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文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博弈策略进行分析,构建了土地征收与补偿过程中博弈分析总体架构,然后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地方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博弈过程,以构建土地征收过程的博弈模型及求解相关利益主体均衡,为土地征收与补偿立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自2004年以来虽然日趋合理,但补偿原则、补偿制度和纠纷救济机制的缺漏.使得农民利益遭到极大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必要对涉及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宪法原则以及行政法、民法制度进行反思和完善,并对解决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的行政和司法救济机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反映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限制以及土地征收制度的立法缺陷。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程序和补偿机制,将其分为严格意义上的公共事业建设和商业建设,并分别进行补偿的制度设计,公共事业建设目的的征收可以不按照市场价补偿,商业建设目的的征收必须按照市场价进行征收。  相似文献   

4.
试析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很有必要.当前,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中存在诸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项目构成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民自主权受到限制以及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完善土地征收行政补偿程序,明确补偿标准、范围和方式以及引入司法救济,从而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行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农民.前些天,国家因修建铁路需要征收我村的一些耕地,并对征收范围内的土地进行了丈量.我和村民们听说国家征收耕地应该给予补偿,但对可获补偿项目及其补偿费用如何计算却不清楚.请问.土地被征收后可获得哪些补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台湾地区残余土地一并征收制度之价值在于,被征收人土地仅部分被征收致残余部分不能有效利用时,赋予被征收人向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残余土地之请求权,以保障其财产权益,并实现地尽其利。申请符合法定要件的,主管机关有突破比例原则一并征收残余土地的法定义务。该制度对大陆解决征收中的"边角地"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启示在征收立法中应以请求权保障和规范被征收人主体地位,以同时避免公权与私权之滥用,并将合理分配土地价值损益问题纳入统一的立法考量中。  相似文献   

7.
唐朝光  蒋文能 《学术论坛》2012,35(10):128-133
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补偿原则而不是补偿标准,现有补偿原则仅仅体现了借助于土地这种财产而生产出来的当期产品的价值,而没有体现其远期价值,更没有体现土地本身的价值。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俱乐部产品,类似于"类私人性"产品,因而可以引入市场调节,模拟土地的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这不仅是土地产权交易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文章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模拟市场价格进行补偿的技术路线,最后以收益还原法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土地征收是对土地财产权的强制取得,是对土地财产权行使的最严厉的制约。土地征收要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否则就难以保证征收行为的正当性、征收过程的合法性和征收补偿的公正性。通过探讨建立我国集体土地征收目的的合法性审查程序、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设置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监督制约程序、健全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解决程序的具体思路,建议制定一部单独的《土地征收征用法》,对包括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在内的土地征收补偿所有事项加以明确具体规定,以使我国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活动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姜战朝 《兰州学刊》2014,(12):128-132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严重,立法缺陷是重要因素。针对现行立法不足,通过明确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扩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处分、明确界定土地征收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收侵权责任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立法对“公共利益”规定的缺失、土地征收程序和征收补偿不合理是土地征收侵权原因之所在。现实国情、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土地侵权纠纷、保护农民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我国有建立土地征收侵权责任机制之必要。存在规范依据、司法依据、法理依据和比较法依据说明我国建立侵权责任机制是可行的。土地征收侵权责任之规制必须要明确责任性质、权利主体、责任方式和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凸显土地征收补偿范围过窄、补偿标准过低、矛盾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在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土地征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以减少和消除日益增多的土地征收纠纷,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房屋土地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负有对公民的生存照顾义务,行政权在此生存照顾义务中承担主要责任。行政权的终极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实现,此为行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亦为行政权的正当性基础。房屋、土地是农民重要的财产权利,而征收是国家以其公权力限制或剥夺私有财产权利的行为,那么,国家对农村房屋、土地的征收补偿必须遵循公共利益原则、法律保留原则、足额补偿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其中,公共利益原则是前提,法律保留原则是基础,足额补偿原则是核心,比例原则是基准,此四原则是实质要义;正当程序原则与商谈民主原则是形式要义;公民有效参与是实现国家征收法治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缺陷。从制度伦理的角度阐述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现存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辽宁省海域使用权收回补偿的项目和标准缺乏统一的明确且可操作性的地方性立法,应当在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法》框架下制定《辽宁省海域使用权收回补偿办法》,立法应当区分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海域使用权提前收回的补偿主体;对于海域征收补偿可以参考《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中有关土地征收补偿项目的规定,考虑到用海的具体情况,将其规定为海域使用补偿费、种苗和海域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偿费以及与用海活动相配套的陆地配套设置的补偿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原来规定的土地征用区分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种情况,对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立足宪法关于土地征收制度之规定,提出改革土地征收补偿程序、补偿范围、补偿对象和标准等,以求落实宪法精神,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困境和出路的物权法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拆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现行国家及地方拆迁规范存在诸多问题。一些规定对征收补偿法律关系的界定有问题,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只征收、不补偿,而把补偿这一核心问题和矛盾推到拆迁阶段。我国的拆迁过程必须符合现代法治原则,要完善拆迁立法,规范行政行为。先补偿再拆迁当写进新条例,拆迁方必须征得被拆迁人同意,进行充分、合理的补偿后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度完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超公益范围征收、不严格执行征收程序、征地补偿不合理。笔者认为,为了遏制政府土地征收权的滥用,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应严格界定和控制公共利益的范围,以确保土地征收行为在目的上的合法性,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建立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扩展加快背景下的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项目征地模式导致城中村和城市建设秩序混乱,较低的征地补偿标准使政府取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正当性受到质疑.长期未能解决的土地征收社会问题与土地征收制度本身的法律冲突相关.为顺应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规划区内无需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对公益性用地需进行宽泛解释.为克服项目征地的缺陷,我们需积极推进成片征收,但"同地同价"补偿绝非按出让价补偿,需要建立土地资源利益还原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征地补偿安置是土地征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解决制度事关征收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处置不好会使征地矛盾恶性循环.《国法[2011]35号》对于规范和统一征收补偿安置争议解决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对行政复议申请人范围规制的不足会在实践中掣肘其执行力.可以提起行政复议的主体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受让人以及其他土地权利人.  相似文献   

20.
在土地征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冲突十分明显,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着征地范围过大,征地补偿制度不能保护农民利益等问题。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社会,法律应该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提高征收土地补偿标准,增加征收土地程序透明度,公平、公正、合理地给予失地农民补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的监督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