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从1928年6月起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列强“修订新约”的运动,但它修订新约的内容仅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最终的结果是,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因为受英、法、美、日等国的阻挠而不了了之;而关税自主这一问题,南京政府认为经过他们的努力,中国已收回了关税主权,实现了关税自主,并认为他们在二三十年代发起进行的关税自主运动是中国“外交的新纪元”。然而事实是,“南京政府从1928年7月开始先后同美、意、英、法、日等国缔结关于关税问题的新条约,并从1929年…  相似文献   

2.
汪效驷 《天府新论》2010,(2):133-137
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的改订新约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废约斗争的关键阶段。面对关税权和领事裁判权交涉的不同进展和难易程度,国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终于在抗战前夕收回了关税权,也为领事裁判权的最终撤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局对废约运动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的运用是灵活得当的,取得的成效应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从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到1949年10月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清政府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①。1928年至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发起了一场改订新约运动,企图通过与列强各国的和平谈判,达到废除旧约,另订新纳的目的。本文就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取消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在外交上举起的主要旗帜,也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自认为是孙中山先生“继承者”的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共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对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态度鲁娜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英、美同时签订了平等新约,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中国在国际间获得独立平等的开始。对于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采取什么态度。鲜见文章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1942—43年,国民党政府曾试图利用签订中英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之机.收回新界租借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围绕香港受降问题,中英之间又开展一次斗争。但由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顽固与蛮横以及美国在关键时刻的背约,也由于国民党集团的软弱妥协及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四十年代的两次交涉未能使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巴黎和会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尝试开始 ,到华盛顿会议 ,再到与各国的修约谈判 ,直至中英新约签署 ,顾维钧是惟一参与整个废约交涉过程的外交官。作为一名弱国外交代表 ,顾维钧领导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开辟了中国自主外交的先例。之后的华盛顿会议上 ,他吸收了巴黎和会的经验教训 ,一改过去一揽子提出的办法 ,更注重于基本原则的创树 ,为具体问题的讨论与解决首先奠定法理基础 ,并使整个交涉立于主动地位。这显示了顾维钧杰出的外交智慧和重视国际法应用的外交特点。之后继续开展的中苏、中比修约等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更集中体现了顾维钧法律废约和外交自主的思想。顾维钧是经由外交途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首创者 ,是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初期阶段的一位主要开拓者。不平等条约废除 ,中国主权意义上的外交乃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7.
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收回香港主权是个不容讨论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在主权上的原则立场。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这是解决香港主权回归,保持繁荣稳定的最佳选择。要相信爱国的香港人一定可以治理好香港。满怀信心过渡97。  相似文献   

8.
值此香港回归在即之日,对香港归国机遇予以回顾,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香港回归机遇的历史回顾》一文即论述了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百余年间,中国有三次收回其主权的机会。第一次是在1943年“中英新约”签订之时,第二次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第三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前两次由于国民党政府屈从美英压力,斗争不够坚决而未能抓住机遇。最后一次中国共产党既没有在1949年贸然以武力收复,又没有错过1997年的契机,而是在坚持对整个香港地区拥有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发挥其对中国大陆的积极作用,最终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通过谈判,解决了中英之间这桩历史悬案。这一历史功勋将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美国自愿放弃在华特权的真相郭学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美国与英国政府于1942年10月9日分别通知中国,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6,(3):91-95
河道疏浚问题是《辛丑条约》及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港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约开商埠,其对于中外的重要价值因河道淤塞而严重降低。1901年,在与两江总督磋商吴淞江疏浚问题之际,列强强迫清政府订立条约,明确规定对黄浦江进行疏浚。事关国家土地、朝廷主权、长江咽喉,岂敢坐视付与外人?从《辛丑条约》中的《修治上海黄浦河道局条款》到《改订修治黄浦河道条款》,清政府历经五载之交涉,终于在形式上取得修浚浦江的主权。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反映清末步履维艰的时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晚清政府维护国权的意识,是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强租澳门后,我国明清两王朝仍对澳门行使行政、军事、司法、海关关税等权力,即拥有完全主权。至1888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签定后,葡人获得在澳门“永居管理”的权力,使中国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受到破坏,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丧失对澳门的主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祖国的强盛,我国恢复行使对澳门的主权,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期间中英关于香港归属斗争中的蒋介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期间中英关于香港归属斗争中的蒋介石张宝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七队南京210003)内容提要: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摧毁了英国在远东的殖民体系,给中国政府收回香港带来了契机。蒋介石根据英国在远东有求于中国的事实,向英国提出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发展与终结都与香港紧密相关。从赋予香港以鲜明特征的条约出发,将其作为研究的视角,进而探求其在整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本文的出发点之一。香港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条约特权的关系来体现,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来展现。  相似文献   

14.
外国人在华法律地位的变化,乃是评估近代中国外交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中国近代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的艰难历程中,北京政府的外交努力不可小视。晚清以来外国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的在华特权开始动摇,新签约国和无约国公民在华法律地位则趋于正常化。这是包括政府在内国内各方力量,利用国际局势风云突变的时机及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为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今年3月日本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了《五四运动史再探讨》一书,该书的作者多数是活跃在史坛上的中国近现代史权威。该书是他们继《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中央大学《人文研纪要》之后的有关五四运动研究的第三次合作成果。中央大学教授斋藤道彦在该书序论中认为,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除收回山东主权以外还应当包括当时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变革;五四运动的起止时间应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到1922年,其中的收回山东主权运动应从1918年开始算起。  相似文献   

16.
王笛 《社会科学战线》2022,(5):92-109+282
文章主要讨论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与中国的互动及美国对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诉求的态度。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这也不是美国所期望的结果,而是当时协约国中各强国的权力博弈所决定的。美国是当时支持中国的唯一大国,但并不能主宰巴黎和会的一切决定,还必须依靠英、法两国,而对于山东问题,英、法站在日本一边。文章指出,无论美国最终是坚持还是放弃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诉求,中国直接收回山东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长期以来,五四时期的中国人及后来的研究者都认为巴黎和会是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根据对已有历史资料的分析,美国对日本施加了非常大的压力,让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山东主权归还中国。因此,不能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是完全失败的。在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百年以后,历史的结论是,中国只能自己救自己,哪怕有强国愿意助中国一臂之力,也没有办法超越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既定格局,以及中国无力解决自身问题的严酷现实。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五卅惨案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纷纷认为"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是惨案发生的根源,"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借助五卅运动迅速成为时代强音,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大致梳理当时的舆论可以发现,时人时此议论纷纷,看法并不一致,人们在当时就开始了对这一口号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代俄英两国依据其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先后在新疆设立领事馆,并凭借其所享有的领事裁判特权,为所欲为,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恶劣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外关系的正常进行。同时,又因为当地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的独特性,迫使俄英两国在具体处理一些涉外案件时,并未完全遵照中外约章进行,而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形,做了相应的调整,并最终随着中国政府收回俄英领事裁判权而结束。  相似文献   

20.
废除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的主要内容.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主要内容和宗旨的苏俄对华宣言适应了中国人民的废约要求,以此为契机,废约成为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十月革命道路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