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尼族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是我国梯田文化的代表;哈尼族梯田文化之美可概括为丰富内涵美、悠久历史美、和谐共生美、民族精魂美、自然景观美、朴实生活美.  相似文献   

2.
翻开哈尼族一个世纪的历史文/李期博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公元前四世纪,部分向南迁徙,散布到青海东部、四川西北和滇西北广大地区,这段时期,雅砻江以东,阿尼河一带出现了“和尼”的名称。至唐初,...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有12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两岸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间绵亘起伏的哀牢群山、无量山和西双版纳广阔山区。由于社会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原因,他们世居于山高谷深、地貌切割破碎、与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之中。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易于保存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奕车作为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创造出了他们自己文化的结晶——服饰.对哈尼族这么一个只有本族语言而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来说,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中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就更具研究意义.本文以哈尼族奕车支系民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奕车支系服饰的颜色、样式、图案等方面进行探...  相似文献   

5.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共13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江两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即元江和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以及昆明市的部分辖区。哈尼族支系繁多,语言差异也比较大,但各支系间的婚俗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众所周之,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于整个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莫不与婚姻有着不解之缘。本文将从婚姻的角度对哈尼族的婚俗模式及其文化源流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壮族、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自身特色的梯田文化,两者的文化特质既有众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格局.之所以呈现这一格局,乃是因为生态环境、文化传播、族群惯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哀牢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哈尼族妇女就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哈尼族妇女还成为梯田养鱼的主要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妇女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0.
缅甸的哈尼族──阿卡杨六金哈尼族是个跨界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哈尼族的自称和他称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一致。本文拟对缅甸哈尼族的情况作一介绍。族称与人口分布缅甸哈尼族自称和他称有“平头阿卡”、“尖头阿卡”、...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外化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一、瑶族古代服饰是古代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的产物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山区,山地面积广大,土质松软,水源丰富,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农、林、牧、副业的发展。古代瑶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则以林业为主,属典型的南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南方农耕经济文化反映在瑶族服饰上,表现为普遍着衣…  相似文献   

12.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16,7(1):71-75, 121-122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进而对如何在协调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强势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的“哈巴”文/赵官禄(哈尼族)自古以来,哈尼族就是一个热爱唱歌的民族。唱歌是哈尼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唱歌,哈尼族叫哈巴热,“哈巴”即歌,“热”即唱,成为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这样唱道:“我俩来谈谈,我俩来讲讲。人不会来看,鬼也不会来看。”这种...  相似文献   

14.
九九年的春天,我驾车来到云南省绿春县寻访哈尼族的服饰艺术。绿春县地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天量山脉之间的偏远山区,是哈尼族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由于不在交通主干线上,这里外来客人相对较少。因此,当地干群的接待方式相对真诚周到。县接待办先安排我去县文化馆参观一个“成就图片展”。该县哈尼族共有十三个支系,起源于占代羌族,其先民在唐代史记中称为“和蛮”部落。各支系之间服饰样式、功能等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喜用自织自染的藏青色土布制做衣服,妇女喜用银泡、银片做装饰,喜佩戴大耳环和银镯。最后选定去距…  相似文献   

15.
“红河红,红河深,红河两岸是黄金;黑山黑,黑山峻,黑山顶上是森林。”这是红河两岸哈尼族人民用来歌颂红河两岸的富饶和壮丽的一首民谣。哈尼族有49万多人,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楚雄等地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2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两岸,紧挨着我们亲密的兄弟之邦越南民主共和国。哈尼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唐代就有关于他们的历史记载,当时南诏所辖“三十七蛮部”中,有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官桂思陀部等,均系哈尼族的部落。元、明两代,各部落首领先后得授土司衔;明、清两代,设亏容(即铁容)左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资源博弈的结果。在建构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消解不同文化图式间的紧张关系,关键在于当地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18.
步入我的民族思想文化领域,我越来越感到哈尼族正日渐丧失全民迁徙时期那种发源于生命本体的创造冲动,正丧失早期在严酷的自然及社会面前寻求生存时迸发出来的强劲的内驱力。全民族的思维走势,现正朝程式化、结构化的模式发展,其生活的步履和节奏诚如“模搓搓”葬礼中的鼓点,单调、沉重、滞缓。  相似文献   

19.
我们哈尼族是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05万,有哈尼、僾尼、豪尼、和尼、雅尼、期弟、各和、腊米、叶车、碧约、卡多、布孔、堕塔、梭比、罗美等11种自称和他称。解放后,根据我们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和蛮”、“和尼”即哈尼的记述。我们的祖先原居住在北方,后经多次迁徙,最后渡过红河,到哀牢山区定居。如今,我们民族主要聚居在哀牢山区的红河哈尼族彝族  相似文献   

20.
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服饰成为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乃至情感的载体。从广西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入手,立足于服饰文化研究,从服饰体系中提取民族文化精髓进行设计和产品开发,让苗族服饰与现代设计元素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时代因子,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融水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