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委”、“婉”二字自古有之。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楚辞·九叹·远逝》曰:“委两馆于咸唐。”《诗·齐风·猗嗟》曰:“猗嗟娈兮,清扬婉兮。”在单音节词占主要地位的古代汉语里,委与婉往往单独出现,或者与别的单音节词组合,诸如:“委曲”、“委顺”、“婉转”“婉静”等等。作为双音节联绵词,“委婉”出现得相当晚,大概要到清代才出现。《儒林外史》二十四回道:“更有那细吹细打的船  相似文献   

2.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蝶恋花》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 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 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 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 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词是一首有寄托的词,不是写一般的儿女之情。但具体寄托了什么东西,历来说法尚不一致。 我们以为上半阕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特别耐人寻味。使人想起屈子《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这一句  相似文献   

3.
封建时代,夫妻间书面互称“内子”、“外子”。“赠外”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诗,“寄外”、“和外”、“答外”性质都相同。 两千年前的东汉时代。陇西郡有一吏员名秦嘉,他奉命到京都洛阳公干。出发前妻子徐淑回娘家去了,他派车去接,徐淑因病不能回来。秦嘉因此写了三首《赠妇诗》表达了行前不能与妻子相见的惆怅和深深的思念。徐淑得诗大为感伤,便写了一首诗作答: 答秦嘉 (汉)徐淑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同瘥病愈)。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居今兮奉命,远适兮亲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相似文献   

4.
"兮"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拟声词,在上古楚歌中多作舒缓之声,造就了楚歌曲句回旋、语气舒缓的特点。在乐府中"兮"常作为和送之声,融入了楚调与西曲回环往复的曲句之中。在近古以后的俗曲中,"兮"化为婉转之声。从乐音变化的角度看,"兮"是抒情的象征,起自远古,流宕至今。  相似文献   

5.
《全宋词》中有关"笛"的词达571首,涉及到词人200多个。笛意象包括了声音、乐曲、地名等因素。笛在宋词中转型为以笛怀人,或直接为咏物,或用为典故,或借以构成意境等,表达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感情。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分析词作,从而揭示"笛"在词中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初洪武时期,为了解决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一些朝廷官员或提出了积极可行的见解,或在实践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从这些官员的具体言行来看,"威德并行"是他们对民族问题见解与实践的核心内容,其中"德怀"是主要的,"威服"是次要的。这些官员主张"德怀"为主,"威服"为辅,主要是受儒家文化、传统民族观、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民族关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朝廷官员对民族问题的见解与实践,促进了明初民族政策的完善与推行、民族关系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释“爱子”     
江淹《别赋》:“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凤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霑罗裙。”此写征人之别。其中“爱子”一词,颇令人迷惑。注家或者含胡其词,或者谓系“妇人送自己亲爱的儿子出发”。  相似文献   

8.
潘晓今 《今日南国》2007,(17):26-30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承载着刘邦慕求"猛士"巩固帝业的强烈愿望,穿过二十四史,—代又—代,流入了中国男人的血脉。从古至今,威猛之士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的脊梁。猛士,并非只是肌肉发达,体格强壮,骁勇善战。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白面书生"亦能有猛士之威。关键在于,是否怀有大志向,大学问,大气魄,大胸怀,大作为。  相似文献   

9.
对于陈亮的哲学、政治学思想历来研究颇多,对陈亮词很少有研究,而对陈亮词论的专门研究至今未见一篇.本文搜寻了陈亮的词学主张,归纳为抑诗扬词、以近拍词创见于后来、述经济之怀和吐劲气、浇磊块四方面,认为这四方面可以看作辛派词的理论宣言.  相似文献   

10.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悼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秋风辞》,是汉武帝东渡汾阴祀后土时赋的一首慷慨悲歌。现矗立在万荣县庙前村的著名古建“秋风楼”,也因藏该辞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樯橹”一词都被误刊成“强虏”。本文从此词本意、读者偏视、苏轼对曹操的态度、赤壁之战本事等层面来论证“强虏”当作“樯橹”,并交待“强虏”之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3.
一《楚辞》的句式与《诗经》有明显的区别,游国恩先生把这种句式的特点归纳为“长言短咏,托体兮猗。”后世一般把用这种句式写的诗称为“骚体”诗。在探讨这种句式的渊源时,游先生首先注意到《诗经》,他把《诗经》中“在句尾或句中一律用一个助词——‘兮’字”的诗  相似文献   

14.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把“缤纷”定为双声连绵词(《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502页)。任学良同志把“缤纷”定为叠韵词一类的单纯词(《汉语造词法》第253页),即叠韵连绵词。《中学语文练习第二册参考答案》把“缤纷”定为合成词。这些观点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缤纷”一词在上古时期就出现了,“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缤”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声母属滂母,韵部属真部;“纷”字在这一时期属敷母,文部。古无轻唇音,中古的滂母、敷母同属于上古的滂母。可见“缤纷”一词在上古属双声。  相似文献   

16.
"君子""小人"在《论语》同一章出现时,往往构成对比,"君子"行为一般为正面,而"小人"行为则往往为反面。"君子怀刑"之"刑"当释为"刑罚、法度";"小人怀惠"之"惠"当是"慧"字之假借,取"巧慧、慧黠"之义。故"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解为:"君子思念刑法,小人思念巧慧,欲缘巧慧逃避刑法以自利。"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用来形容眼目的“清扬”,或分或合,一共有六处: (一)《齐风·猗嗟》第一章:“[抑若扬兮],美目扬兮。”毛传:“好目扬眉。”孔颖达疏:“美目扬兮,目扬俱美,传欲辨扬是眉,故省其文,言好目扬眉。既言目扬皆好,又传解扬为眉,盖以眉毛扬起,故名眉为扬。”  相似文献   

18.
词学批评中"大"与"小"这一对范畴内涵的形成与丰富,与词孕育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与"小"本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其在诗文批评中的运用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词起源的民间性和女性化色彩决定了词在正统文学观念中长期被视为"小道""卑体".随着李易安的词"别是一家"、苏轼的"自是一家"、张炎的"清空""骚雅",到清代"西泠十子"以大雅为旨的尊体论,在一系列词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词本身的文人化、案头化和雅化的过程中,词逐渐从"市井小技"走向了"大雅之堂",词学也一跃而成为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螓首蛾眉 “蛾眉”一词产生很早,见于较早的古籍有《诗经》、《离骚》,以后历代诗文作家多有运用,对于它的结构和意义,注家聚讼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形若蚕蛾之眉。 《汉书·扬雄传》:“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飏累之蛾眉。”颜师古《注》云“蛾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