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远古走到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舞蹈艺术一直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成长和完善。他们的民族舞蹈大多是狩猎题材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语汇以模仿动物、鸟类、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比如鄂伦春民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民族的《罕日切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等等。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摹拟性特征,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的手段和方法去抒发舞者的感情,质朴无华、简洁自然,是对游猎生活的最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2.
关于清初达斡尔族的出名首领巴尔达齐,在一些历史传说和著述中,都有所谓他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惩处。日人池尻登的《达斡尔族》一书在谈到过去达斡尔族社会中产生奴隶的原因时,即说:在康熙时代,巴尔达齐“不顾皇帝给予的厚遇企图背叛,帝愤怒已极,乃杀戮其血缘三族,对他六族赐予‘世世代代为达斡尔人做奴隶’的身份”。在布特哈达斡尔族中  相似文献   

3.
达斡尔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斡尔族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舞蹈、器乐、曲艺、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等诸多领域无不反映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对达斡尔族艺术研究的现状及主要成果的客观认识、评价;对所存在问题的恰当分析,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4.
达斡尔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达斡尔” (Daur)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达”为“从前”或“原来”之意,“斡尔”为“住处”之意,“达斡尔”含意为“原来住处的人”。达斡尔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过去由于音译不同,在一些汉文的记载中,曾有达古尔、达呼尔、达瑚尔、达胡尔、达呼尔、打虎儿、打虎里、打虎力、达虎里、达瑚里、达呼里、达乌里、达古里、达乌尔等二十多种写法。“达斡尔”这一族称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5.
我们朝鲜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民族,凡节假日,有群体活动的地方总是离不开歌舞这个“伴侣”。这种歌舞习俗已经相传了2000余年。朝鲜族音乐分唐乐、雅乐、乡乐。乡乐发展成为民谣、新民谣、现代音乐。舞蹈大致分民俗舞、宫廷舞、祭礼舞等三大类。据记载,传统舞蹈有360多个,其中一部分舞蹈随朝鲜族人民由朝鲜传入中国。对朝鲜族舞蹈古人曾作过三句概括:静如垂柳,柔如腊焰,动如飞鹤。它以屈伸美、曲线美、动静结合美、内在美为主要特征,以简单的多变连续动作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不象西欧芭蕾那样以庄美的外  相似文献   

6.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7.
“我是中国的达斡尔人!”当1982年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我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民族而感到骄傲。我们达斡尔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和新疆的塔城。有关我们民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称谓多采用“打虎尔”、“打湖里”等贬意译音。不过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达斡尔人狩猎打渔的原始经济面貌。至于我们民族的来源,史学界有两说:一说认为是从古代契丹族大贺日部族演变而来;一说认为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12,(4):42-43
遗产发现地:湘西十家族苗族自治州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普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  相似文献   

9.
清代布特哈的扎兰与阿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特哈是清代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其区域包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族、阿荣旗、布特哈旗、鄂伦春旗(部分)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克山县、克东县、德都县和甘南县(部分)等地。“布特哈”满语意为“渔猎”,汉语译作“打牲处”,由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从事渔猎生产、生活而得名。布特哈“与各城本无一定之界”,“牲丁所至之地,皆布特哈总管应巡之地。”其疆界亦随狩猎范围的需要而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0.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往往以山川河流之名而称姓氏。本文主要就达斡尔族“哈拉”、“莫昆”组织的由来及其职能作一简述。一、哈拉和莫昆的由来“哈拉”即达斡尔人的姓。据说是来自他们原籍的地名。如:精奇里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精奇里河边,因而姓...  相似文献   

11.
林英玉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舞协理事、四平市舞协主席、四平市第一个具有舞蹈专业高级职称的人、四平市朝鲜族艺术馆馆长。她很有名气。上过报,上过电视,还被收入吉林省《群芳谱》一书。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最恰当的称呼只有五个字:“大众舞蹈家”。林英玉自幼喜爱文艺。在朝鲜族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熏陶下,16岁时,她就显露出舞蹈方面的才能,担任了幼儿园的舞蹈教师。 1956年,她考进沈空歌舞团,从此步入艺坛,与舞蹈结  相似文献   

12.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 ,考证我国北方重镇齐齐哈尔城的兴建 ,系由清初达斡尔总管首倡 ,以达斡尔族为主按“民筑”的方式建成的 ;齐齐哈尔城名是由当年倡议建城的达斡尔总管所驻在的齐齐哈尔村名延续而来的。文章考述了达斡尔族为兴建齐齐哈尔城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15.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 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严格来说,民族舞蹈创编有程式性、规范性,亦有其艺术构思与独特语言特征。以本民族地语言元素融入舞蹈作品,从而塑造本民族舞蹈作品形态,是民族舞蹈编创的发展必然。故,为将多常见于舞蹈教材的民族舞蹈语言,切实应用于具体的民族舞蹈编创,笔者在本文以闽南族舞蹈为例,详细分析其舞蹈语言创作特点,提取科学合理的民族舞蹈编创“舞素”,为民族舞蹈编创提供参考,促使民族舞蹈编创可持续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效弘扬传承。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五咏曦曲棍球,达斡尔语称“贝阔”,是达斡尔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据考证,曲棍球由初源于西方国家,后来经西藏传入我国内地。到了汉代,才有了正式记载。那时的曲棍球分马球、步球两种,汉代称马球为“击鞠”,唐代称步球为“步...  相似文献   

18.
景颇刀午     
《刀舞》,是一个欢快、热烈的情绪舞。它时而刚健潇洒,时而轻柔秀丽,景颇族人民乐观、勇敢、强悍的特点,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长刀,在景颇族人民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男子,都随身携带着它。长刀,在生产生活上是工具,在狩猎、自卫时是武器,跳起舞来,又是独具一格的道具。所有景颇族的男子,都会刀舞。享有盛名的景颇盛会“木脑总戈”,就既是歌舞盛会,又是刀舞的盛会,那时成千上万的男子汉举刀歌舞,祝贺自己民族的繁荣昌盛……这种民间传统舞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歌舞团成立不久就搬上了舞台。最近几年,编导和演员们多次深入景颇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以其中的"顶碗舞"最具代表性,她不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大方、热情豪放的品行,也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和地方特色。本文以顶碗舞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于蒙古族舞蹈内涵、意义和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在加强对于"顶碗舞"内涵研究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在积极保留传统舞蹈精华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蒙古舞和现代社会与技术的结合,不断开拓创新蒙古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加贴合普通社会大众的多样化艺术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