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学界一致视之为研究《汉书》的必读之书。但由于种种原因,颜师古注有些与《汉书》本义相戾。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对此多有匡正,梳理这些匡正,总结颜注讹误的主要类型,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唐朝学者传承魏晋南北朝学人注史之风,先后有《汉书》颜师古注、《后汉书》李贤注、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四部杰出的史注。这些史注达到了唐代史注的高峰,史注家们既关注史书内容的真实性,也关注史书的体例体裁。史注家们的批评意识体现出唐代前中期开阔的学术气象。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余光煜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1):185-188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在历史学及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颜师古的《汉书注》在疏通《汉书》文字、解决《汉书》阅读难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颜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从而说明颜氏《汉书注》在训诂学、文化史等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之前有无“乐府”官署的存在?这个问题,自颜师古注《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文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一段话,释“乃立”为“始立”以来,人们极少异议,“乐府”为汉武帝首创,成了传统的定论。一九七七年,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一枚秦代编  相似文献   

6.
唐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非今所有《家语》”是《孔子家语》伪书说的第二个理论来源。其实颜氏本意未必是质疑今传《孔子家语》文本的可靠性,宋代的王柏却将颜注发展为“古《家语》”|“今《家语》”文本两分的看法,并提出了王肃托名于孔安国伪造《孔子家语》说。王柏此说的根源在于批驳朱子借证于《孔子家语》校正《中庸》,从而为他提出将《中庸》分为二篇的创说扫清道路。这是《孔子家语》案涉及到的第二个学术公案。  相似文献   

7.
近年,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介绍和涉及到王昭君的文章和著作中,有说王昭君是今湖北秭归县人的,也有说是今湖北兴山县人的。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有关王昭君的史料记载,始见于东汉班固撰修的《汉书》。但作者并来指出王昭君是何地人,记载得也很简略,对王昭君的家世几乎没有提及,只是同朝人文颖在注解《汉书》时,称王昭君是“本甫郡秭归人也”。文颖曾任荆州从事,荆州被包括在南郡。也许有这个原因,文颖本来不是注释《汉书》的名家,也得到后世尤其是唐代注家颜师古的肯定(见《汉书·元帝纪》)。在南朝人范晔著的《后汉书》中,也有一节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只是说王昭君是“南郡人”。究竟是南郡何处人,也未载明。我们现在说王昭君是秭  相似文献   

8.
西汉武帝初年,举贤良文学,策问诸儒,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东汉时始收入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流传于世。董仲舒三篇对策很可能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在唐代颜师古校定《汉书》时,才将三者合为一体。《天人三策》并非该文章固有之题目,而是《汉书》颜师古注本出现之后,由唐宋学者赋予的特称,此篇名直到南宋时方才广为人知。《天人三策》虽然对后世试策文章影响很大,但就其本身而言,文体性质应属于奏疏一类,而不是专门的考试性文体。  相似文献   

9.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汉书·陈胜传》同。关于这一阳城的所在地,前人共有三种说法:《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和张守节《正义》认为是秦汉颍川郡的阳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境。《陈胜传》颜师古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汝南郡的阳城侯国,故治在今河南商水(一作汝南)县境。唐以后多数著名学者如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台南(《官本汉书考证》)、钱大昕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56-164
《汉书》刘贺传记其行至济阳"求长鸣鸡",此长鸣鸡为何物?为何求长鸣鸡?求长鸣鸡的行为为何不当?这些问题,颜师古及后世注家都没有解决。通过探究,长鸣鸡实际上是一种斗鸡,刘贺求此鸡是为了斗鸡玩乐。汉代社会流行斗鸡,斗鸡及通过斗鸡赌博等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汉代统治者曾对此行为加以打击。刘贺居丧期间求长鸣鸡,说明其确有耽于玩乐、不守礼法的一面,《汉书》记其诸般劣迹,并非无据。  相似文献   

11.
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王辉斌在杜甫研究史上,宋代“千家注杜”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被称为“少陵功臣”的赵次公的《社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解》,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巨著。宋代刘克庄称该书的学术成就可与《左传》杜预注、《汉书》颜师古注、昭明...  相似文献   

12.
宋人洪迈说:“注书至难,虽孔安国、马融、郑康成、王弼之解经,杜元凯之解《左传》,颜师古之注《汉书》,亦不能无失。”(《容斋续笔》卷十)诚哉斯言也!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诗作也在难解之列。难解的原因在于:(1)运用典事过多,且较生僻,寓意曲折隐晦;(2)其人有不羁之才,作诗属文爱标新立异,用词少规往则,生造了  相似文献   

13.
<正> 秦汉时期的官吏依制享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休假,当时称为休沐或告宁。本文试对这一问题略作考述。 一、休 沐 休沐即官吏定期休假,官吏一般利用休假日洗沐,故称休沐或洗沐。《汉书·霍光传》:“光时休沐出”,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通鉴》胡注云:“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又《初学记》二十引《汉律》曰:“吏五日得一下沐。”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官吏,无论职位高低,每五日休息一天已成定制。 除五日一体的例假外,还有节假,一般夏至、冬至日休假。《汉书·薛宣传》:“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颜师古注曰:“冬夏至之日  相似文献   

14.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辞海》对“实事求是”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其不准确性集中反映在对“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中的“求索真理”一语的解释太过现代化 ,有违本义。要准确理解“实事求是”的本义 ,必须从文献出发 ,结合特定的事实。《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刘德主要就是两件事 ,一是治学事迹及其影响 ;二是献《雅乐》和应对汉武帝的策问。对前者 ,《汉书》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唐初著名经学家、语文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的训诂实践中,从广义角度择取异体字,采用"某即某字""某亦某字""某字与某(音义)同"等相对集中的训诂术语,深入训释辨析了包括造字方式不同、构件相同位置不同、更换形符、更换声符、省减偏旁、书写笔画差异等原因形成的异体字,这些异体字的训释既有助于我们识别生僻字、顺利阅读《汉书》,也为研究汉字形体演变保留了丰富资料,充分体现了颜师古在文字训诂方面的造诣及其对古籍异体字整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百越”一名,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篇》:“扬汉之南,百越之际。”高诱注:“越有百种”,可知其族类之多。《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百越是分布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古代越族的泛称。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前后绵延数千年,分布范围从东南沿海的江、浙,直至岭南的两广地区,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凡百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设编辑美学的思索冯军胜在编辑学的领域中应开展对美学的研究。因为“编辑学是研究编印书籍、期刊、报纸和图画等出版物以及利用声音、图象等宣传手段的学问,特别着重选题、组稿、写作、审核、加工整理及美术技术设计等环节/①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谓“编所以联次...  相似文献   

18.
<正>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对现存的《尹文子》,多数学者沿袭宋、明以来的辩伪结论,并从书中挑出种种"破绽",论证其确系伪书,致使学界对之少有问津者.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此书不伪,至于非伪的理由,则有《尹文子辨析》一文论列,此不赘述.本文仅就《尹文子》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20.
犊鼻裈续考     
董志翘有《犊鼻裈考》,谓司马相如所着之犊鼻裈为无裤管合裆之贴身短裤。其驳王先谦之说,甚以为是;而谓全无裤管,窃以为尚有可言者。犊鼻裈之形制,历来聚讼纷纭,笔者所见,殆有四说:一、形如犊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骃集解引韦昭曰:“犊鼻裈,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今铜印犊纽,此其类矣。”《汉书》同传颜师古注:“即今之衳也,形似犊鼻,故以名云。”二、短裤,裤管至膝。刘奉世曰:“犊鼻穴在膝下,为裈财令至膝,故习俗因以为名,非谓其形似也。”(据王先谦《汉书补注》转引。)三、无裆之裈。钱大听《十驾斋新录》四“犊鼻裈”条下云:“《广雅》;(衤松),襣恽也。恽无裆者谓之(?)。(?),度没反。《说文》无(?)字。当为突,即犊鼻也。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又加衣旁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