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11年第9期、第10期分别刊登了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能否认定工伤的案例分析。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受到的职业伤害能否认定工伤,在实务和理论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是否认定工伤的实质焦点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是否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问题。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张立杰 《中国劳动》2012,(10):53-54
案情简介■贾某,女,出生日期为1958年1月2日,于2010年5月13日在某物业公司工作时摔伤。2011年5月,贾某向人社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人社局经审查,认为贾某发生事故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与用人单位不构成劳动关系,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范围,决定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贾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审理后认为,人社局不能依据职工是否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作为能否受理的条件,而是应当以是否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能否受理的判断标准,并据此向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书》。人社局遂自行撤销了不予受理决定书并重新审理。争议焦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是否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自然人能否与聘用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是一个困扰劳动争议审判的普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退休人员仍活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如果这些人员一旦发生"工伤"事故,走上工伤维权的道路,必然要确定其与聘用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而现行法律、法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司法审判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不争的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继之而起的是,越来越多的老人退而不休,继续以各种方式从业。相继而来的是出现各种老龄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从业性质的界定,存在一系列的争议和问题,既不利于相关从业人员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用工风险的分担,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试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从业人员的身份之争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5.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等能否适用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认定为工伤?纵观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用工情况,其情形大致有三种:一是已办理退休手续,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被原用人单位返聘或被其他用人单位招用;二是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未享有基本养老  相似文献   

6.
咨询台: 我是一名粮站的老职工,因健康原因于1997年3月"内退"在家休养,今年7月将满法定退休年龄60岁。今年4月起粮站进行"国企改制"工作,职工都要置换或了断"国有身份"。但其他职工与粮站解除劳动关系后都按规定标准领取了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劳动》杂志2013年第7期刊登了陈新的文章《农民工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受到事故伤害是否应当认定工伤》。文中提到,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顾某(1946年11月生人)2009年6月开始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2011年1月与某公司签订了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9月20日工作时受伤。人社局认为顾某发生事故时已经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属于工伤,决定不予受理;法院判决撤销了人社局不予受理决定。陈新撰文认为,农民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受伤,应按民事雇用  相似文献   

8.
因原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关闭、撤销(以下简称改制)而享受离岗退养、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以下统称内退)待遇的人员,进入其他用人单位工作后,他们与后一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有意见认为,国有企业改制后,内退人员进入其他用人单位工作后,只能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劳动关系界定情况 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关于超龄人员从业性质界定,存在一系列的争议和问题. (一)法律层面 劳动合同法体系内之冲突.《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超龄人员的身份界定,后者将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解释为"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属于下位法对上位法的扩大性解释,对前者做出了冲突性的规定,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时点势将晚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时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达到退休年龄后的劳动关系存续问题,目前有三个法律法规条文涉及于此,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对三个条文的不同理解。本文认为,在现行法的框架下,司法机关应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不是达到退休年龄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终止的标准。同时,为了适应未来法律发展,应对退休年龄进行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1.
正【案例】:某女职工2013年4月已满50周岁,她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至2013年12月份。由于到2013年4月其社保缴费时间不足15年,用人单位同意续签社保。7月份,该女职工被查出患乳腺癌,单位的处理意见是:因其已过法定退休年龄,不存在劳动关系,只是劳务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不享受医疗期待遇,并要与其终止劳动合同,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结算至8月份,社会保险转至户口所在地区人社部门,由个人缴纳至55周岁办理退休。那么,用人单位的处理意见妥当吗?【评析】:该问题涉及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分,也涉及达到退休年龄的员工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深入推进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背景下,劳动争议案件司法实务正面临若干新的挑战,国家对劳动争议案件司法处理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审判的法律依据短缺,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制外,还需要地方法院发挥其应有的司法能动作用,既要依法判案,保证公平正义,又要克制"造法"冲动,合情合理合法地对待每一件劳动争议案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青川县劳动保障局以“一年打基础、两年启动迈新步、三年奋斗见成效”的工作目标.突出服务、规范、高敛这一主题。大力推进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在全县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保险费征收极度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异常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全县呈现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力市场逐步规范.社会保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2014年第8期刊登了《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权利如何处理》的讨论,该文倾向性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只要劳动者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未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其劳动合同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终止,用人单位应当继续用工,并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至劳动者符合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条件时,终止劳动合同。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撰写本文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没有办理退休手续,此后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依然是劳动关系吗?由此引发的争议适用劳动法调整吗?本期案例即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保险争议是否纳入劳动争议处理渠道进行处理,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论。社会保险争议之所以存在受理困境,其核心在于,法律规定纳入劳动争议处理渠道的社会保险争议究竟是什么,以及行政处理与争议处理是否互为排斥。笔者认为,从体现法律权威性、执行统一性,有效提升行政仲裁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以及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出发,社会保险缴费争议、社会保险待遇争议均应当纳入劳动争议处理范围,也即建立多渠道处理机制。同时,建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各自优势,规避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的社会保险争议是否纳入劳动争议处理渠道进行处理,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论。社会保险争议之所以存在受理困境,其核心在于,法律规定纳入劳动争议处理渠道的社会保险争议究竟是什么,以及行政处理与争议处理是否互为排斥。笔者认为,从体现法律权威性、执行统一性,有效提升行政仲裁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以及有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出发,社会保险缴费争议、社会保险待遇争议均应当纳入劳动争议处理范围,也即建立多渠道处理机制。同时,建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各自优势,规避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咨询台:我公司一名职工前不久因触犯刑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请问,我公司是否应依据法院判决解除与该职工的劳动合同?此外,该职工已接近法定退休年龄,如  相似文献   

19.
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往往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对是否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进行申请确认。仲裁和司法实践中,摆在裁判者面前的是劳动关系确认是否适用仲裁时效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不同裁判者的裁判理由和结果也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关系确认是否适用仲裁时效作一系统探讨,以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让案件裁判体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建筑业个人违法承包工程涉及农民工参保受到理论观念、农民身份和既有保障条件、劳动或雇佣等法律关系、劳动年龄或强制退休与否政策等门槛因素制约。尤其是民法与社会法、劳动与社会保险关系等理论观念冲突问题,造成当前政策冲突及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本文由同地区对立的实务案例提出问题,重点分析了现行政策和理论争议,突出了劳动(权)关系与社会保险(权)关系、民法与社会法不同视角及劳动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区别。以劳动基准法为参照,从建筑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视角探讨建筑业违法承包行为的法律关系定性(依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分析说)问题,提出相观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解决参保门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