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救国"理念兴起,《南洋官报》等官方舆论将其作为新思想、新知识加以广泛传播,引起各界关注。官方宣传"实业救国"思想的背后,蕴含着抵制列强、挽回利权以及改良政体等诉求,与新政主张不谋而合。然而,"中学为体"的倾向——既要传播新知,亦要维护政权合法性,决定了实业救国宣传的最终命运,官报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仍被官僚思维限制。依托新式官报宣扬"实业救国"等新知识理念是清政府变革传播体系的创新,构成新政的重要组成,但此举依然深受既有制度思维的束缚。清末"新政"旗帜下的知识传播实践往往变成"新形式""新知识"与"旧制度"的混杂,既不能改变官员认知,也难以撼动民间态度。  相似文献   

2.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知识界为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或著文立说探索思辨,主张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和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具体实业实践。近代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与实业界相呼应,已非古代社会垦荒和奖励耕织等恢复与发展经济措施的复现,而是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4.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救国: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思想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庚的兴学动机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救国,"教育救国"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与20年代一般的"教育救国论"有所不同.陈嘉庚的教育救国动机,产生于愚昧、落后的旧中国,来源于海外华侨赤诚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了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也是他的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陈嘉庚对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进行了透彻的、系统的、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旭东实业救国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旭东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他的实业救国实践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基础.他在兴办企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坚持独立,抵御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控制,集生产、研究和培训为一体以及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企业工作环境等思想特点,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其核心思想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把发展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指针和救亡图存的要律。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以“发展军事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救国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育人才”为变法本原的教育救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虽然它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但因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没有认识到教育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而导致了它的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国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吴稚晖是这一思想的服膺者.他以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立场为基点,加盟教育救国的行列,主张发展科学工艺,普及平民教育,并积极奔走宣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不可谓无功.但他初期以此反对暴力革命,继而加盟国民党反动阵营,顽固坚持反共立场,成为教育救国队伍中政治上最为堕落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对教育救国持完全否定态度是片面的;文章概述了我国近代教育救国主张的历史发展并加以辩析;指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长效性事业,虽然在某些特定时期救不了国,但它通过培养人才而"兴国"、"强国"的作用却是不能低估的。因此,近代教育救国论基本上是与历史潮流发展相合的。  相似文献   

10.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之一,他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醒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振兴国家,挽救民族。他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秉承科技救国的理念,实施了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翻译西方书籍、重用人才、推行新式教育等措施,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謇和孙中山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使他们走上了实业救国的共同道路。两人在对待农工商的地位以及利用外资方面思想趋于一致;但在农业发展的途径、工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认识上又各显特色。两人具有的爱国情感、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以及教育经历、对发展经济着眼点的认识和政治地位不同是其实业救国思想存有同异的深刻原因。两人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它们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督抚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筹划派遣留学生、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来实现的。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分析了张学良"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教育思想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兼收并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等.特别强调了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中的战略性地位及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救国"是近代具有先进思想的社会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提出的一种改革主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引起社会的各方面的变化。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和个人价值取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实事是的态度 ,将“教育救国”论就入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审视 ,认为“教育救国”思想与五四精神并行不悖 ,在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要客观地公正地看待 ,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和标准去抬高或压低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科学救国”思潮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科学救国”注重科学意识和科学方法,强调科学精神的价值,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重视科学对社会的改造和建设。“科学救国”思潮促进了民国初期科学技术界的成长,民国初期科学技术及方法逐渐渗入社会经济领域,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带有现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含义,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救国思想发端于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尽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单纯依靠发展教育来救国是抓错了根本,不可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但是教育救国思想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救国论者的教育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对教育功能的肯定乃至夸大对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胡适重视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救国之根本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胡适贯穿一生的这个教育救国思想的若干特征作了概括性的理论描述,指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鼎革之际,蔡元培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他是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教科书营运方针转变的重要倡导者、实践者。以商务印书馆为实践阵地,蔡元培致力于近代教科书的规范与普及,是商务印书馆早期教科书事业的领导者、筹划者、参与者。蔡元培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视教育为救国之本,怀抱"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的理念,逐步实现了教科书从舶来品到中国化的转变,将教科书变成了普及知识、启蒙国民、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重要武器,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