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南部和西南的广大地区,有一种杆粗枝壮的大乔木。在惊蛰前后,树叶还未发芽,枝条上便绽开出一朵朵喷红吐焰的火花,此树就是木棉树。木棉,又称为红棉。由于此树花开时节满枝斑斓,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则称它为“斑枝花”,后讹为“攀枝花”。有些地区也称之为“英雄花”。这是因为传说有一个英雄为保卫自己的民族和土地,身遭乱箭,至死不退不倒,后化为木棉树,血绽红花。人们喜欢木棉树,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传说,而且由于它遍身是宝。此树高可达  相似文献   

2.
关于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对英雄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是对史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史诗“结构分析类型”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许多不同内容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和相互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史诗的情节,大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而成。也就是说,在不同内容的不同英雄史诗中,常常有着许多相似的“情节结构”。这种相似的“情节结构”,人们把它称为“共同母题”。国际上,少数学者对英雄史诗的母题结构,曾进行过一些探讨。美国N·波相曾把蒙古英雄史诗的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面又分…  相似文献   

3.
一部长达6000余行的民间英雄叙事史诗《华抱山》,经12年挖掘整理,今天在江苏无锡面世。这部叙事吴歌产生于明末清初年间,描述民间英雄华抱山率“公道军”抗租抗暴反官府反朝廷的故事。专家称它既是一部英雄史诗,又是一部民俗风景画卷的集成。日前,全国民间文学有关专家云集无锡,对这部史诗进行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这部史诗的面世足以打破“汉族无英雄歌”、“江南无英雄诗”的定论。英雄叙事诗《华抱山》面世  相似文献   

4.
黄欢 《中国民族》2008,(6):9-11
词典里,“英雄”的解释包括:有远大抱负,不畏艰险,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5.
阳春3月的南疆,红棉花盛开。一群壮族姑娘在青山绿水中间,为参加自卫还击战凯旋归来的英雄们洗战衣。她们不停地揉啊,搓呀,伴着她们手镯脚铃清脆悦耳的响声,人们唱起了一曲曲深情的颂歌。突然,一位姑娘发现一件被枪弹打穿的军衣,姑娘们怀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唱起赞歌,夕阳的余辉,映照着姑娘们捶衣的身影……汪蓓等同志创编的壮族舞蹈《洗战衣》,具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编导人员的选材是十分可取的,如果说1964年,西藏军区歌舞  相似文献   

6.
从昆明驱车约五小时,就到达锡都个旧。再往南,则是弯弯山道,要翻越哀牢山东南端的大山。路况虽较差,但南疆景色却渐入佳境。从高处俯瞰山脚下的红河像一条细线蜿蜒向东南流去。对于第一次来云南的我来说,看惯了东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乍一见这里山高谷深已然砰然心动,更何况路边满树的木棉花灿若云霞;而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二类保护植物———董棕,树形奇特,与满山的蕉林、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一道,点缀成旖旎的南国风光。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南端,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02公…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个终生植树育林的民族。尤其是山区白族,从人一生下来一直到老死的每一生命转折期,都要种树以志。例如:出生种“添丁树”,结业种“谢师树”,外出种“怀乡树”,探亲种“省亲树”,生日种“诞辰树”,结婚种“双喜树”,去世种“怀念树”……世代相袭,营造了一种和谐文明的民族传统和绿色美好的生态环境。 居住在云南鹤庆县山区的白族儿童们,每年要举办四次以绿化、造林为主的“茵薪节”,现代白族人称其为“绣绿节”。“茵薪”为古白语,音译系“绣绿”之意。  相似文献   

8.
徐来 《民族论坛》2006,(7):59-59
中国人向来喜欢以数目字论英雄。这种习惯与评书这一艺术形式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密切。因为缺乏个人英雄主义的土壤,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孤胆英雄”并不多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崇拜的一些特殊作用,我们更常见到英雄豪杰们,被用数目字组织起来。颛顼帝喾之子“八元八恺”、文王征召的“四臣”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数字英雄”了。其后,“淮南八公”、“竹林七贤”续写了数字英雄的文化意义。评书艺术诞生以后,这种以数目字论英雄的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一部故事中出场人物过多时,听众很容易因为无法辨识角色而混淆情节。而通过数字…  相似文献   

9.
巴人“连响”舞三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三峡巴人奔放豪爽,歌舞成性,“连响舞”就是最佳历史印证之一。“连响”又名“九子鞭”,时下多称她“莲香”或“莲厢”。因其道具简单易行,为一嵌有12小“眼睛”的花竹杆,长约三尺,舞者轮番于手足肩背、臀腰腿肘及地...  相似文献   

10.
穹庐一曲本天然杨子才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这首七言绝句里指出,以《敕勒川})为代表作品的北朝民歌,充溢着“中州万古英雄气”,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评述之时,诗人高度赞赏,喜悦之情可见。《敕...  相似文献   

11.
许志伟 《民族论坛》2006,(11):16-19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安徽绩溪的民谣折射出了徽商们的艰辛背景。这个以“徽骆驼”自嘲的大商帮曾创造了“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叱咤中国经济舞台二百余年。他们的发迹和中兴、他们的奋斗履痕,还有那片曾孕育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国学巨匠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等一代巨贾、名儒的微州大地,无不激发着我们强烈的好奇。他们曾经富可敌国,据考证,早在明代万历年问,微商的资本总量就已有3000万两白银,到了清中叶,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8000万两,几乎等同于那时天子乾隆帝的“年收入”。他们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财富英雄。  相似文献   

12.
白族的民俗文化金聪“本主”崇拜是白族民间传承最久远,最广泛,也是最能体现民族凝聚力的群众性民俗活动之一。白族“本主”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现今有的村寨本主依然是山、树、蛇、龙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主”崇拜溶进了对英雄人物和为本民族...  相似文献   

13.
凡一平 《中国民族》2008,(12):88-90
这个宛如一口锅的村庄是我发现的。 我跟着摄制组,坐着车,在崎岖、蜿蜒、陡峭、刺激和危险的村级公路上爬行,去寻找一个跟我的小说描写一样的村庄。我的小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剧本,马上要摄制为电影了。小说或剧本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而又盛开着木棉花的村庄。我们要找到这样的村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花痴”、“书痴”的佳话。可谁听说过“树痴”呢?晋代诗人陶渊明门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吟诗作赋,诩诩自娱。如果他有幸跨越1,600多年活到现在,定会欣然拜访号称“树痴”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公社大庄大队土族老人刁旦吉。尤其听到刁旦吉老人十年如一日,带领他的六人营林队栉风沐雨,爬山  相似文献   

15.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树生人神话母题见于阿尔泰语系蒙古、突厥、满一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相关族源神话传说、英雄奇异诞生传说,汉族<王梵志传说>和古代印度佛经故事.而汉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未见讲述族源的情节母题,显示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树生人神话传说的古老性和原发性.  相似文献   

17.
闪亮的马刀     
他曾立过大功,是毛主席的座上宾;曾经红得耀眼,令人仰视弥高;他也曾黑得可怕,叫人畏之唯恐不及。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反差和时代特征的人。他就是蒙古族骑兵英雄,曾获“全国战斗英雄”称号的邰喜德。  相似文献   

18.
相思木棉     
王晓宇 《民族论坛》2006,(11):62-62
来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街道上,开满了木棉花,一树一树,没有叶子只有花儿,热闹而纷繁,染红了半边天空。独居异乡的孤单和茫然伴随着淡淡的乡愁,缠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是那些恣肆怒放的木棉,让我顽强保持了对于明天的希冀,暂时忘记了食无粥居无所的窘迫。2000年的3月,我几乎是以孤注一掷的姿态从北方的一座城市南下来到了这里,没有久远的人生规划,也没有不切实际的妄想,只带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和对未来的无畏,就那样义无反顾地私奔而来。本以为凭着口袋里的文凭,凭着自己的年轻与无畏,很快会适应这座城市,像一滴水一样融入这座城市。然而,却是处…  相似文献   

19.
Б.Л.弗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在《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里,根据对于卫拉特史诗的分析,对英雄副手的形象,做出了一个特具兴味的看法:“卫拉特史诗里,和主要英雄在一起的,经常是自己的朋友,二把手勇士,每每在一部长篇史诗里,总有这样一个人物涌现我们面前,二把手性格受到优美生动、突出的刻划或描写,史诗把这类英雄副手极为详细地报导给读者”。(IC.46)  相似文献   

20.
弗雷德里克·戴木德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背景和研究领域,回顾了自己在库拉圈一带的岛屿进行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探讨了水、树、环境、生产与人的生活之关系,戴木德教授强调结构主义对他思考方式的影响,认为索绪尔的“意义始于差异”观点十分重要,在库拉圈岛( Kula Ring )博约瓦( Muyuw )人那里苦(树)与甜(树)之间的差异和区分被运用到对不同树的分类与解释就是典型的例证。戴木德教授告诫人类学研究者必须“在历史典籍方面有所修为才行”;他认为在历史的理解与人类学的理解之间,没有必然的抵牾扞格,只不过人类学家通常还要比历史学家更胜一筹,人类学家最终懂得更多。此观点值得人类学者谨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