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后殖民理论揭露了从殖民时期到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第三世界国家实施着隐蔽的文化霸权;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重释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西方文化霸权,用“民族”、“阶级”、“性别”的三维分析轴心去透视世界的文化图景,解析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性别关系是如何跨地域地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整个 2 0世纪发展总趋势的宏观研究角度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发现与正确解决 ;马克思主义在 2 0世纪成功实现了两次理论主题转变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论”的历史辩证法走向列宁毛泽东的“如何取得胜利论”的革命斗争辩证法 ,进而转变为邓小平的“怎样进行巩固与建设论”的和平发展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试论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化霸权理论的兴起与实践,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文化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着国家或民族的消亡。因此本文以文化安全与全球化为研究对象,力图对文化安全的特质、西方文化霸权的本质与实施方式、中国当代文化的防卫与自身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溯与多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属于整个世界无产阶级,而不专属某个民族与国家。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首先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这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与“全球化”特征。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世界历史时代”逐步走向“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历史转变为全球化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方历史而言,是指世界开始有了一部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统一的历史,但在这里历史…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分化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这里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横向的阶层分化: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关于辩证法的争论促成了西方“马克思学”的辩证法研究.在1956年以前的史前史阶段,西方“马克思学”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成果数量不算多,但后来广为人知的那些代表性观点都已基本发育成型;第二,多数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和同时代某些马克思主义思潮,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等,保持密切互动;第三,20世纪30年代末期以后,相关研究的重点日益从马克思的辩证法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批判矛头直指斯大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其意识形态内涵日益明显和强烈.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全球化时代 ,如何看待普适性的现代价值观念与各个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 ,是个重要的问题。本期刊发的江畅、马俊峰的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江畅先生认为 ,价值观念原具有国家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多样性 ,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无疑具有民族国家的鲜明个性 ,只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 ,才能丰富、发展和完善现代价值观念。马俊峰先生则认为 :全球化时代需要新的秩序和规则 ,需要建立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视野 ,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 ,有参互见义之效 ,还望读者明鉴。一部西方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存在论”的学说史…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对全球化理论的种类不加区分,实际情况是存在三种全球化理论。第一种是纯资产阶级的全球化理论,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学中的超越民族国家论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界要员的主张和言论可作典型。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世界历史理论。第三种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现实和理论表示不满的世界体系理论,代表者有华勒斯坦、布罗代尔等人。本文所谈的全球化理论是第一种。全球化理论产生于西方,这一事实注定要给它带来根本性影响。这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它以全球为分析单元,必然会涉及到非西方国家、民族的历…  相似文献   

9.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研究中工人阶级"消亡论"的演变,可以从三个"关系"线索中把握,一是工人阶级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理论探讨的是西方工人阶级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消亡";二是工人阶级的外部关系,即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理论指向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消亡";三是工人阶级的内部关系,即与分化出的"新阶级"的关系,理论走向了阶级结构-功能的"消亡"。"消亡论"的逻辑后果,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社会变革主体的政治寄寓,而另一方面却促成了争鸣中阶级理论的复归。"消亡论"的出现与发展的逻辑,是其在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分析的刻意修正和回避所致,而时下对工人阶级复归的努力,正朝着重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范式、研究视野的全球化和复兴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研究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推动者.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是否已经"过时"、"终结"和"消亡"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并没有"过时"、"终结"和"消亡",只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挑战,各国如果积极地应对挑战,全球化将给民族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趋向全球化,因此导致实用性层面的文化亦全球化了.但民族文化不会消亡,其中理想性文化由于它的超越性,会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保留下来是可能的、必然的.但也需要进行一番“反本开新”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张一兵教授及其同仁认为,法国1968年的学潮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已经终结。笔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否定辩证法》对概念拜物教的批判是物化和异化批判传统的继续,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虽然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但不意味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它的转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原来的“他者之镜”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今天的“他者之镜”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要西方国家还有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对马克思的事业和社会理想保持着某种理论和实践的忠诚,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知识潮流就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各国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有效地促进了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传播的重要目标和指南。以文化全球化这一全新的视野出发,从文化协同论和文化冲突论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卡列尔·科西克 (KarelKosik 1 92 6-)是捷克著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文学评论家。整整 40年前 ( 1 961年 )出版的《具体的辩证法》一书 ,既使他在西方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也使他在原苏联东欧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西方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一般被理解为“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海德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范畴。其人其书在我国 80年代始得到出版介绍 ;90年代以降才逐渐被学者理解与研究。中国的“科西克研究”滞后 ,一与中国学者现象学基本知识准备严重不足直接相关 ,二是由于学界未能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现象学哲学意蕴所造成。张一兵教授最近出版的在“经济学语境中理解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回到马克思》一书提出了建立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现象学”的主张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进入到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文本深处的重要支援意识。以下一组文章 ,系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一批青年学者最近对这部经典著作不同角度的深层细读 (包括科西克与马克思、科西克与海德格尔、科西克与胡塞尔、科西克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科西克与全球化问题等研究专题 ) ,希望“科西克研究”有助于推动深化目前国内学界正在热烈进行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当代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反复引起争议的问题.国际上关于卢卡奇的评论,也首先注视卢卡奇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凡是把《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基本观点看作“理论上的修正主义”或“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人,大都认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曲解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方面开了先例.本文拟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一的确,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明,要恢复被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所歪曲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必然与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传统相联系,因此,他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根源.  相似文献   

18.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革命家、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欧洲共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有些人把他推崇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最正统的继承者”,因为他是“提出了和面对着西方社会主义最困难的问题”的“天才”,是“给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式发展开辟了道路的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峰。”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作了广泛的探索,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国家问题是葛兰西著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国家的概念、职能、消亡和国家权力等国家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与增强民族认同是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好象缺乏关联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有助于增强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