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作为一个启蒙者,为了反抗历史和现实的重压,路翎在他的叙述中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着的“原始的强力”,用欧化的语言反抗“语言奴役创伤”,并且由于反抗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使得主体承受更多的精神困厄,叙述更是主体激烈的心灵冲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倪海燕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61-63,10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路翎因抗战流亡到了四川北碚,创作了大量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小说。立足于乡场,他深刻反思了人们"精神奴役的创伤",并从中找出"原始强力"作为疗救创伤的良药,由此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样式,完成了对四川乡场文化的创化。  相似文献   

3.
萧红,这位呼兰河的女儿,用手中的笔描绘着那方黑土地的“原始,蛮荒,愚昧”,表达着对故土人民的爱与忧伤,痛苦与批判。她以灵魂的在场,真实地、历史地写出了黑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写出了黑土地上人们悲剧性的生存状态与麻木的生命意识。在她至情至性心血凝成的文字背后,渗透出无限爱意和柔情。  相似文献   

4.
路翎的小说中,人的身体(包括身体外形、动作、肉身体验等)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描写在作品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这些作品中展现和批判了几千年精神奴役下的奴性身体以及战争环境下的物质化身体,通过描绘运动的、充溢着原始强力的生理身体来解构社会身体。同时,也肯定了作为意识存在和肉身存在统一体的身体形态。  相似文献   

5.
论“精神奴役的创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精神奴役的创伤”王兵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的题为《置身在民主的斗争里面》的文艺论文,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命题。他说:人民......虽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但却是取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和复杂曲折的路径;他们底精神要...  相似文献   

6.
胡风创办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团结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大批青年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和胡风一道,高举鲁迅开创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旗帜,以"主观战斗精神"和揭露"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为宗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民主和自由而歌唱。  相似文献   

7.
路翎对英雄极为推崇,对军人形象偏爱有加,但他笔下的英雄内心多狂躁不已、焦虑不安,拥有一个惧怕死亡又要战胜死亡的悖论心结,且在多重心绪的汇聚与挤压下,英雄内心的焦虑有时会外化成暴力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以缓释焦虑带来的巨大压力。由于路翎式的英雄只是一种自我的心理体验与理念设计,有时也具备"精神奴役创伤"和"原始强力"的精神特征,但英雄们仍难免常常扮演着怀揣英雄梦却又永不可及的零余者的角色,演绎着英雄的悲歌与悖论,折射出路翎英雄书写的情结梦。抗战胜利后,路翎尝试以幽默的手法解构这一心结,但这却使他陷入更大的痛苦与荒诞中。这折射出路翎英雄书写的失落与错位。  相似文献   

8.
精神被物质所奴役无论物质生活贫乏还是富有,只要能使当事人心里感到空虚,精神受到折磨,这就是精神被物质所奴役了。家无隔顿粮的贫民,自然是愉快不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作家肩负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双重任务,在这两项任务中都把"立人"作为首要的任务,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已经渗入人们的骨髓,奴性作为一种精神被奴役的创伤依然存在于仆人的生活中,并且成为人们生活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当路翎带着(一片血痛与泪迹)步入文坛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和其他进步作家一样,路翎也热忱地为民族存亡呐喊,但他很快地从抗战亢奋中冷静下来,突破了接流行的既定政治概念创作公式化小说的模式,把笔触伸进人们的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灵魂里以及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中,寻求着潜藏在人们身上的“原始强力”,挖掘出平庸生活下面最雄强的人性。对当时的充满着喧哗但格局单一的抗战文坛来说,路翎是独树一帜的。他的独特使得他的作品在四十年代不断引起争议。有人称赞他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的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刘醒龙在小说《天行者》中,以民办教师三次"转正"为线索,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于校长等扎根偏远山村的界岭小学,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和生存境况,倾诉了民办教师的命运遭际和精神追求,凸现了作者对20世纪后半叶我国最低层知识分子群体——民办教师们生命韧性的颂扬和精神本质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分析《墙中门》的主人公昂内尔.华莱士的由非本真存在回归到本真存在的精神历程。认为华莱士短暂的人生历程是一部本真自我的回归史,同时也揭露出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奴役是暂时的,最终回归人本态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少数作品之一。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 .  相似文献   

14.
阅读 2 0世纪前 50年中国农村小说 ,从农民的心理历程、生存状态、精神特质等方面入手 ,概览中国农村小说 ,寻求历史的内在的联系及规律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之后,立即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奴化教育,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耻辱的一页。“满铁”打着公司 的幌子,背地里却主导着对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给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愈合的创伤。因此有必要从客观历史的角度出 发,分析伪满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特别是“满铁”在我国东北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的罪恶行径,论述奴化教育对东北地区的 恶劣影响,并唤醒年轻一代,牢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 怀,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为谱写“中国梦”的美好篇章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生产力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精神产品多样化的追求日趋突显,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精神产品生产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文章对精神产品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对精神产品的分类,则从精神产品的消费主体范围、精神产品学科内容、精神产品形成或存在的形态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创新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周呈武 《南都学坛》2012,32(4):60-63
周涛长期生活在新疆,对西部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十分熟悉,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助马、鹰、山、骆驼等西部自然中具有原始生命力或自由、刚劲、雄伟与坚韧的意象符号,将西部游牧文化精神形象化,构筑起一个立体的、雄性的、质感的新疆,有力地揭示了这一区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韵。  相似文献   

18.
论人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精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失控力量正在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并威胁着自身的生存,犹如癌细胞侵害人体而危害自身的生存一样.全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癌细胞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相对于其存在环境的自主性上--相对于全球与系统意义上的自主性和相对于人类群体意义上的自主性.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的生存竞争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人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人类与环境的生存关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关系,人类与全球生态系统在精神上的关系应是通畅、和谐、完满的精神关系.所以,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精神的意义上关照全球生态系统,构建自然生态中的和谐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出外务工男性越来越多,在农村中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她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立足这个群体的经济状况、婚姻家庭和精神生活,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其现状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德宏傣族宗教包括佛教和原始宗教。佛教的传入对原始宗教的影响和冲击力很大。傣族村民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以及所做的各种祭祀仪式 ,祈求的内容比较具体、实在 ,侧重于物质方面。而佛教徒追求的主要是精神方面 ,寻求希望和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