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卢梭人性理论的悖论可概括为性情与义务的冲突,而这一冲突是同自爱与自尊这一最基本的悖论密切相关的。卢梭的"人之所是"的人性理论提出了自然的性情——自爱与社会的约束——义务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卢梭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诉诸于公意。这正是卢梭的政治哲学的意图所在。  相似文献   

2.
卢梭从“自然状态”出发,论述了自然人的自由与平等状态,而人的自我完善的特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态,形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建立了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卢梭强烈批判专制制度和不平等的现状,提出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政治方案,他主张通过“公意”,达成“社会契约”,制定法律,建立“人民主权”的政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平等和自由。解读卢梭政治哲学的几个关键词,从而建立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阐明卢梭的政治哲学体系。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存在着问题和困境,但是他的观点很有创建且论证中肯,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政治哲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在自然状态与国家的两分中阐释政治社会。关于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是赤裸裸的战争状态,洛克认为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卢梭则认为是和谐完美的状态。他们都主张人类应该走出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步入政治社会。霍布斯政治社会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政治秩序。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契约之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不可侵犯。卢梭的政治社会理论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卢梭坚持主权在民,同时又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政治社会的起源和走向是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近代契约论思想家在自然状态与国家的两分中阐释政治社会。霍布斯政治社会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政治秩序,其中既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的倾向,又有自由主义的火花,且前者占主导。洛克认为,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契约之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不可侵犯。卢梭的政治社会理论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卢梭坚持主权在民,同时又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很少关注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分析比较,阐明卢梭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卢梭的平等观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启发,是马克思平等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从根本上改造与超越了卢梭的平等观,实现了从抽象的资产阶级权利平等到全体人民普遍平等这一最高社会理想与目标。  相似文献   

6.
林壮青 《兰州学刊》2007,9(12):19-22
文章试图通过自爱与自尊这一人性形成悖论的阐释,从在政治共同体中如何避免性情与义务冲突的视角,对卢梭的公意做出一个尝试性的定义,并指出这一定义在卢梭的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程平 《理论界》2012,(10):18-21
政治自由是近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政治自由问题上,卢梭以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将合理假设的"自然状态"作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作为实现政治自由的必经阶段,将公意指导下的"人民主权"作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出政治自由观的独特逻辑,同时也包含着政治自由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权利与契约理论,使得契约理论成为一个具有从属性、更加激进和革命的理论。同时,他将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创始人洛克的政治哲学主题——自由,继续向前推进,并转换为法国政治哲学的主题——平等。另外,他还吸收了英国政治理论家弥尔顿的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卢梭对现代性悖论的发现和反思为起点,通过对卢梭思想的阐释和分析,试图揭示现代性构建过程中逐步展现出的现代性困境,以及卢梭对自由理想的执著追求。自由理想的启蒙这一使命连接了卢梭和马克思,也连接了现在和未来,如果说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那么启蒙作为现代性的内在精神也必然是被永恒重写着的,哲学也必然永远肩负着自由理想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在揭示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现实主题、理论参照及其内部四重“错位”关系之后,批评卢梭所构造的理论秩序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其实,阿尔都塞忽视了卢梭超越霍布斯与洛克对政治合法性论证路径的理论努力,没有看到卢梭通过构造“公意”以突破普遍主义与自愿主义、个人与集体之间对立的可能意义。通过对阿尔都塞解读卢梭视角的再考察,不仅可以清理关于卢梭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形象的纷争,而且还可以揭示“社会契约论”在现代政治正当性重建中的致思路径与内在困难,进而可能获得一个检视西方政治哲学问题结构的宏观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对卢梭思想的既有诠释中尚缺乏一种哲学式理解。卢梭社会思想的哲学诠释将政治-社会及心灵机制(德性问题)当作卢梭思想的核心问题。卢梭的人类历史图景与自我教化的社会思想在共同体机制与心灵本真性之间形成内在的结合。完善的政治-社会机制为私意与公意的沟通提供了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政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和思想趋向,其核心诉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张将现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该主题由卢梭开创,经康德和马克思拓展,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完整学术谱系,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内在连接点。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学将卢梭的政治主题先验化,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先验基础。马克思彻底批判和解构资产阶级财产权,将社会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用穷人的权利取代普遍权利去规定现代人自由的最高意义,以此将道德政治议程推向了顶点。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自由保守主义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实质一致,为建构适应现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进行主观取舍与重构。他继承所谓"真正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批判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即"伪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同时错误批判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哈耶克从批判理性建构主义出发,反而走向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新建构,也属于"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正是卢梭、康德等近代政治哲学理性规划的现代版,也正是马克思在19世纪以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已经批判并超越的近代启蒙政治解放理论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14.
周莹 《东南学术》2002,(3):150-156
科莱蒂否定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联系 ,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只是沿袭卢梭而没有超出卢梭。本文批评科莱蒂这一错误的观点 ,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与卢梭的思想有质的不同 ,但同时也认为科莱蒂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麻莉 《学术研究》2007,(6):25-28
传统哲学中,意义被认为是可以在心灵之间自由传递的,这一过程中的传递和领会不需要任何的媒介和物质手段,思想本身是自明性的。这一传统以及根植于这一传统之中的语音中心主义对卢梭的语言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卢梭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从道德的角度探讨政治哲学的主题,从而将政治和伦理融为一体。卢梭的政治哲学建立在他关于人的肉体本性和灵魂本性的双重设定上,认为人区别于生物的特点正在于人的灵魂本性使之趋向崇高,卢梭由此将设置政府的目的看作是成就好人,并建立符合人性的社会生活。卢梭政治哲学具内在矛盾,面临着实践难题,由此,必须关注其政治与伦理、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而近代以来的自由概念又是与共同体观念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认为,只有在自由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自由.卢梭的自由观是共同体主义的自由观,强调在平等的共同体中实现自由.但是,个人自由并非等同于自由的共同体.能够真正实现卢梭式的共同体自由和个人自由的高度统一的,从最好的意义上看,只能是直接民主制.尽管如此,卢梭对共同体自由的强调,不仅启发了康德和黑格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重新开启了一个共同体的哲学发挥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批判与建构是卢梭政治哲学的两个方面。卢梭不仅批判了文明的当前政治表达式,而且批判了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文明社会的构成原则和基本理念,并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构想。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话语的演变,关于卢梭政治哲学及其与启蒙运动之关系论争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地认识卢梭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卢梭看似矛盾的作品能够提炼出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该框架的中心则定位于卢梭所孜孜以求的伦理生活,而对这种伦理生活的样态进行规定的分别是自然状态、个体自由和历史进程。自然状态为这种伦理生活提供了规范性尺度,个体自由确保了个体拥有进行伦理规划的能动性,而历史进程则将这种规划扩展为关乎人类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在这诸种规定性之间,卢梭提出了针对人类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的规划,并同时试图将这两重规划统一起来——即便困难重重。同时,卢梭作品也可表露出现代伦理——政治实践特征的某一侧面;而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卢梭的规划既表明了一种现代性的态度,又遭遇了关乎现代性的两难;因此,以卢梭的作品为导向依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