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学术交流》2003,(9):121-123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以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五  相似文献   

3.
曲士英 《学术交流》2005,(11):31-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这一伟大战略构想进行深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实现社会和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的中国达到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反邪教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邪教的存在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邪教斗争的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旋律中夺取反邪教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5.
自从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则进一步强调了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应该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学习体会。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赖以…  相似文献   

6.
李三虎 《探求》2004,(1):4-10
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在技术创新对现代化建设影响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不断探索的重要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丰富和发展基础上,针对新世纪头2年战略机遇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它向我国未来技术创新作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提供了一种更高的任务定位。按照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要求,我国应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斌 《学术交流》2004,(2):100-103
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者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是财富的创造者、国家的纳税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加深对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与贡献的认识,做到"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林叶材 《探求》2006,(Z1):28-2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内容作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握住它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孟立芳 《探求》2002,(Z1):92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既要加快发展经济 ,推进现代化建设 ,迅速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 ,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又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只有在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现代化建设 ,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它领域的发展相协调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带动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因为社…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各种挑战,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外各种机遇,加快发展;正视种种困难与矛盾、挑战与压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略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新要求的提出,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充分表明我党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上的远见卓识,在关乎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如何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思熟虑,确立了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来促进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党的十二大至十六大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了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颢 《社科纵横》2012,27(12):18-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伟大战略工程,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坚决清除阻碍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任琳 《社科纵横》2013,(10):21-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九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引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旗帜,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团结旗帜。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是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用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关系来揭示中国特色,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晰而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在新时期推动人们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鲁岩 《学术交流》2003,2(11):123-126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都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王伟  张巧艳 《社科纵横》2006,21(6):35-3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8,(1):7-1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从党的十二大最早提出经济总量"翻两番"的长期发展目标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任务,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发展中的失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不再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这既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反映了我们在科学对待全面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作出了新的重大决策,这将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从人均水平上看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在产业结构上也需要继续提升,这实际上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我们又有制度、科技、发展上的一系列优势,完全有可能在新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帮助人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他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照顾全局,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这个至关重要的大课题。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