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桑德 《中国藏学》2007,(1):68-71
扎什伦布寺的学经制度是随着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学经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扎什伦布寺的学经制度作为藏族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藏族人民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推动了藏传佛教的发展。目前,完善和规范扎什伦布寺的学经制度,是培养新时期佛学人才的根本需要。  相似文献   

2.
塔尔寺藏传佛教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享誉海内外,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但近年来藏传佛教旅游的持续过热,对塔尔寺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影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外,塔尔寺是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最早实行”以寺养寺”试点和旅游开发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尤其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整个藏传佛教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06,(2):212-216
藏传佛教拉然巴格西学位制度创始至今已近400年,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改进学经制度,建立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2005年10月,11名藏传佛教界学修出众的高僧获得藏传佛教首届“拓然巴”高级学衔,标志着藏传佛教高级学衔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源于西藏本土,公元7世纪,佛教最早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人藏族地区。在佛教传人以前,藏地盛行原始本教信仰。佛教传人后与本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传说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则为被激怒了的本教巫师及其信徒们所毁。而两教在互相斗争中也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固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它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方式。历史上,藏族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寺院教育。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对藏族早期文化形态的构成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①随着藏族传统的寺院教育的出现,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现象。这种管理是一种具有浓郁寺院特点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以笔者的管见,它主要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回鹘藏传佛教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汝极 《中国藏学》2002,(2):103-118
藏传佛教曾对回鹘(畏兀儿)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回鹘人四大佛教来源之一。许多藏传佛教典籍曾被翻译为回鹘语并广泛流传。本文对16件回鹘藏传佛教文献作了概括总结,首先是对每件佛典简要说明,然后一一交代文献收藏地和编号、整理者及其成果、每件文献的参考文献等。这些佛教文献是回鹘与藏族文化交往的历史明证。  相似文献   

7.
民俗传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生型制度引导仫佬族文化传承组织、文化传承行动者个体,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有利于提高仫佬族文化传承功效。组织场域、制度资源、行动系统、文化-认知系统是仫佬族文化内生型传承制度运行的基本要素。社会规范机制、模仿机制、共存博弈模式体现了仫佬族文化内生型传承制度的运行机理与实践规则。  相似文献   

9.
口头传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以口头传承为形式的藏族文化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噶举派在本体论上坚持万法缘起、空无自性的佛学思想,主张众生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夸大心识之作用。明宝双融、身心不二是本门派最有特色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刘一南 《中国藏学》2016,(2):195-200
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劳伦斯·瓦德尔在《西藏佛教或喇嘛教》一书中,从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视角出发来看待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认为活佛转世思想是少数藏传佛教领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在似是而非的佛教原理基础上编造出来的虚假理论,与佛教正统思想大异其趣。他对活佛转世制度的多方面误读,既体现了他在佛教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更凸显了他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怀有的妄自尊大态度和宗教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12.
李翎 《西藏研究》2003,(1):98-103
藏传佛教的造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流行样式基本都是按照一定的造像法完成的 ,是某种宗教意义的表现。它通过供养仪轨 ,以一定的构成样式表达特定的教理 ;同时也有先出现新样 ,再附会以某种神奇的传说 ,从而促成新样的再度流行 ,但这种新样往往保持着原始样式的基本形式因素 ;另外 ,不同地区、阶层对原始教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大师们的倡行和“疑”、“伪”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藏传佛教的造像  相似文献   

13.
西域藏传佛教传播的真实情景,随着国内外学人的努力正在逐渐呈现.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在伊犁地区曾一度兴盛.17~18世纪中叶,该地建有藏传佛教寺院17座;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建有13座.  相似文献   

14.
刘勇 《西藏研究》2006,(2):27-34
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判断常常会引发各种争论,主要是因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过于庞杂,在特定语境或文本中使用时,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使研究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应同时指向历史构成、理论层面、修习实践层面、组织制度以及民俗宗教层面,主张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概念,以减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无谓争论。  相似文献   

15.
也许我们曾在梁羽生、金庸等新派武打小说大师的世界里,约略得知过有关藏传佛教密宗的某些神奇功夫,但毕竟是小说。确实,密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神奇而古怪的谜。记者在西藏一年又半载,多方求教略得只鳞片爪,作为传奇献给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6.
刘伟 《中国藏学》2004,(1):63-74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藏品中,一些器物明显具有藏传佛教风格,它充分体现出自元明清以来,由于历代帝王对藏传佛教所采取的扶植政策,使得藏传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清宫旧藏中属于元明清时期的大量带有藏传佛教风格的瓷器,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力求从帝王的宗教信仰,及其对瓷器制作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更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24,(1):1-10+208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藏传佛教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政治条件以及自身矛盾性质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有了很大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全面发展。通过观念认同、制度适应、生活融合等途径,当代藏传佛教在信仰层面、制度层面和生活层面进一步融合当代中国进步思想和中华文化观念,不断提升中国化水平。体现人民主体性思想,实现信仰清净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形成信仰自由局面;贯彻教派平等思想,实现教派和谐化;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形成依法治教格局;吸收当代人民民主思想,形成寺庙民主管理体制;借鉴现代生活方式,实现寺院生活社会化、现代化,标志着当代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经院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藏族古代教育相对发达,是一个基本符实的判断。顺着这个命题作者探析了格鲁派经院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制度、内容与方法,进而提出寺院教育的的恢复对藏族教育走向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文固 《中国藏学》2005,(3):169-175
清康乾之世,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禁约和整顿,诸如严肃国师禅师的封赠,禁止随意私自剃度或私行建寺,严禁喇嘛游方他地或久居京师,并对喇嘛的服饰及饮食制度作了规整.这些禁约整饬办法的颁行,对于整饬藏传佛教中的诸多流弊,严肃教戒僧规,促使其健康发展不无益处.但更多的效果是在政治方面,即经过整饬的藏传佛教,更成了统治者用之而得心应手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石佛是悠久灿烂的科尔沁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作为雕塑作品,石佛可分为圆雕和浮雕.本文介绍了通辽地区现存的几个重要的藏传佛教石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