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老舍新诗具有启蒙和抗战的双重身份,从老舍新诗创作由"舍予式"到"老舍式"的发展轨迹,来论述老舍新诗叙事性的嬗变以及它们对中国新诗叙事性所做出的成绩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最终得出老舍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抗战诗人和讽刺诗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当下部分诗人依然以端午为诗人节,但其现代起源却被遗忘了。诗人节确立于抗战时期,从钩沉相关史料出发,在还原抗战时期诗人节诞生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抗战时期政党政治斗争的历史语境,可分析诗人节与抗战时期诗人形象的演变,进而探讨环绕在诗人节周围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诗人节的诞生是出于重庆诗人们的自发倡议,它与战时国民政府宣传的抗战主流价值有内在一致性,因而也被纳入到《建国历》中;随着国共之争加剧,诗人节逐渐成为不同政治势力争夺的象征资源,尤其是抗战结束前夕,共产党开始在国统区积极推行党性文化,诗人节也成为左翼文化人询唤"人民诗人"的历史契机。在此过程中,与端午节密切相关的诗人屈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成为询唤不同新诗人的媒介。不同政治势力都试图借助诗人节宣扬其政治文化,诗人节的节庆形式是现代政治修辞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百年新诗发展中,许多诗人都叙写过"诗歌之城":成都。这些诗人笔下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有基于现代文明烛照下的新的神韵。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典型的叙写成都的新诗诗歌,分析成都在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变迁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1940年代,我国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深受战争文化语境的影响。抗战初期各地出版业遭到破坏,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几近缺失。抗战后期在重庆、桂林、昆明等后方出现了一些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报刊出版业在战乱中逐渐恢复,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有所增多,主要是聚集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周围的九叶派及其前辈诗人,他们把译介的目光投向具有共同文化境遇的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人,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叙事长诗是光彩夺目的一章。在这期间,大量涌现在解放区诗坛上的民歌体叙事长诗,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时代的变革,而且努力吸取民族民间文艺的养料,以新鲜活泼的民族形式和刚健明朗的艺术风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些叙事长诗的创作,在如何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坚持工农兵方向,向民歌学习,开拓新诗的民族化、群众化道路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人称代词作为中国新诗词汇中的新元素,不仅是新诗内容与语言形式变革上的一种外在体现,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个体意识更参与了新诗诗思建构的全过程,反映了诗歌创作观念和构思方式的现代转型。人称代词对新诗情境的有机构建,推动了新诗独特情感体验方式的建立生成,增强了诗歌中人物(事物)的相互对话性与叙事意味,扩大了新诗的题材范围和表达范畴。多种人称在新诗中的身份立场和叙述视角的不同,产生了多层次观察和叠加叙事的效果,使主体人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和诗歌的逻辑关系趋于复杂化,促进了新诗审美功能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7.
《重庆诗歌访谈》是近年来重庆诗歌研究收获的颇具代表性的史料性著述,通过围绕诗人自身创作总结、诗歌历史与现状、诗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三大重点话题,对现当代重庆诗歌发展作全面“摸家底”和深度观照,是一项充满积极诗学意义和深刻影响的新诗活态史料发掘工作及诗歌基础研究工作,对当前及今后的重庆诗歌发展和中国新诗活态史料发掘保存工作不无裨益及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40年代,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国统区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幸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位年轻的诗人,在继承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探索着,逐步形成了诗歌美学观点大体相同、诗风大体相似的新诗流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40年代的诗选《九叶集》,所以近年人们将这一新诗流派称作“九叶”诗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新诗取法歌谣潮流.事实上,很多没有被描述进这几次潮流的诗人,跟歌谣也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按照诗人对于取法歌谣有效性的认同度由弱至强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研究、翻译、搜集歌谣的新诗人;二、在现代自由诗的基础上探索有效运用歌谣元素的新诗人;三、将歌谣作为新诗主要体式来使用的新诗人.新诗取法歌谣的核心矛盾在于新诗的自由体式与歌谣的格式化诗法之间的冲突.20世纪新诗取法歌谣的重要教训在于,很多诗人将新诗机械地套进凝定的歌谣体式中,而非创造性地将歌谣元素融合进新诗的语言体制.新诗取法歌谣的诸次历史潮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学术描述,但其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问题化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10.
(一) 臧克家的诗多含叙事成分,他写叙事诗更花费了多年心血。从自传体长诗到民间故事诗,从诗报告到诗体小说,乃至三千行,五千行的长篇史诗,对于叙事诗的体裁与体式,诗人作过多方面的长期探索。这种种探索,丰富了新诗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也对诗人自身艺术个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叙事诗既叙事又抒情,恰符臧克家现实感与身世感并重的审美心理结构。以事写心的艺术形式技巧,反映了诗人情事并包的审美心理内容。他偏爱叙事诗,正是由亍叙事诗是情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媒介形象是多元化的,也是动态存在的.依托扎根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人民日报》70年来头版涉渝报道,认为主流媒体建构了三个不同维度的重庆城市媒介形象,即革命激情之城、工业建设之城、新兴腾飞之城,加上当前主流媒体正在构建的充满期待的希望之城,这四个城市媒介形象代表了重庆城市品牌形象,揭示了其演变历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12.
陈辽 《中华魂》2010,(2):59-60
当今诗歌领域.新诗和旧体诗词二分天下。写作旧体诗词的人数可能比写作新诗的人还要多。据我所知。江苏就有78个诗词学会.3500多个会员。他们一年间正式出版的和自费出版的诗词.大大超过了新诗在江苏的出版数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写作旧体诗词的诗人中,既有对旧体诗词素有造诣的诗人,也有写新诗已经出了名的诗人.更多的是学习写作旧体诗词并取得成就的新诗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新移民作家的抗战叙事常常用大量的史料入文,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史料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作家进入历史的一种可能途径和方式,也是新移民作家在跨文化书写语境中吸纳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表征。其在营造真实的历史叙事质感、造就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体现了新移民作家的叙事声音和价值立场。而且,这些史料的运用与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的意义生成也具有内在契合性——它使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更注重开掘个体生命受难和人性拷问的向度,突破了抗战叙事单一的国族话语立场,既呈现出可贵的创新魅力,也为海外华文文学叙事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抗战的严峻态势促使战时文艺工作者积极抛却成见,广泛汲取一切有益因子,借以最大程度地进行抗日宣传.于是通俗文艺也被纳入“抗战”叙事的洪流,并由此创生出崭新的“抗战通俗”类“变格”叙事.此类“变格”叙事不仅通过“叙事回避”达到了“叙事动员”的目的,而且更展现出了抗战文艺的多样风姿.  相似文献   

15.
新诗社是西南联大以"诗社"命名的第二个文学社团,在闻一多的指导下,新诗社致力于朗诵诗的创作,在西南联大文学中独标一格,成为抗战及其以后中国时期朗诵诗的一种新因素。其代表诗作是闻山的《山,滚动了》,何达的《舞》、《我们开会》、《图书馆》等。何达是新诗社最成功、最著名的诗人。俞铭传及其诗作的存在,证明新诗社也是多元的。创作表明,在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社是一个具创作实力和特色的社团。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在中国新诗,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和永久性的意义。《新青年》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产生及其被接受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创作文本的示范。胡适与陈独秀关于文学革命的对话也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呼声。自《新青年》杂志陆续刊出新诗作品开始,还产生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拥有的以审美、抒情、哲理三者相结合为抒情或叙事特性的艺术传统。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用诸多优秀的作品,向新诗历史和新诗读者们预言,五四时代的诗人们如何用探索实践完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从萌芽逐渐走向诗性美与人性美结合并渐趋成熟这样一份沉重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闻一多诗歌的主题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是一个优秀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篇,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奇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自清说:“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主义新诗人。”朱先生的话诚然有些偏颇,且长期以来,在有关闻一多的史传、评论、选本、教材中,所讲所论也大都是其爱国诗作,以至不少青少年产生了错觉:闻一多写的都是爱国诗歌。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诗坛上,我省中年诗人黄东成是一位颇有成绩的歌者。他从1953年发表第一首新诗,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笔耕历史。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诗人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表了近千首新诗,其中结集出版的有叙事诗集《冬娃》(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抒情诗集《花魂吟》(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青春的旋律》(198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还有一些诗作散见于各报刊,正待结集。诗人在不倦的追求中逐步形成的现实主义特色,我们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声音传播转变为纸质书面传播后的一大飞跃.过去十多年网络诗的传播阵地经历了从新诗论坛到新诗网站,再到新诗博客三个阶段.新诗博客渐渐成为传播新诗作品和新诗理论的主要力量,吸引了大量受众.海内外约有一千多位诗人和一百多位新诗研究者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建立了新诗博客.博客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通过博客研究新诗已经成为新诗研究者的常用方法.博客一般采用实名或比较固定的博客名,迫使作者重视博文及诗作的质量,极大地提高了网络诗的质量.由于发表的自由远远大于纸质媒体,也会出现一些低劣之作.过分炒作影响了新诗博客的质量,危害了一些诗人的诗歌前途.  相似文献   

20.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