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碉楼作为一种独特历史文化遗存,近年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其作为与战争相关的防御性建筑看待,认为碉楼起源于防御.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依据藏彝走廊碉楼分布地区相关民族志材料,指出碉楼明显具有神性,为权力之象征;当地流传碉楼"为祭祀天神"或"镇魔"而建等传说,可能反映了碉楼更原始的形态,碉楼最初产生可能是作为处理人与神关系的一种祭祀性建筑,以后才转变为处理人际冲突的防御性建筑.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碉楼起源与藏彝走廊本土信仰及宗教观念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60~70年代开始,苯教研究逐渐为国内外藏学界所重视。然而到现在为止,这些研究甚少涉及对苯教的思想及其教义问题,尤其对所谓“恰苯”的探究;数十年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苯教的历史发展、寺庙建造、苯教经典的发现、佛教化的苯教及有关世俗神的概念上。因此,不同的信仰和认识的差异所下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例如:苯教徒们谈其苯教发展史时认为,苯教曾经有过黑、白、花苯三种派别,而佛教徒则认为,苯教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骂苯、恰苯、觉苯这三个派别。所谓的“骂苯”指没有理论体系的远古自然宗教,“觉苯”是在修正…  相似文献   

3.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8,(2):100-108
在藏族风马旗的起源研究中,一般认为它与阴阳五行思想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认为风马旗起初的观念可能与上古时代(公元前12世纪)中亚、东亚地区的英雄崇拜与祭祀地神以求福禄有关.另外,风马旗中"五兽"及其所代表的"四方"概念,除了包括阴阳五行、佛教、苯教等的信仰象征以外,它还可能代表着早期藏族氏族图腾象征,或许还寓意着藏民族形成乃至国家(如吐蕃)形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18世纪前期西藏世俗力量把握地方政权,使得世俗权力的代表或权力系统内部的成员认为需要以话语的力量,达到其"合理性",即由各种社会权力构造和选择话语,旨在争取和维护某些人的利益和优势地位的有说服力、影响力的"说法"。基于这个理念来探讨和解读清代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解读清政府治藏策略和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山神崇拜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巅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崇拜形式之一,也是与藏族远古先民原始宗教、苯教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观念一脉相承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8.
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的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9.
同美  益卓  泽让桑周 《民族学刊》2020,11(6):141-148, 184-185
通过研究认为,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既不是“傩舞”,也不是“十二相舞”,白马藏族的面具舞与苯教平和威猛经内容密切相关。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版本,是苯教平和威猛经的活态民俗演绎。苯教《平和威猛经大全》第32章就是这种面具舞蹈的专门篇章。认为这种面具舞的角色系始祖父母的化身,分男性神明角色与女性神明角色,完整版共计86种形象,兽首烈女版共计28种形象,简洁版共计男女2种形象。表演这种面具舞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活着的时候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积极化解临终幻觉引起的死亡恐惧的心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孙林 《西藏研究》2007,(3):28-35
文章主要对藏民族传统宗教即苯教、佛教和民间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以及早期的祖先崇拜问题进行考析,主要探究藏族灵魂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宗教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内涵,同时还比较了早期藏族祖先崇拜和后期民间宗教中祖先崇拜的遗存,认为后期的地域神和五守舍神都同早期的祖先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苯教拯救了佛教在西藏 ,虽然佛教徒占主导地位 ,但仍有不少人信奉苯教。就苯教教义、寺院生活、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而言 ,初看上去几乎与佛教难以区别。然而 ,佛教徒和苯教徒都认为佛、苯二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有关这两种宗教最基本的区别 ,涉及到宗教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问题。尽管苯教的传播仅限于西藏 ,但苯教徒认为 ,就苯教教义对所有人都具有真实而有效的意义而言 ,苯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苯教徒还认为 ,正像苯教传统的宇宙观所表达的那样 ,苯教从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被传播。因此 ,苯教被称做“永仲苯” ,意即“永恒的宗教”。根…  相似文献   

12.
8世纪以来,西藏原始苯教作为佛教的敌对派,在政治上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这种“失败”给佛教的传播、植根造就了有利空间。佛教借王室的扶植,以及自身的优势和适应力迅速占领藏地,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苯教势力并没有因这种政治上的失利而偃旗息鼓,其“惯性”在民间仍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人仅从理论上将苯教的民间性、原始性与佛教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较,得出苯教必败的结论,进而认为,以后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13.
曾丽容 《中国藏学》2016,(3):164-170
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与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相似文献   

14.
孙林 《西藏研究》2006,33(4):30-35
文章主要对藏区古老的苯教的宗教属性和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苯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名称出现时,其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宗教体系,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列为原始宗教。苯教一般被分为两类,即斯巴苯教与雍仲苯教。其中斯巴苯教与民间宗教有密切的关系,为藏区民间宗教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从“天神”信仰观看道德追求蒙古民族自古从事游牧生活,人们的生活来源受自然力支配很大,为了克服风暴严寒,雷雨电闪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开始探究自然界的星换斗移,月盈月亏,风雨雷电等自然变化与畜牧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产生了天上有诸多神灵存在的认识,并认为在诸神之上有一位最高的神灵在支配着宇宙世界的万物。据《蒙古神话》①一书记载:人类是九十九重天神共同创造。因天神是主载宇宙世界一切事物的万能,人们从敬畏,崇拜天体发展成向天神祈祷的信仰习俗。史载:“元兴朔澳代有拜天之礼”②,“其俗最敬天地,与天合名…  相似文献   

16.
苯教的历史和特点尚不为人们所熟悉,尤其对于古代的苯教更是如此,12世纪后的藏传佛教和苯教的著作中,零星记载了有关苯教带有某些偏见的历史概况。敦煌文书虽记述了9至10世纪间的一些情况,但也缺乏系统的论述,苯教的整个面貌仍然显得朦胧不清。而藏传佛教明显的是个混合物,“它在乔答摩创立的教义上有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于佛教教义在盂加拉及不同的区域内接受不同的观念而形成的独特形式。莲花生大师初到西藏传教时,又掺合许多西藏的观念,与原始宗教兼蓄并存。晚期,佛教虽然在表面上控制着西藏,但以西藏本土的生活方式为其主要内容的苯教,却充斥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苯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和影响。本文试图从佛苯二教的比较研究中,勾画出这两个庞大宗教体系的线条,就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17.
试析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723年(雍正元年)6月,青海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趁帝位交替,坐镇西宁的皇十四子允赴京奔丧之机,胁迫诸部"叛乱"。这次"叛乱"为时不过八个月,即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平定。事后不久,年羹尧遵旨筹划善后,提出了治理南海和硕特蒙古势力所及地区的一系列措施,将青海地区正式划归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对于这次"叛乱",史学界曾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朝没有满足罗卜藏丹津总长青藏诸部的权力欲,因而导致叛乱①。本文从分析贴熙末年西北局势和青海蒙古的战略地位出发,来探求罗卜藏丹津"叛乱"的真正原因和清朝方面的青海政策。对于罗卜藏丹律事…  相似文献   

18.
在北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万神殿"中,天穹神祗始终占据显赫的地位.可以说,萨满教初兴时期就产生的原始的天穹观念是其宗教思想的基石.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多有探研,对萨满教的文化特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的某些学者认为"天神作为综合概念的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并且具体指出:蒙古族与满族"由于他们早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曾建立过国家,出现了统治一切的帝王,从而他们的萨满教中也就有了天神的信仰,在这些民族中,萨满教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逐渐转到一个天神上来",甚而断言:"清初满族的萨满教已是以天神为主的一神教".显然,这些论断认为"天神"  相似文献   

19.
苯教大圆满法主要是苯教和藏传佛教宁玛派修行的一种法门,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中,并在现代社会传播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苯教大圆满法是为任何个体所需求的精神能达到最完美和至高无上的一种思想(或方法),经过历代苯教大师的传承及历史的风雨,时兴时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王巳龙  万果 《民族学刊》2020,11(2):84-90, 139-140
位于藏羌彝走廊区域的大小金川地区存在较为典型的苯教传统与藏传佛教信仰共存现象。大小金川地区民间在历史上曾以传统苯教为主流信仰,清乾隆时期,经历大小金川战役后,在清政府的推动下发生了从苯教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话语转换。改革开放以后,苯教传统在此地区重新被回归到当地宗教文化视野,并发生与佛教的去界限化乃至混同。两次转变无论从转换发生的社会语境、转换的触发机制和转换形式与结果均存在本质上的显著差异。这种佛苯话语转换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行为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语境需求相适应的结果,属于社会语境催生的宗教文化行为基于功能性所发生的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