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以新颖、奇特的譬喻,生动、传神的细节,诙谐、幽默的笔调,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到十八世纪中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有人把《围城》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并非过誉之词。所谓新的《儒林外史》,这不仅仅是就它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指《围城》渊源于传统,并超  相似文献   

2.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独特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书以整个社会为批判对象,上到皇宫朝廷、王侯公卿、镇守翰林,下到书吏衙役,总甲保正、妓女嫖客、市井细民、流氓无赖,作者都以如椽之笔穷形尽相,进行了深刻的解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儒林外史》的长篇艺术结构,“五四”以来,我国的研究者鲜有比较充分的肯定,甚至有胡适那种“没有结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全盘否定的看法流行一时.对此,美国学者林顺夫《<儒林外史>的礼及其叙事结构》一文(《文献》第十二辑),从中西哲学和文学思想的比较,指出胡适等人的偏见乃是“由于西方思想的框框和西方小说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影响”,忽略了“在《儒林外史》中发现的那样特殊的结构典型”。认为(《儒林外史》结构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决不比非常出色的西方小说作者逊色。”这是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思想、艺术及版本说略陈美林《儒林外史》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各个时代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评论。作者至友程晋芳说它“穷极文士情态”(《文木先生传》),闲斋老人在序《儒林外史》时又认为“某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卧闲草堂本评语则将上述...  相似文献   

5.
在《周礼》的政权构架中。爵秩最高的是三公以及六卿:《春宫·典命》云:“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因此,他们在礼仪场合中尊于百官。在汉儒心目中,三公、六卿之制是西周的王制,《周礼》的布局,显然是与之合拍的。但是,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王制,本无其实。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独树一帜的叙事结构,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儒林外史》清代评点对其谋篇艺术详瞻、细致的阐发,可以概括出《儒林外史》谋篇的四个艺术特点:精严性、抒情写意性、对比性、重述性。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作品的艺术构思,这种艺术构思决定了《儒林外史》士风描写的特色.宗教叙事是了解《儒林外史》文本意蕴和艺术特色的关键,充分总结明清小说中的宗教叙事可以建构中国宗教叙事学;作者通过宗教叙事传达出来的创作意图和现代视野下的许多经典结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儒林外史》的情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幽榜并不是伪作,也不存在另外五回为后人伪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从杜少卿形象看吴敬梓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儒林外史》系吴敬梓“发愤”、自救之作的认识 ,旨在考察小说在塑造作者“自况”的杜少卿形象上对原型生活素材的取舍和加工 ,抉发藏匿其中的创作隐衷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中墨选活动的商品经济因素顾冠华墨选编书活动是《儒林外史》表现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墨客生活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此,意在揭示当时社会受科举钳制的深重,嘲讽、鞭挞众多边名逐利的文人名士的庸碌和庸俗,哀叹世风日下。然而,我们今天读来,却可从这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划时代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准确地测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小说史上高踞于讽刺艺术高峰的位置。他认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是说,前无古人。他还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说,后无来者。其主要标志,就是在喜剧形象的刻划上,实现了由类型化典型向性格化典型的飞跃,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吴敬梓(1701—1754)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确切的评论:“……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但对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及其前奏《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二回)和余声《汤总镇成功归故乡》(第四十四回),却为一些学者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儒林外史》所描写的固然大部分是思想感情为作者所理解的人,然而也有一部分是作者所不熟悉或者不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金松 《江汉论坛》2006,(1):126-128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鲁小姐的塑造,只不过是将历史上“能时艺”的“妇人”转化成了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对晚清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在谈到谴责小说时,曾肯定它的“命意在于匡世”,其思想与《儒林外史》相近。胡适更认为谴责小说“皆为《儒林外史》之产儿”。《儒林外史》之所以对谴责小说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因为时代特点有共同之处。吴敬梓生活的雍、乾时代虽为“盛世”,但其中也已包孕着“末世”的危机。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这部书,早就有人认为其思想价值主要在于讽刺儒林热衷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制度。当年胡适也把反对科举,视为“全书的主旨”。①这种看法对吗?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一 不错,鲁迅也说过,《儒林外史》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②但是鲁迅首先强调的,是作者“秉持公心,指擿时弊”。③《儒林外交》以儒林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科举问题为主要题材内容,并不等于它的“主旨”就只是反对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荒谬至极,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人们认识造成这个弊病的那个腐朽黑暗的历史时代。如果只限于“反科举制度”,而看不到“更重要”的一点,就很难算得上真正懂得了它的“伟大”。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  相似文献   

16.
从《理水》看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彭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卓越的、极其成功的讽刺文学巨作。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以及一系列杂文中,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做出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进而在...  相似文献   

17.
孙步忠 《云梦学刊》2003,24(6):84-86
《儒林外史》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诗词文赋的缘饰了。它的这种在文体上的变革,显示了其现代小说的特征。这样,《儒林外史》便彻底打破了白话小说融入诗词韵文的结构模式。促成《儒林外史》这种文体上的变革,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其“简捷地奔向戏剧”的小说艺术方法方面的原因,又有小说用“写实而真实”的创作手法创造其“形象体系”方面的原因,更有小说作者以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创造小说的“意象体系”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一书,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和文化分析的方法,探寻《儒林外史》的文本逻辑,指出该书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从把整顿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礼”到对“礼”产生怀疑的心路历程,其基本特点是“无边的怀疑”,属于一种“开放性写作”,对《儒林外史》在当时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作出了准确定位,并循此思路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叙事方式以及第五十六回的真伪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分析,是《儒林外史》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20.
刘畅 《兰州学刊》2007,(1):143-145,46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阶段,长期以来,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名不见经传,虽为一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生成于《红楼梦》之前和《儒林外史》之后,但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竟几成为一大憾事.从传播与接受角度解析《歧路灯》,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