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种传统,山水在构筑中国文化意象与文明象征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如何理解山水在边疆地域的意象特征及其内涵的超越性特质,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文章围绕中西方关于山水景观的认知异同,结合边疆地区与核心地域重要山水的历史记述与政治性表述,重点就山水在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实践方式,尤其是其内在的贯穿中心与边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就山水作为整体性的图景在构筑超区域与跨民族认同标识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作进一步的例举、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以创作西部山水题材见长的青年画家,包少茂有着跟唐代边塞诗人类似的情愫和情思,其具有雄浑而疑重、苍凉而凄美等美学特征的西部山水作品,透出沧桑与悲壮、豪放与雄健的精神气息,不仅饱含诗情,而且洋溢着浓浓的西部意趣,读之令人遐想,难以释怀。西部山水,大有可观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大师。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宋代的巨然、范宽、郭熙、李唐,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明  相似文献   

3.
山水景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国山水的组成部分,西域山水不仅构成了地理—历史关系的一部分,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山水结构的重要类型,进而成为我们理解边疆—内地关联性的一种广义要素。这种广义要素,通过地理稳定特质与人文积累特质的沉淀,深化了我们对于内地与西域历史互动的理解,并经由对地理景观以及细节要素的呈现,在边疆思想史的维度上提供了一种认识边疆区域间铰接关系的知识类型,进而为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有标识与符号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立芳  韩墨 《中国民族》2008,(12):64-64
撑起竹排、撒开鱼网、牵着耕牛,以天为幕、以漓江山水为景,22岁的桂林市阳朔县农民莫桂才与其他600多名普通农民一起,将《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呈现在中外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一个时期,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分裂使得魏晋名士在继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统之后,不得不另觅其他的价值关怀。玄学也因而滋生兴起,崇尚老庄,重形而上的思辨,企图在"自然"与"名教"中不断调和。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大家,玄学名士如竹林七贤;诗文如曹氏三父子、陶渊明、谢灵运、左思、陆机;画家如顾恺之、宗炳、陆探微;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锺繇等。他们既是前无古人的文学与艺术巨擘(如王羲之、陶渊明、顾恺之),同时也是文学与艺术体裁的开创者(如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魏晋名士既对两汉"经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也逐渐在清谈思辩的风潮之下回归人性的本真与自然。于是,对于山水的意识观念便逐渐脱离神学气息与道德色彩,而契合于山水自然本身。一系列的山水文化,如体验山水清音、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绘画与书法等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1,(10):50-53
中国不知是否还有另一个地方和江永一样,它的山水蕴育出来的农业物产具有一个统一的特征——香! 江永香米、香柚、香芋、香姜,不管是本地土生,还是外地移入,只要落入这片土地,便被这里的山水殊物滋润,便被这里的人们用智慧改造,穿越成百上千年历史,清香四溢。  相似文献   

7.
焦墨山水绘画门类,作品大多以写意为主。张仃的焦墨山水画形式独特,重笔墨、造型实、质感强等特征突显,富有玄素纯净、人文属性的审美意境,为现代焦墨山水画创作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富有中国山水画创新性发展的贡献与成就,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龙潭行吟     
丁哲 《民族论坛》2002,(4):63-63
到过龙潭的人,心中都会多一份牵念。不知是缘于对那片山水的挂怀,还是对那种风情的依恋。她披着一片神秘和迷人的光泽,静栖在青山绿水之间,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进你的心灵。龙潭是湘西边际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小镇,四周千峰环绕,中间一望平畴田陌,溆水自东向西穿镇而过,一路潺潺小语,扬柳晓月、野渡风雨。龙潭的山水是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舒展开来的,虽无独异的奇景,却洋溢着一股清新之风。名士谌百瑞作龙潭山水歌,说:“万潭印月三角坳,树叶溪曲满城郊”,颇得其神韵。龙潭虽隶属溆浦,但与溆浦迥异,她的方言、习俗、文化均卓然独立…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山水画萌芽,宗斌在《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以形媚道”,创作目的在于“卧游”以悟道;王微指出山水画与地图的区别,强调创作山水画的情感宣泄;更重要的是在南朝时期甚至已经提出了关于山水画的优劣在于“格高而思逸”,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后世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后世的画论对此继续发展,由此衍生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品德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平远"山水极其意义的论述,从文化思想角度阐述了"平远"对中国山水精神的作用.并就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对"平远"山水创作特点及其品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萨都刺是为数不多少数民族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元朝末年,色目人。因其出身以及祖上的军功,他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在翰林院应奉文字,后擢升御史。他勇于面对现实,同情人民疾苦,弹劾当权贪窟,最终受到贬谪。晚年的萨都刺寓居杭州,徜徉山水,写下不少诱游泳怀诗。萨都刺的诗词文辞雄健,风格豪迈,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喜爱。在《毛泽东手书先集》第十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普先后两次用毛笔书写了萨都刺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敬,料…  相似文献   

12.
青绿山水自隋代发迹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从未间断,其中涌现出了大批伟大的青绿山水家,如隋展子虔、唐大小李将军、宋二赵、元赵孟頫等,他们都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及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发展到近代,青绿山水开始涌现出一批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家,潘素便是其中一位,她研习传统但却不落窠臼,充满现代气息的创作中又富有高古之意,为青绿山水在近现代的革新和推广极尽绵力。本文试图从潘素的生平和艺术学习来研究潘素绘画艺术创作的整体特色,并由此简析出潘素青绿山水创作的特点和寓意,以及蕴含于青绿山水中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13.
元代山水绘画是继五代以来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又一高峰,而元代山水画在经过唐宋几百年的发展后,以一种继承与创新的方式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朝代交替之际和元代,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优秀的画家。王蒙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作品一直为后人所学习和称赞。本文将以王蒙的密体山水为论点,从对王蒙山水作品的解读分析、社会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等方面,论述王蒙密体山水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国内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们与人文历史、自然山水一起构成旅游目的地的“四大板块”。  相似文献   

15.
舒位入黔从戎,得江山之助,以性灵之笔写西南地理特点和自己行走其间的特殊感受,借助诗画名家、名作、名句描绘西南山水,善造幽深空遂之境。以对比、夸张、想象等多样手法,穷形尽相描绘西南之山峻水险。以文化之眼关照西南山水,既摹写了山水的情态,增加了山水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又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清中叶性灵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水口歌圩     
广西水口是靠近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小镇。今年二月,我幸运地到这里和当地僮族人民度过了传统的歌圩活动。歌圩是僮族人民的一项社交活动,也是饶有风趣的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十二日那天早上,当太阳刚冒出山巓,晨风撩开重雾的时侯,装扮一新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山水秀丽的小镇。一条条街巷热闹起来了,特别是供销社和照像馆里  相似文献   

17.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对一个抱有政治理想的古代文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柳宗元满肚郁结,唯有寄情山水,并写下了很多传诵后世的山水游记.事实上,能够纾解柳宗元心灵上的痛苦的,不是美丽的山水,而是因游山玩水而生起的道家精神.细察之下,可以发现柳宗元在元和四~五年写的几篇山水游记,都是以道家思想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8.
陈鼎波 《中国民族》2007,(11):63-65
我去过大凉山,对那里的山水和人们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有这两本书置于案头,其中的各种描写与叙述,尤其是提及大凉山具体的景致之处,便能勾起不远的记忆,也促使以文字的表述来探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所体现的古代藏族山水为喻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曲 《西藏研究》2004,1(3):75-81
藏族是一个被大山环绕的民族 ,人们无时不受山水自然生命意蕴的感悟。比如 ,由《格萨尔》说唱艺人所创作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就以大量篇章赞美了雪域高原的俊美和壮丽 ,将美丽的家乡描绘成人间的仙境和富饶的天堂 ,从而折射出古代藏族以山水为喻的审美观念。本文从审美的角度 ,对《格萨尔》所体现的古代藏族山水为喻的审美特征进行透视。笔者认为 ,古代藏族山水为喻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充分肯定人性的主体作用和注入宗教的思想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宝音 《中国民族》2010,(8):16-17
依水而居,山水相连,绿洲与漠野交相辉映。建设这样一座漠上工业新城,是几代乌海人的不懈追求。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乌海市建设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规划正加速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