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的辽代秘藏中有许多佛画,其中包括卷轴画、彩印版画、黑白木刻卷首画和佛经装饰图案。《采药图》的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宋人影响,是辽代绘画中的精品之作;另外6幅彩印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黑白木刻插图卷首画是中国明清连环画的前身,代表着辽代黑白木刻版画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通过展品的选择,构建了"古今中外"的展览叙事框架。此框架之起源为鲁迅从日文书籍中借鉴的木刻史。受这次展览内容影响的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第二回半年展,也显示出1935年新兴木刻界利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系考察木刻发展的思路。而跨越时空的木刻史坐标系有扬"中"重"今"的倾向,因为它潜藏着进化史观的主导及体现时代之"民族精神"的目标。实际上,木刻史的世界性是为塑造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现代木刻艺术而服务。加之,现代版画研究会为半年展准备的相关研究引领了创作潮流的转变,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  相似文献   

4.
现代木刻艺术在西方的兴起,沿袭了现代派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传播有关,现代木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让底层劳动者成为作品主角,刚健有力的审美特征,正说明了这种特征。现代木刻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左翼文化的整体发展关系紧密,同时也体现出倡导者对艺术现代化的追求,鲁迅对木刻大众性、宣传性、审美性等特征的提倡,既立足于左翼立场,同时也有艺术现代化的整体考虑。现代木刻在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中西艺术家在政治立场和审美追求上的高度契合,这也为其本土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伟明 《源流》2011,(21):93-95
中国近代木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鲁迅先生引进和推介西方的版画艺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版画创作风靡全国。1938年到延安后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部主任的  相似文献   

6.
黑白木刻与丝网版画由于自身表现技法的不同,因此具有各自的特点。黑白木刻的美感体现在它的刀法、木质、印痕上,而丝网版画则更侧重于色彩和肌理制作。两者在版画的共性中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重庆美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活跃、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木刻.抗战时期的重庆木刻版画作为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以著名版画家王琦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木刻版画艺术家聚集重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木刻艺术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抗战的作品.他们的革命战斗精神和他们开拓出来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为后来的美术家所继承和发扬,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8.
木刻《窗花女》赏析山西是剪纸之乡,每逢年节和喜事,都有张贴剪纸的习惯。窗花是剪纸的一种。《窗花女》以清新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和巧妙的黑白处理,通过一位农妇巧剪窗花的生  相似文献   

9.
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所塑造的男、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意识都是很强的,并不是像网上有人著文说的什么"主体意识缺失"。事实上,都梁的作品之所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在全国反响强烈,是在于其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男性)充溢着阳刚之气,一扫当代文坛的萎靡之风。要说"缺失",当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正缺失李云龙式人物的阳刚之气。应该说,都梁作品流溢的阳刚之气,正是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一种更高品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中特有的、蕴含中国古人独特精神气韵的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木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对山水文化的表达也有其发展脉络和独特之处。该文以中国山水画与山水文化的渊源为背景,梳理了中国传统木刻与山水画的联系与发展变化,着重分析了木刻表现山水意蕴的特点以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遁世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守望者》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作品之一,它对美国社会和20世纪文学界的影响颇深。小说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叛逆者青年霍尔顿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生动、准确地用第一人称真实的记录了其语言。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守望和救赎的角度对其人物形象给以剖析,进而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欢迎 《东方论坛》2014,(3):92-101
鲁迅的思想精神不仅见诸于文字,同时也见诸于图画。1930年代,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曾倾注了其所能及的心力和财力。为了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不但编选画册、组织"木刻讲习会"、举办外国版画展,而且他本人也在艺术理念对木刻家给予指引:其一,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展现木刻的"有力之美";其二,取今复古,广泛汲取有益的艺术因子;其三,发扬"民魂",创建属于民众的"生产者的艺术";其四,裨助美育,促使中国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向更为自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窥视"作为一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动作,经常出现在叙事作品中。通过对叙事作品中"窥视"情节或场景的梳理分析,探讨其对小说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寻"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艺术价值。《金瓶梅》的出现,使"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的作用达到极致。由古典小说到新时期小说,"窥视"作为一种叙事视角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叙事空间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影响和价值是极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武士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人格风范进行典型化塑造的作品,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荆轲等五位武士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闪现着独特的审美韵味。他们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他们的悲剧命运则又令人扼腕。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和《陈奂生上城》虽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这两部小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幽默、诙谐、讽刺的语言外表,生动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喜剧性的人物形象,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悲剧主题。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提醒大家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更应注重精神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曹雪芹把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在周围"冷"、"热"环境的正面衬托或反面映衬下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存在很大的偏见。《围城》创作中产生女性偏见的原因,一是目的性:作家独特的创作目的决定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二是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对"中学为体"的钱钟书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是时代性:作家所处的时代无法逃遁的男权社会下作家的群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木刻运动,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抗日救国的木刻成为最广泛的抗战宣传武器.期间,重庆发行美术期刊种类繁多,1940年和1942年出版发行的《现实版画》《胜利版画》是迄今仅有的可查木刻期刊,它们为重庆木刻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是二战后北非最著名的流散作家。他的作品凸显了物质文化书写的重要性。聚焦鲍尔斯早期作品《在山上喝茶》《遮蔽的天空》和《让它下吧》中的物质文化书写,不难发现,物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影响人的生存情态以及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反映四化建设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中,从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来看,吉林作家顾笑言同志的中篇小说《洪峰通过峡谷》(原载《花城》八三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洪峰》),也许算不上上乘之作。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明显地使人感到一种震颤心灵的力量,甚至在掩卷之后也会久久不能平静,陷入深思。这就是说,这部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笔者以为较成功的是高成龙这一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说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中复杂而激烈的斗争这一方面较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高成龙这一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