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宸 《社区》2008,(36):20-20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8,(24)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3.
飘飘 《北京纪事》2009,(3):95-96
礼品是一种武器——表达爱意、改善人际关系、维持朋友联系,甚至收买人心的必备武器。一说到送礼,没有几个人不头疼不烦恼,到底送什么好呢?太贵,买不起;太便宜,瞧不起,太俗气,受不了;太怪异,送不了。朋友间常常被问到这种尴尬问题——帮我想想,我送点什么给她(他)?套用恶俗广告词——某某某,送亲戚、送长辈、送朋友、送领导、送恋人!真有这么好办的礼物一次解决所有需求,那可太好了。可惜,那是不可能的!随意到淘宝淘了一淘,还真让小编辑我淘到了宝!原来礼物可以很有创意!并且是创意而不怪异,还不赶紧随我看一看。  相似文献   

4.
礼物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礼物交换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近年来,在农村的礼物交换中,送礼名目增多,送礼范围扩大,单向送礼现象突出。凡此种种,均与农村家庭的发展周期、关系网络、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相关联,从中可见出乡土社会礼物交换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人是重情讲义的,在土家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送礼是不可以少的,而在土家社会的许多婚俗礼仪场合,猪脚又是必须的礼物,猪脚的制作与交换也非常特殊。在现在的金钱社会里,猪脚的使用价值虽说没有降低,但与其它的名贵礼品相比其价值还是明显的在降低。但在土家社会中,猪脚文化并没有降低,相反还有加强的趋势。通过对土家社会婚俗中,猪脚这一特殊礼物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窥探土家社会的乡土文化。土家社会送礼送猪脚以前是送给丈人的,而现在则演变为对他所尊敬的人送礼,如师傅、老师等。从猪脚文化的这一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土家社会文化在变迁。猪脚文化的变迁是随着改革开放土家族人的社会观念而改变的,是对外部动力的一个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标准。有人说,老年幸福不用研究,钱多肯定幸福;房子大,地位高,就幸福。做出的研究结果正相反。有个名大学的名教授,两个孩子是博士、博士后,都在美国。老教授有一天下楼梯,滑了一下,股骨折了。孩子们都在美国,老教授是孤苦伶仃,冷雨敲窗,青灯对壁。所以说,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健康。这是幸福的基石。70年代送礼送什么呢?点心;80年代送礼送保健品;90年代送礼送鲜花。21世纪最宝贵的是送健康,怎么送健康?健康最好的就是“养心八珍汤”。“养心八珍汤”那是真…  相似文献   

8.
邓晨 《社区》2011,(2):32
受中国古代礼尚往来的思想影响,日本送礼时花费的心思甚至超过了中国。日本有"中元"和"岁暮"这两种约定俗成的送礼季节,平时做客或是受人一点小帮助(小孩在别人家玩),也都一定要送上礼品。但是,在日本却鲜有"送礼焦虑"的报道,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刘锴 《社区》2013,(36):59-59
早就听说过,在印度事情不好办。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都需要“意思”—下才能办理。有一次,我需要在印度办一个证明,正琢磨给工作人员送点什么小礼物时,朋友却递给了我一张钞票。  相似文献   

10.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再次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实施了一项“可口可乐奥运畅爽地带”策略,它计划定点、定时向市民免费派送冰镇可口可乐。这项策略不仅为可口可乐带来了巨大商机,而且透露出了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智慧。实际上,免费可乐是作为一种礼物存在的。礼物可以产生关系,可口可乐公司正是靠着这份馈赠形成了一个广泛支持和拥护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并且这种支持和拥护是长期的。在中国,礼物本身不包含一种超自然的特质,但它却是一种传递人情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可口可乐公司向人们发放免费饮料算是“滴水之恩”,重情的中国人自然会“涌泉相报”,对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给予长期的支持,甚至向周边朋友大力宣传。可口可乐公司这次的营销策略可以看作是对“礼物”的“传统再利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送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对送礼习俗也各有不同。送礼要送的贴心,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收礼文化和习俗,以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我国送礼成风,造成很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生病住院、新房乔迁、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成为收礼的机会,老百姓很不满,如上下级之间、业务来往,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怎样确定是亲情还是变相行贿、拉关系。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下,要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明确“礼”和“贿赂”之间的界限。本文就中西方送礼行为下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请人喝酒不如请人充电,送礼不如送人脉人生活在圈子之中不知你注意没有,现代都市人往往都有个小圈子,三五个、六七个好朋友,一个星期,最多两个星期在一起聚一次,或品茶,或饮酒,或打牌,或钓鱼,没有目的,没有主题,没有功利,就是在一起聚聚。谈起话来天南地北,话题可能不高深,但绝对真实,不会有假话。一场聚会之后,大家会都感到一阵轻松、一种释放、一种解脱。散去以后,大家各奔前程,接下来便是对下一次聚会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送礼的国家。朋友同事之间要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有来不往非礼也,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送礼的人就越多,礼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品观”,就显其高风亮节,很值得借鉴。据陪伴毛泽东12年的管家吴连登说,外宾送的礼品,内宾送的土特产,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时候,毛泽东一家子就靠他的每月404.8元工资生活,常入不敷出。因此,吴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礼物交换是乡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礼物往来可以调解乡村社会关系,是维持乡土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礼物出现了.互联网礼物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礼物的授受,又可以在现实中流动;既可以是虚拟形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礼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到类似传统社会的礼物功能,只是因社会的变迁强化了某种功能,有的功能以新的形式而呈现出来.互联网礼物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送礼风盛,花样百出。但本文所说的"送礼"是指人际间正常的礼尚往来,而非那些"别有用心"的送礼。●把握送礼的时机与方式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一年之际在于春。就在这个春风洋溢、春花烂漫的日子里,二零零八年第一期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到了世人的面前,这也算是我们为庆祝《学志》的二十三岁的诞辰送上一份最诚挚的礼物吧。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19.
<正>德国人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了,如介绍德国名胜古迹和城市风貌的画册等等。在德国,下属向上级送礼、公司向官员赠礼的现象非常少见。因为个人的升迁、公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童话     
这是一件真事。现在都过去四年了,可是每当我想起来都觉得不寒而栗。我父母的单位承担了某铁路的勘查设计工作。因为环境的恶劣,死人是经常的事。这本来也没什么,可是那天早上11点左右,从铁路线上传来消息,我们单位的一位总工在线上翻车死了。这个人在线上算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的死非常可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