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春秋谕祭"是明代朝廷给予因显灵而"御大灾、捍大患"佛山北帝神的褒奖,是祭祀北帝的国家祀典。自明代景泰年间到清代,每年分春秋两次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民间酬神谢恩的"醮仪"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官祀与私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佛山民众的归属感和佛山地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祖庙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千百年来,北帝信仰影响着佛山历史的发展,渗透在佛山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北帝诞祭祀仪式是佛山北帝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渊源及功能,对研究佛山历史、经济、宗教、文化及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相似文献   

4.
北帝(玄武)崇拜与佛山祖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祖庙供奉的是北帝神 ,几百年来它都是作为佛山人的象征而存在的 ,并发展成为佛山社区的至上主神庙。佛山北帝崇拜的起源与北帝为“司水之神”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广佛肇三地处于岭南中心腹地,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地的代表性民俗活动同样烙刻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具体可以分为广州南海神庙波罗诞、佛山"三月三"北帝诞以及肇庆悦城龙母诞庙会。三大神诞庙会均可视为海神崇拜的代表,而且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古代封建帝王的加封与谕祭。但细致而言,三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南海神庙是古代帝王在岭南地区祭海的肇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相互关联;佛山北帝诞则是地方民众对司水之神的祭拜,发展下来则更可被理解为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与百姓情结;悦城龙母诞是一种典型的随着西江流域移民迁徙而来的水上居民的信仰与民俗。广佛肇三地神诞庙会民俗,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至今仍保有其广泛的群众性、独特的文化性和专属的地域性,这对其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民间传说由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描述涉及国家、民族的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地方风物或习俗。苗族东部方言社区里流传的“九月初九”节日传说文本呈现族群想象与“帝国”之间的联系,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节日仪式的“杀鸭子”操演中传送和保持。因此,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民众所言说的“北京正王”和社群的关系也与传说如出一辙。尽管社会成员具有一个共同记忆,但是现在的体验使政府机构表征的国家与由历史记忆产生的想象的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地方社会基于对过去形象的记忆与地方政府通过民族文化事项互动,实现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佛山行通济民俗不是被化石般消极保留的"历史遗留物",而是在释放文化功能的过程中契合地方社会需要的活态文化形式。其功能以地域环境的变迁为动因,以民众需求的改换为基础,经退化、衍变与拓展而呈现出复合、杂糅的特点,彰显着传统与当代混搭、官方与民间杂糅的复杂机理。置身于当代"祛魅"语境,行通济民俗的情感宣泄、认同凝聚以及慈善教化等文化功能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8.
寺庙绘画(包括以画稿为蓝本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佛山祖庙集道教艺术和佛教艺术为一祠.既祀北帝又供释佛。其绘画有道教人物故事、佛教人物.生动记录了明清时期老佛山的世俗风情。道释共存,仙俗井举。是佛山祖庙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欧洲分处欧亚大陆两端,二者的文化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发展成熟起来的。文章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神话与传说色彩。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幸福宁静的"希伯尔波利安人",还是盛产丝绸的"赛里斯"、"秦尼",早期西方中国形象都充满了理想化的神奇想象和强烈的物质诱惑。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与传说阶段。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4):53-56
在河南南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屈原的故事传说,反映了屈原文化对该地区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南阳屈原故事传说主要塑造了屈原忧国忧君、忠言直谏、同奸佞作坚决斗争的忠臣形象、爱民如子的官员形象、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民众的保护神形象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有些形象是历史上的屈原应该有和可能有的,有些形象则是民间理想化的形象,是民间根据自己的理想演绎出来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为楚人后裔和楚文化发祥地的南阳民间对屈原的敬仰与爱戴。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中有一类规模不大然而影响甚广的典籍。它以《太上感应篇》为先发,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这就是道教善书。它以宣扬善恶报应、劝人从善去恶、积善成仙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这类道教善书包含了大量有关日常生活诸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商业的、家庭的、社会的、环境的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极为有益的伦理道德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先后有报道称泰山周边县市发现所谓祭祀孙悟空的院、寺、庙等达七处之多,但是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后,直接由于《西游记》的影响,而不能作为《西游记》成书与泰山关系的证明。但是,此一风俗作为《西游记》与泰山文化关系的一部分,其源头却是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泰山与"西游"故事的"联姻",是泰山文化背景下"西游"故事成书为《西游记》后的一个延展。清代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之俗的揭蔽,使泰山文化在这一方面与福建、浙江等多省份自古及今都有的齐天大圣信仰之俗有了呼应的联系。从而,这一发现也成为全国性"孙悟空崇祀"或曰"齐天大圣信仰"研究的一个部分,是"泰山学"中一个涉及古代文学、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引入"考古"或曰"田野调查"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余端嵘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67-70,74
太极玄学与舞蹈、书法三者表面看似无太多关联,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玄学与舞蹈、书法的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气”、“阴阳”等这些方面,对其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剖析阐释,指出“内求”、“意”、“空间运作规律”等两两相通之处,并结合部分具体相关的舞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切经音义》援引《山海经》多次,其中有关神异动物之内容与毕沅校本相差较大。今选取14处异文,比勘毕沅校本,从文字、训诂、音韵入手,究明原解。  相似文献   

15.
海盐腔的崛起,是民间南戏向文人传奇过渡的重要标志。它把南戏由"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搬演的戏文重新变成宣扬伦理教化的工具;"以时文为曲",则逐渐褪去了南戏的"本色"而走向"绮词";它逐步整饬和律化南戏的曲词,使南戏的演唱体制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孤山智圆的鬼神观以“神明”为线索,以“迁善而远罪,拨情而反性”为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鬼神完成“有心”“化”“佛之理不远复”三个步骤的功夫展开.智圆所言之神具有“德”与“应”两个面向,且与人之间存在着德性化的感应关系,进而智圆以此将儒学“天—人”二元结构拓展为“天—神—人”三元结构,鬼神亦从中表现为一种世俗信仰的文化符号.在祭祀观方面,智圆在批判淫祀现象的荒谬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将“报德”作为祭祀的现实目标,以矫正时弊.总体来看,智圆的鬼神祭祀观具有逻辑性、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回纹与共工     
回形纹是古今中外装饰图案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最初应源于旋涡纹,具有延绵不断、亘古不变的含义。共工是中国古代的水官和传说中水患的祸首,其角色的转变应该和尧舜时期共工的名字康回有关。远古时期的水崇拜是回纹流行和中国关于共工的诸多传说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种本子及其在西汉藏、传情况,是该书早期文献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与<史记>文献诸多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客观地说,"藏之名山"本当为正本,实藏于国家书府太史公府;"副在京师"本当为副本,传于司马迁外孙杨恽.正、副两本皆作者生前录写,俱为百三十篇完帙,是具有同等文献价值的原始文本.<太史公书>正本密藏不宣,副本在宣帝时由杨恽宣布.西汉民间流传的<太史公书>若干篇卷,乃出自副本系纯.两汉末年世乱,京师典籍迭遭浩劫,由于<太史公书>有藏、传两种本子存行于世,该书虽有少数篇缺佚或局部文字错乱,但其文本总体上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太”的否定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主要有“太不VP”和“不太VP”。它们的句法结构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学者们对“不太VP”的句法结构的看法存在差异。通过对其句法结构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的入道女冠之中,曾有唐人吟咏其"升仙"、籍贯果州南充县的谢自然,可说是非常闻名的一位。追究相关的文字,分属于二个"体系":一是《太平广记》所引《集仙录》,一是沈汾《续仙传》。前者出自贞元十年在任刺史李坚之作,后者则有可能将别一女冠焦静真之传杂入,因而出现系时不合的情况。至于韩愈的创作主旨,后人漫加揣测,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世上既无御风驾云的神仙,凡能亲耳闻、亲目睹者,自然事涉愚弄。对于"真相"的揭示,类似欺诈的假设未必没有道理。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仍是美好的愿望成为主导。不论宋、元、明,相关"胜迹"几乎遍布于乡里的山陵,百姓们更愿意将之视作真正的神灵,而将地方的祭祀、供奉维持得更为长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