其在解释与预测现实上的有效性 ;然而 ,冷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现实也暴露了这一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有待在其本身框架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定义出发,论述这门学科的定义域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边缘学科的三重身份,并从现实学科的发展动态、国际经贸事务的综合与分化趋势,探讨“国际经济合作”分别作为这三重身份是如何实行的。指出:本可以成为学科群的“国际经济合作”,实际上是以“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研究作为理论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则成三足鼎立;作为边缘学科的“国际经济合作”将以“国际经贸关系”的名称出现  相似文献   

11.
自近代国际体系确立以来,“独立自助”一直成为实现国家安全的主要模式,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传统的国家安全模式呈现出了向共同合作安全模式的重大转型之势。之所以如此,除了克服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安全困境”的需求外,还主要源自全球化所引发的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赖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全球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兴起及其解决方式的国际化;三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空间范围的无限延伸等。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腐败不仅仅会对发生腐败的国家自身产生巨大危害,而且会破坏区域甚至全球的经济与政治秩序的和谐。因此,国际社会必须采取一致的步伐,全力合作共同治理腐败,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正好是这一思想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相互依赖的加深,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国际机制的研究更是百家争鸣。本文是对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斯蒂芬·克拉斯纳的国际机制理论的解读,主要从他的两篇文章《结构性原因和机制的后果:机制作为干预变量》和《现实主义机制的限制:机制作为自由变量》来思考国际机制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可以概括为“文化合作论”,文化是合作行为发生的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变量。文化合作论的价值表现在: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引入,丰富了国际合作理论;文化的动态性为国际体系的和平转换提供了可能;它还给国际关系带来两条基本伦理原则:一是平等尊重原则,即至少把他者作为和我一样的存在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沟通、规范法治以及世界多样性形成全球共识和合作型文化;二是自我超越原则。国际合作的目的不是维持并不完美的现状而是超越现状、实现进化,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世界正义和永久和平。文化合作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知识的层次性直接导致解释力下降;文化与合作陷入循环论证逻辑,又忽视国际政治的权力政治事实,带有理想化特征;文化单一因素决定论,忽略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优化,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融人世界经济带来机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把握机遇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方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方科技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主要任务.通过完善科技发展环境,建立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增强地方经济抵御国外产品冲击能力,逐步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是中国地方科技工作的方向和重心所在.地方科技工作应着手制定规划,确立地方科技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金融的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建立科技创新系统;建立跟踪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动态的情报咨询机构;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理论致力于解释国家间冲突合作问题的学术任务及其"无政府国际体系-国家理性选择"概念框架,使其无法容纳国际组织进化、分化、自组织等组织特性。曾经寄生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际组织理论需发展自己的概念框架。该理论构建需关注国际组织的本体而非成员国特征,摒弃无政府状态世界观而看到渐进有序的国际社会,将国际秩序视为核心变量并赋予其创设型秩序和自发型秩序双重内涵,并将国际组织机构设置视为对多边利益结构而非对单体国家利益诉求的回应。国际组织决策逻辑不在于国家间政治对其决策的决定性,而在于其程序规则对国家间政治的约束和塑造。  相似文献   

17.
国际机制的概念被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后,成为论述国际关系最时髦的概念之一,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机制是霸权的产物,受制于霸权,也就是说没有独立性.从国际机制产生与形成出发,认为国际机制具有独立性,相互依赖是国际机制产生的原因,而霸权下建立的国际机制不过是促进国际机制的形成,国际机制的作用是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分析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敏感性与脆弱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影响力即权力问题。从中日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贸易和直接投资)的现状看,表面上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是对称性相互依赖;实质上中日贸易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中国在相互依赖中具有"敏感性",但不具有"脆弱性"。因此,日本只在敏感性相互依赖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这种影响也十分有限。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最后就中日合作如何摆脱"敏感性"非对称相互依赖向"对称性"方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调整与美国新霸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 ,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表现为市场化、信息经济、科技层面上的全球化已成为现实 ;政治、文化之间的激荡进一步的加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旧的国际关系结构、概念、形式造成巨大的冲击 ,对新的国际关系而言 ,却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和外在整合力。作为全球化进程积极推动者的美国 ,它将如何利用全球化的大环境来维护和巩固其霸权 ?它的新霸权有何新的特征 ?其霸权前景如何 ?本文拟从这几个角度简约地加以分析 ,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来审察美国的霸权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货币体系既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又是国际斗争的重要场所,它的演变是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的。考察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各国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与政治目的,制订共同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支配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当各国的矛盾斗争尖锐时,必将影响到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与发展。这就决定了过去乃至今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必然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