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堡特的语言观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诗歌翻译也有重要的启示。语言既同一又有差异的观点揭示了诗歌的可译性;语言具有创造性说明诗歌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语言的相关性理论说明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译者深入了解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翻译的文化研究理论为诗歌翻译开辟了新视角,使诗歌在不可译争论的困境中展现了生机。诗歌"移植"研究认为,诗歌并非不可译,却需译者将诗歌从语言符号中解放出来,为诗歌的种子寻找适合的新土壤,使其自然成长、开花结果,进而成为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的奇葩。本文通过研究庞德诗歌译本中的文化"迁移"现象,说明诗歌翻译的"移植"策略:在目的语中寻找空白,确定诗歌移植的适合土壤;解构诗歌组成要素,确定首要还原要素成为移植种子;深入体会原诗诗境,采用有机翻译过程,令译诗自然成形,成为形神兼备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
苏珊.巴斯奈特将诗歌翻译置于自己一贯坚持的文化翻译观视阈下,提出了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种子移植"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源头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阐述了她的"种子移植"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并揭示了其诗歌翻译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不增添,不削减,诗歌翻译尤其如此。通过诗歌翻译的具体实例,可以深入研讨这一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诗歌翻译中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清晰度,保持原作的节奏、语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门径初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涉足的领地。诗歌本是诗人灵光乍现和句斟字酌的结果,其中的意象即便是诗人本身也无法再现;其语言又是集本族语之大成而又突破传统、冲破规约的鲜活文字;韵律使得诗歌可以长久地为人所传诵,或吟或咏,源远流长。因此,诗歌翻译中,意象、语言、韵律三者缺一不可,但偏重却又随诗歌本身的特点各不相同。意象是诗的灵魂,语言是诗的血肉,而韵律是诗的舞步。就诗歌翻译的这三大元素展开讨论,就如何保留诗歌中原有的意象,用原作者的语言来译诗,以及恰到好处地表现原诗的韵律阐述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的本质说明诗歌是可译的,讲述了约翰.德莱顿诗歌翻译的三种不同的类别,并各举一例对每种类别的不同风格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意象集中体现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9.
在郑燕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讨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思想。郑文认为"同情"是雷氏诗歌翻译观的要旨,但没有指出是什么要素支撑着"同情"观,因此对"同情"的认识有欠深刻。从"诗人即译者"和"罗马诗译论"两篇文章的系统观点来看,雷氏的"同情"诗歌翻译观是建立在"灵感"和"平等"这两个要素上的。作者和译者都是靠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主与仆的区别。非但如此,在雷氏看来,创作也是一种翻译,由此作者也成了译者,译出语也化为译入语。随着作者和译出语概念的消解,译者之间和译语之间实现了平等。雷氏的观点改变了传统译学的理论格局,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译者的个人兴趣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文本分析层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互动联系。翻译家查良铮认为诗歌翻译不应完全拘泥于"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而应该在原诗的基础上,遵循"牺牲"和"补偿"的原则,充分运用注释在翻译中补充说明的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诗歌翻译应遵循"以诗译诗"的原则,译诗应在风格和内容上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1.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诗歌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英汉诗歌的互译问题。笔者认为,诗歌创作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格律与音韵,如英诗的抑扬,汉诗的平仄。因此,译诗,无论是汉诗英译,还是英诗汉译,对选词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文章指出:在忠实传达原诗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原诗的意境、音韵和结构形式臻于完美,便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原诗的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如何跨越时空翻译这些诗歌,不仅是对译者中英语言能力的挑战,而且是对译者中西文化内涵的挑战,更是对译者中西文化的差异感和文化自觉度的考验。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具体的译例来验证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否可以翻译,历来聚讼纷纭.实际上诗歌是可以翻译的.中外文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及实践都证明,意象处理是诗歌翻译的灵魂.因此,发现和移植诗种,即确定和翻译主要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是保持原诗风格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一书中所体现出的诗歌翻译观可以概括为以知音的身份进行细读的翻译理解观,以及用纯粹有力的语言重塑节奏的翻译表达观。北岛的诗歌翻译观属于表现的翻译观,与传统的再现的翻译观有根本的区别。认识并尝试建构表现的翻译观对于解决当下关于诗歌翻译的争论、建立良好的诗歌批评机制、提高译诗质量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谈诗歌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体,诗歌翻译既追求"神似",也追求"形似"。诗歌翻译中要体现原诗的意象美和形式美,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并保持文体风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音乐性是诗歌的自然属性。为再现原诗的音乐性,许多译家作出了尝试。但由于音、意很难兼顾,诗歌翻译之音乐性一般为第二选择,甚至索性抛开,因而译诗的音乐感往往不强。本文以为忽略诗歌音乐性的翻译是对诗歌本质的不忠实,诗歌翻译应向音乐性作出必要的倾斜,赋予诗歌翻译更大的灵活性以再现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国诗歌是一次挑战性的经历,特别是译者努力地去保留原文的意境和生动的联想意义时.翻译中国诗歌应该留意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比如音律差异、字词差异、专有名词、典故和风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主题为诗·自然·生态的2018汕头大学诗歌节的研讨会上,顾彬和舒婷、明迪、袁绍珊、唐晓渡、姚风和杨炼这6位国际诗人探讨了诗歌创作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其中自然又包括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同时反思了现代性问题。研讨会上,还探讨了诗歌与语言、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