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实践观还是交往实践观?──“交往实践观”献疑朱宝信在实践和主体性问题的深入讨论中,有论者提出了“交往实践观”,这一论点对推进马克思实践观内含的交往性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依此提出交往实践观,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就是交往实践观,笔者对此则...  相似文献   

2.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新近,交往实践观论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关键问题上”,为着纠正哲学界“对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上的偏颇”,提出了对“实践观的内容、结构和本质特点”的不同看法。他们以为“本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见解,对传统实践观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变革,拓展到交往实践观”,就可以变实践概念为交往实践,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交往实践观。在我看来,上述看法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是相左的。现就实践概念、结构、本质特征和实践观的哲学实质几个主要问题,谈谈同交往实践观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实践观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内在基础.对实践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对包括认识论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的科学性.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实践结构观对实践的哲学界定有失偏颇,必须加以变革实践结构观,必须解决相关的两方面问题:一是从传统实践结构观的对象和内容本身加以变革,拓展到交往实践观;二是从模式上变革,即变"主-客"狭义模式为多极主体的交往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反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哈贝马斯在检视工具理性膨胀的现代性危机的同时,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建构重建启蒙理性,改造被扭曲的“生活世界”,进而拯救现代性。交往理性所要调节的不是单个主体与被反映和掌握的客观事物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间性关系。哈贝马斯从主体间性出发,基于普遍语用学,通过语言行为的交互一致、商谈伦理的解决方案、“生活世界”的意义追寻来建构交往理性。这种突破意识哲学的理性认知框架,以达成主体间的“理性共识”为中心而建立的交互主体性交往范式,扬弃了意识哲学的主客对立,扩展了传统的理性观,对交往行为合理化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但他忽略了交往实践中的物质因素,因此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先验性和局限性。交往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和数字化交往的背景下,克服交往异化,需要辩证认识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弥合交往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论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核心。而实践结构观,即从哲学总体框架上把握实践活动内在诸要素、层次和方面之间关系的体系、进而把握实践本质的理论,是这一实践观的主要关键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关键的问题上,哲学界的有关研究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只重视对实践属性(客观性、主观性)、要素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实践结构即实践关系体系的考察;其二是囿于“主体一客体”哲学框架的束缚,自  相似文献   

9.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交往实践的意义、特点、结构和功能,当代世界交往实践的新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交往问题是一个具有显明时代特征的哲学课题,它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近期众多学者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若干热点问题作如下概述,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以利于讨论的深入。一、关于交往实践观的概念界定众多论者指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交往实践观:马克思《资本论》的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的“大写逻辑” ,是马克思在经济学语境中所表达的哲学视域。本文从历史语境、哲学视域、总体结构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大写逻辑”的本真意义 ,认为“大写逻辑”就是交往实践观。其主要根据是 :(一 )资本全球化是“大写逻辑”的历史基础和反思对象。 (二 )不同的哲学对“大写逻辑”提出了多元理解 ,但是贯穿这些理解的轴心 ,则是交往实践观。 (三 )交往实践观存在着三个向度 :存在论、意义论和辩证论 ,从而展示了“大写逻辑”的多重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作为人类深刻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亘古及今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辩证法的主题、向度、特征与形态,又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转换的。世纪之交,全球化交往社会正在来临,它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性思维,需要一种新的辩证法视野。这一思维的视野既不是以“存在”与“虚无”关系为主题的古代本体论辩证法,不是以单一的大写主体为轴心的近现代“主—客”辩证法,也不是无客体底板的后现代主体际辩证法,而是以“主—客—主”为框架的交往实践辩证法。交往实践辩证法是当代全球化交往社会的必然产物,辩证法思维形态演变的历史—逻…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阐发了独特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其主旨是以主体-主体结构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取代以主体-客体结构为基础的工具理性。交往理性法律观认为,交往理性基础上的话语共识决定着法律规范的合法有效性;陷于窘境的“自由主义范式”和“福利国家范式”应由“程序主义范式”来取代;法律是制度和生活世界的中介,也是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管理权力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法律理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法律理性观的某种超越和变革,对我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宜用“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是“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作“主体间际性”、“主体通性”,是当前我国主体性问题研究中广为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大多数论者却未对这一概念作以明确的界说,只是用来泛指“主体间的关系”或“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指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主体”作用关系,等等。概括起来,我国哲学界目前关于“主体间性”一词,主要是指人们在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共同性关系,即活动着的人在其交往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联系。人们在这种共同性的关系中相互协同、相互调节,从而进行共同的实践认识活动。看到交往及其关系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这些论者的合理之所在,但在其表述中借用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却又是欠考虑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刘怀玉(河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近代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个体性主体哲学,走向现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交互性主体哲学,这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趋向之一。换言之,如果说近代哲学的重心是在绞尽脑汁地解释,主体是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6.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忽视客观规律、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哲学观点 ,它把“实践观”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把“实践”范畴误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诸多原则分歧。本文对此提出质疑 ,阐述“实践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实践”范畴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 ,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实践中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人类的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是这一时代的本质所在.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把握全球化时代特质的主范式.新旧全球化时代的转换,必将导致植根于其中的政治范式的重大变革,即由现代政治学经由后现代政治学向交往实践共同体政治学的转向.交往实践共同体政治学成为新全球化时代超越前两者政治学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交往实践观:21世纪中哲、西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汇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在对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的展望中,我们无可回避地面临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什么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展开“对话”、交流和互动的交汇点呢? 笔者认为,尽管答案的选择可能是多元的,但是,交往实践观必将是其中极其重要、甚或是主要的答案。究其根据,无非有二:其一,交往实践观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色,又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向,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界,因此它是三大思潮内在贯通点、融汇点。其二,交往实践观是21世纪全球主题的辐辏点、时代精神的凝聚点。因此,交往实践观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哲学三大思潮对话的主题,融合视界的交汇点,进而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社会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然而却被长期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作一探讨。一、认识的社会性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认识论有待深化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显然,要深化首先必须找出不足。以往认识论研究的不足何在?根据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可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它对实践作了单一化的理解。它把实践仅归结为单一的主体——客体关系,而忽视了实践的另一重基本关系,即主体──主体关系,或主体间关系,改造主体和交往主体、改造活动和交往活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20.
为了厘清毛泽东实践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实践观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必须从一般意义上明确毛泽东实践观的性质和基本观点。所谓毛泽东实践观主要是指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诸种思想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最高概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思想。毛泽东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毛泽东实践观既吸收了作为西方文化传统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华,又吸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