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杂志》1996年第5期刊载李骗明先生《从心族字的语义演变看中国父权文化的确立过程──“心”字原义是阳具》(以下称李文),因其所论和笔者兴趣相投,我怀着极浓烈的兴趣仔细拜读。但读完以后,发现李文的论证方法、依据有明显的失误,所得结论──其实是假设定论自然难以成立。不辞浅陋,特提出几点同李君商榷,并请方家指正。一、关于心族字的数量引起李君思考的是,甲骨文中几乎没有心族字,而金文心族字却激增的用率现象,认为“可能属于一种少有的‘文字滞后涌现’现象”。固然,甲骨文中几乎没有心族字,金文中存在大量心族字…  相似文献   

2.
从汉字尚形表意的特点出发,通过“旗、族”等字的形义分析及其同源词的系联,可以疏理出“族”字本义的由来及意义流变;通过对远古时代礼俗特点的考察,运用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指出“族”字意义的产生与先民的箭矢崇拜有关;进行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礼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可以使汉字研究呈现一种新的局面,并促进汉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中,以Japan表示的那个亚洲东部的岛国,近代以来用汉字“日本”自称,而20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则称其为“倭”或“和”(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与侵华战争》第30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真相》,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是指在这个岛国中用武力立国的一族之族名。“倭”或“和”字并不是贬意,而是对其族其国的准确称谓。至于用汉字“日本”自诩的国名,则显示着妄自尊大。使用英语的人不承认这种妄自尊大,汉字的创造者和正宗使用者,也不必承认这种妄自尊大,我们完全有理由以汉字“倭”或“和”,来翻译不当使用的“日本”,就像英…  相似文献   

4.
一、汉字的形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结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形体来说明其意义了,《左传广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血虫为蛊’诸说开启其端,此后这种传统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对汉字学和汉字文化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只要涉及到汉字的话题,都特别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由于文字学和文化学的共同关注,汉字的形义关系变得相当复杂,有时候一个字形如何体现字又.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武”字,楚庄王…  相似文献   

5.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09,(10):29-29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09,30(6):99-99
《从心开始——与当代大学生侃人生》(李应龙著)于2009年9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作者“精彩人生三部典”之第二部。该书通过二十个“心”字来透视人生的心灵窗口,洞察人生的心路历程,阐述人生的基本哲理.解读人生的个中疑惑。该书语言鲜活,笔调优雅,说理准确明了,举例信手拈来,是一部值得品读的书。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16日天涯社区启动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结束,结果“涨”字以高票当选,成为2010年年度汉字,这是“涨”字继2007年以后再次当选年度汉字。为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文章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涨”字的形音义及其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传统词源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词源研究的进展,呈现出一种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由先秦两汉的“声训”范式,发展为中、近古的“右文”范式,又演进为清代的“语转”范式,至清末近代成系统的词源学。而这一进程的逻辑,正是由早期单字(词)间的同源系联,演进为字族的群体系联,继而又突破汉字形体的拘牵,使语源探求由厕身于训诂而蔚为独立之“大国”,成为中国古代语言学之“尖端科学”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构形是随字义而来的,特别是早期的汉字更是如此。汉字的形离开了字义就失去了指向,其字形也就失去了理据。“笑”字的构形何以体现字义?“尼”字的构形指称何义?知者甚少,历来说解各异,本文略述拙见如下。壹、 释“笑”“笑”字的本义目前一些字词典解释不一,我们认为,因内心喜悦而开颜的一种外部表情状态,这种释义较为恰当。“笑”的构形何以体现这种字义,历来说法不同。《说文》:“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忄面 《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  相似文献   

11.
“心手相师”出于唐代大书法家怀素自嘱贴中“心手相师势转奇”一句,指书法过程中心手之间的运化形式。心为手师意即心先于手、手随其后的心手关系,“意在笔先”则是这种关系的概括,是心为手师的补充与发展。心为手师、手为心师只是书画过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都有自己的片面性,都不利于书画水平的提高。只有心手相师才反映了书画过程中的实际规律,才是科学的操持方法。特别是把心手相帅气功化以后,便更具特色,合于艺道、人道和天道的理论。一、心手相贿论是中国书画界较为完备而科学的理论心手相师是怀素在书法生涯中对于心手运…  相似文献   

12.
在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观念的逻辑起点,不过除此之外,“心即理”亦规定着王阳明对其他学思、事为的判断和处理,从而表现出在心学系统中的全面而绝对主宰力。这里就解经之方法、工夫之圆成、才学之成就、能力之神化四个方面考察“心即理”的效应,并特别关注此“效应”的意识形态特性。“心即理”的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证明了其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绝对核心地位,同时亦为检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识形态现象给我们以启发,从而深化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特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的邑和族两个字,在字形上是无任何瓜葛的,但在研究商代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上,却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字。有不少研究者已指出,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邑则是族的聚居地,所谓“聚族而居“,“合族而葬”。同一血缘家族“生相近,死相迫”。故有的研究者将邑与族结合起来,称为“族落”,意谓“聚族而居的村落”,就成为一个行政单位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纳西族也有与汉族相似的阴阳观,有其土生土长的演进历史。作者从纳西象形文字“卢”“色”的原始造字、读音、翻译与排列等方面考查了“卢”“色”二字的来源,认为二字最初是取自于客观自然界的实物实象,按照纳西族先民男女特殊头饰和席地而坐的习俗创造出来的。“卢”“色”最初是世间的一男一女,两个俗人,是纳西族原始先民的始祖,后来被当作“神”来崇拜,则是由对“卢”、“色”这对原始祖先的崇拜而演变来的。古代纳西族从对男女和公母的现象直观,然后经过对原材料的思维类比、综合、整理、概括和抽象出阴阳观念,反映了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全息码”声称其编码规则简单,连小学生也能掌握。但实际上,“全息码”对汉字部首和拆分规则没有深入理解,主观地选择了100个部首,其中有不少不符合汉字自然规律。例如对“宝”字和“宁”字,“全息码”对公认的一个部首“宀”拆分为两部分、“丶”和“冖”,并且在不同字中的处理顺序也不同。小学生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族”一词的来源“民”和“族”两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民”字在周代文献里已大量出现,它的涵义基本上是指被统治的人。染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解释说,民在上古时代同奴、女两字意义和字形有关,都是奴隶。后来“民”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称呼,民在春秋以后与百姓的地位接近。在古代文献中民和百姓基本是等同的。“族”字在甲骨  相似文献   

18.
张素凤 《兰州学刊》2013,(9):180-184
从目前发现最早的商周文字到小篆,很多字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汉字结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主要分析书写对古汉字结构变化的影响.汉字书写者对于字形简便、有别和美观的追求及书写时有意无意的“变异”,都是导致汉字形体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汉字形体变化往往又导致汉字结构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将战国文字按国别分为若干“系”并认为各系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文字材料范围不等于文字符号系统,文字集合中所具有的现象不等于该集合体的特点,个体字符或局部风格的差别不足以反映整个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通过全面描写和系统比较来进行。实际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字样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总体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秦始皇的“书同文”只是在战国文字系统内部作了异写异构字的规范,并非从整个系统上用一种文字取代另几种文字。经过整理的小篆系统应该是对整个战国文字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并非单线条地源于秦国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是超方言的,具有统一的民族性。暂时的政治分裂,不可能促使原本统一的汉字分化为不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汉字“修辞”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修辞策略,即充分利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五四”以后,因为对数千年“言文分离”传统的逆反,文坛整体上有一种口语中心主义的潮流;很多作家将学习西文和口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策略,汉字的深厚与蕴藉被稀释,变成了一种直白、透明、平淡无奇的工具性文字.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仍致力于凸现汉字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功能,在传承汉语“字本位”修辞传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