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 ,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 ,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 ,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 ,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 ,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 ,为 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前 言日本对台湾原住民的人类学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积累了反映各个时期具体状况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追溯这些研究的历史和过程 ,不仅在现在的实地调查中有助于理解有些人所关心的台湾原住民的社会文化 ,而且也是了解与日本人类学的特色有关背景的重要线索。另外 ,最近对台湾原住民的研究 ,其活跃程度超出了一般的想象。今年 (指 1 999年———译者 ) 5月初 ,在由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和“中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当时台湾有关要人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祝辞讲演。会上涉及到一些问题 ,诸如在国际形势中 ,在对台湾问题和台湾认…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台湾原住民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先驱,林惠祥在1929、1935年两次台湾之行中都拍摄了不少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的影像。这些珍贵的田野摄影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景观与社会状况,而且体现了第一代中国人类学家很早就通过光影之间的视觉手段来生产民族知识。围绕林惠祥这些尚未被广泛认识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的相关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学、田野摄影与民族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5.
鸟居龙藏眼中的高山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11月,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寄来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型影集。影集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鸟居龙藏眼中的台湾原住民——跨越世纪的影像》标题。这本影集共160页。它是日本早期  相似文献   

6.
原住民是台湾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对原住民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在日本殖民占领、社会复员、现代化和政治解严后至今四个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动力和学术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就人类学的知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但同时愈加民粹化  相似文献   

8.
台湾原住民研究肇始于清代理番时期的采风民族志,日据时期开启了近代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阶段,光复后台湾学者主导的原住民研究,在民族志调查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层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台湾学者原住民研究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台湾原住民与南岛语族的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倾向。以最新的民族志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整合研究,重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起源、历史与现状、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等重要课题,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945年至1999年蒋介石执政时期、蒋经国执政时期和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原住民政策,分析了这些政策的实质、施政重点和政策策略。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原住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原住民的基本权利、民族自治、政治参与、人权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原住民虽然也付出了心血、努力工作,但无法与台湾社会同步发展,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和政治的边缘人,处于台湾社会的最底层。  相似文献   

10.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自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就相当关注台湾地方事务,台湾一词在正史典籍中的浮现也始于明代。人类学和民族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林惠祥先生于1929年亲赴台湾进行考察,其《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由此也成为中国学者研究台湾原住民的开辟荆榛之作。台湾原住民的族源和历史是林惠祥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林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至今依旧值得后世学人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郗玲芝 《民族论坛》2013,(5X):36-39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飞的候鸟     
林华 《中国民族》2008,(10):44-45
我的父亲是台湾原住民老兵,他英俊、潇洒而又内秀。他是阿美人的优秀儿子!他不变的赤子情怀培育了我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让我幻影中的故乡自然而然变成了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9月14日—21日,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原住民暨少数民族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江城武汉举行。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原住民代表、企业界人士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海峡两岸同胞共赏明月,共叙亲情,共盼祖国统一。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一踏上武汉这片热土,无论是在哪里,都受到了热情的礼遇。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大陆同胞的无比深情。9月17日晚,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江称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在黄鹤楼下、长江之畔举行。晚会上,台湾少数民族原声艺术团的演员献上具有…  相似文献   

16.
高山族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省原住民族,共约40万人。高山族依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衣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赛夏人。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台湾原住民族的称谓始见于三国时代,时称“夷州人”或“山夷”;《隋书》称“流...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岛上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住民。是由亚洲大陆或南洋群岛泛舟渡海而来的。他们迁居台湾岛后,因海洋阻隔之故,与外界鲜有接触,并且彼此间也甚少往来,经过漫长的近乎封闭式的原始部落社会,逐渐依地理形势、血缘组织与祭祀习俗,形成数十个族群。  相似文献   

19.
宗教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民族间宗教认同的相似度越高,其民族的同源性就越强.通过比较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传说、典籍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发现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洪水神话、蛇生始祖的民族起源说和鸟神崇拜,可见古越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在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上具有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台湾原住民族,即50年代所称的"台湾高山族".在台湾后来改称为"山胞"、"台湾土著族"、"台湾先住民"、"台湾原住民"等。台湾的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与古代越人语言一样,高山族语言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但高山族各地区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差别较大。大体上可以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高山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分类,台湾高山族主要分为九大族群,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曹族)、雅美族、赛夏族。广义的高山族还包括平埔人,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