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在劳动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劳动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这就是——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全面深化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体制。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劳动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会会《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井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领域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对整个劳动工作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关系制约下的社会劳动关系,正在向着企业化、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变化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新课题,需要现念上更新,理论上探索,实践中解决。这里,仅就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谈点浅见。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社会劳动关系的变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为了使国有企业成为"四自"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颁布实施了《企业法》、《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使多年来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确定和处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劳动关系正在由国家主体变成企业主体。适应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将国营企业改称国有企业,法定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资格,对职工承认其对自身劳动力具有合理流动、双向选择的自主支配权利。这就在法律关系上,使企业和职工两个当事人在企业劳动关系中获得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劳动法津关系主体的变化,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变化,它主导着劳动关系的确定、权利义务、终止和解除。(二)劳动关系的确定,正在由行政隶属关系变成平等协商的契约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为了使企业独立法人资格得到落实,赋予企业享有劳动、人事、工资、奖金自主权,使企业能够根据生产经营、维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工作范围未能覆盖广大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动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劳动部门必须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建立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工作向乡镇延伸,转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劳动工作局面。因此,建立和完善乡镇劳动管理机构,实施"大劳动"工作管理,成了各级劳动部门非常重要的任务。一、建立乡镇劳动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市场开放,城乡融合,纵横贯通,它要求必须统一调配、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劳动力资源。因此,建立和完善乡镇劳动工作机构,由同级政府统筹管理,组织开发城乡劳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随着城乡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乡镇  相似文献   

4.
最近劳动部在成都召开了"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会议",劳动部张左己副部长在会上就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问题明确指出:劳动体制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城市为依托,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整体推进劳动领域各项改革,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新型劳动体制。它不再是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索办法、积累经验,而是在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改革经验并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思路的条件下,为落实这套改革思路并在一定区域内首先达到设计目标而展开的一场攻坚战。目的就是要在试点地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劳动体制,并以其典型和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勾画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劳动管理体制转机问题也历史的提到日程上来了。劳动管理体制转轨,主要有4个问题。一、决策权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工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即通常说"劳动工资大权集中在中央",省以下各级政府和企业,只能按照上级规定执行,没有制定政策的权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独立进行经营活动、劳动工资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劳动投入与工资支出应由企业自主决策。决策权的转变,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劳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工作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相适应。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建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离开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整个市场就是不完整的。我认为,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只有劳动力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并获得公认的权威性的鉴定,才能很好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所以,劳动力职业技能开发就是劳动力市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技能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我们社会劳动力的结构,扩大劳动力培训安置,最后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劳动力市场涉及劳动者从培训、求职、就业、失业和转业,直到退休的全过程;涉及对劳动者的报酬付给、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等诸多环节;涉及  相似文献   

7.
商桂秋 《中国劳动》2003,(10):46-48
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已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资制度,职工的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与劳动岗位、企业效益和个人绩效结合,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需求与激励     
按找们研究工资问题的传统习惯,是先从宏观经济诸如生产关系,积累与分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等等着手,然后才讲到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而在西方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学中,他门并不讳言雇佣劳动是要为雇主取得"最大剩余",因而必须研究如何去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如何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只要能保证劳动力的供应和稳定)取得最大的产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要自主分配,在这方面,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关激励问题的研究,对我们是有学习借鉴价值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是商品,雇主与员工是雇佣关系。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企业主大都是雇用监工以强制和粗暴的手段来逼迫员工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剩余,得到更多的利润。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劳动监察作为规范和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开始起步。但从全省的情况看,发展也不平衡,不少地区劳动监察工作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状况不适应即将全面贯彻和实施《劳动法》的要求,亟待加强。当前,配台《劳动法》的即将全面实施,劳动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强化劳动监察,逐步实现劳动监察的法制化、程序化,切实转变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确保行政管理和劳动监察并重运行,从而促进劳动领域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有序的劳动环境。为此,建立劳动监察工作体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长久之计。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机制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制定劳动法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作为调处企业行政与职工之间责权利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劳动契约形式和法律行为,应当是较好的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由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就工资、工时、假期、解雇、违纪、事病假、学徒、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等进行集体谈判,是通行的做法。其结果就是达成集体协议,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制度是一项能有效地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制度,它有助于减缓  相似文献   

11.
1月25日至26日,成都市劳动学会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年会。会议期间,企业界、理论界和劳动部门的同志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劳动领域各项改革、构建新型劳动体制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今年是全国改革政策和措施出台最多的一年。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劳动制度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与会者认为,学会作为部门的学术理论研究机构,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会确定今年的工作要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建立符合社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能开发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服务的全新的事业。因此,必须树立3个全新观念,开拓职业技能鉴定新局面。①职业培训市场的观念。培训市场作为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市场经济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市场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作为劳动行政部门,主要应通过行政法规宏观管理、协调指导、规范并发展培训市场,这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规范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是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前提条件;而职业技能鉴定又是规范和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②职业培训应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程度弱化,劳动力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劳动立法和执法工作滞后,导致正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比重极大增加,工作任期普遍缩短,劳动力流动率提高,而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机会不足,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感极大地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就业安全性降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制度和政策调整,来适应不断增强的就业灵活性。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制度政策的角度,对这些调整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难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存在诸多难点,最大的难点在于固定工制度难以突破,新的用工机制难以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力资源是通过平等竞争、自由择业、同工同酬、等价交换的市场机制运作的。而企业劳动用工的运行机制则主要体现在按生产经营的需要招收录用人员、内部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平衡和不需要的劳动力能及时辞退几个方面,即常说的包括招收录用权、使用权和辞退权在内的企业自主用人权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原有固定工制度的框架基本未能突破,或者说未能形成较为开放的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重要时期,劳动力市场也要随着新经济体制的形成而不断发展,初步形成统一的、完备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这是到本世纪末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劳动力市场要具各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接受国家监督和指导。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反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劳动力市场的方向,使劳动力市场正现化,制度化。第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和城乡诸多界限以及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第三,全方位、覆盖全社会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一、劳动管理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涨,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城乡劳动力分割使用格局被打破。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大市场已经凸现。对此,劳动部门必须彻底转变职能,改变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只管企业职工不管乡下农民的传统做法,把劳动管理对象从城市企业职工延伸到农村,实施全方位统筹管理和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李科 《中国劳动》2002,(6):14-15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显的尤为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供给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已经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固有模式,承担着过多的社会事务,包括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应由社会专门机构负责的事务,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同的企业负担不同,老的企业负担重经营成本高,新的企业负担轻经营成本低,畸轻畸重现象造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均衡.因此,要保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常运行,减轻企业负担,合理分摊成本,恢复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后盾.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造成其在劳动力使用上的特殊性--既要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又要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由此导致油田的劳动力用人总量严重膨胀,劳动定员水平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参与竞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轻装入市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愈加活跃,企业用人形式已呈多元化趋势,既有按政策接受的转业退伍军人,也有按企业需求自主录用大中专学生;既有“劳动力租赁”,也有单项工作的对外承包。如何确定企业与他们的关系,企业与他们是签订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合同,是企业劳动人事工作部门经常要遇到的问题。要明确这些问题,就必须弄清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发展,我省的职业培训事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国务院《转机条例》的逐步贯彻实施,整个劳动工作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到社会就业制度、企业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职业培训也要自觉地去适应这些变化。特别是随着企业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要求我们的整个培训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概括地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