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中国民族》2007,(3):30-31
小江(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硕士毕业,中国内地最为年轻的商业片导演之一。2003年,小江编剧导演的影片《电影往事》获国际国内多个大奖。2006年,小江执导的影片《PK.COM》获得广泛关注。小江在《云南影响》新电影项目中拍摄的电影《普洱茶》是关于普洱茶和女人生命中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一日无茶则滞,三目无茶则病”,这“茶”便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分解脂肪、舒畅肠胃、增加热量,每日不可或缺的“边销茶”。  相似文献   

3.
他叫封锦恒,人们都叫他封三叔,1995年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85岁了,但精神矍铄,为人爽朗随和,记忆力极好,思路清晰有条理。与他交谈十分钟以后,我发觉我找到了一部马帮文化的“活字典”。 到后来,封三叔简直改变了我对马哥子的看法。是啊,马哥子并非都是只懂得牲口、道路和生意的人,他们懂得人生,懂得文化。封三叔爱写诗,一提起茶,他马上就为我们吟了一首:“思茅扬名普洱茶,明清专供帝王家。大观园中列上品,艺冠南滇一枝花。”诗虽不尽合律,但毕竟不止停留在“大跃进民歌”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赤壁,被称为万里茶道源头。2022年,湖北省民宗委印发《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咸宁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推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分工方案》,均将支持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申遗工作,支持赤壁建设万里茶道茶源地,写进了规划和方案。万里茶道是中国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称赞“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万里茶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沙平 《民族论坛》2003,(1):11-12
云南是我国野生茶树最早的故乡,至今在云南的不少产茶区,仍存活着许多古老的野生大叶茶树,它们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茶树王”。在众多的“茶树王”中,最高大最长寿的一株生长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巴达区大黑山的森林中,这棵茶树高达34米,树围3.3米,直径1米多,经植物学家测定树龄为1700多年,不仅是云南,也是全国最长寿最高大的野生茶树。自古以来云南就以盛产茶叶而著称,其中尤以普洱茶中外驰名,这名声是无数的普洱人历经1700多年默默地辛勤耕耘才形成的。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以普洱县为起点。多少个世纪以来,无数…  相似文献   

6.
“毕兹卡”茶道“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自称。鹤峰“毕兹卡茶道”由来已久。200多年前,鹤峰县隶属于容美土司辖区。在这片富庶的疆域,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土家山寨山山有茶园,寨寨飘茶香,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1735年,清朝政府强迫容美土司改土归流,茶道文化随之...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     
《中国民族》2008,(11):82-82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  相似文献   

8.
接到编辑部的电话,约我写篇关于侗族“油茶文化”的文稿,我欣然从命。作为一个生在侗乡、喝侗族油茶长大的侗家人,我熟识并嗜好侗族油茶,我的生命与侗族油茶有着难解的情结,我甚至认为我和我的民族的和善与宽容、执著与勤奋,甚至镇静中的憨朴等,都是侗族油茶给“泡煮”出来的。我今年已经四十有三了,除去离乡到外闯荡的11个年头之外,茶龄已愈30年。记得小时候,每当天色蒙蒙亮,油茶的浓香便满木楼、满村寨地弥漫开来,我的母亲站在木质吊脚楼下,向睡在三楼上的我喊上几声:“幺呀,起床吃茶读书去啰!”我一边应答着母亲,一边懒…  相似文献   

9.
<正>益阳茶,是马背驮出的传奇,是"茶马互市"中经久不衰的口碑,是"茶马古道"上不绝如缕的飘香,是洞庭湖畔与西北边陲割舍不断的民族情谊。生命之茶自古以来,益阳茶中尤以安化茶出名,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今天,以县域命名并为世人所公认的茶仅有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在我国的茶叶教科书中,安化茶是作为一个专门的茶  相似文献   

10.
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在繁荣西北边疆城乡经济,开拓中原与青藏高原的交通茶道、密切汉藏民族关系、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藏族人民通过茶马互市获得茶、绵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为自己的土特产品找到了销路,因而把茶道视为“金路”。明人李化龙在《议复开市抚赏疏》中说:“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给焉。……夷人以市为金路,惟恐失之。”这充分表  相似文献   

11.
冯建勇 《民族研究》2022,(1):133-142+146
贯通式的“中国民族史”的编著,孕育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西之学交相激荡的时代,自清末发轫,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1928年)系中国较早冠名“中国民族史”并系统叙述“中国民族史”的通史体、综论性著述。该书出版后,罗香林对其进行了学术评议,提出从“纵的叙述”和“横的叙述”两个面向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梳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学术史可以发现,罗香林有关中国民族史“编法”的建议与后来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史的认知和书写不谋而合。以王著《中国民族史》修订版(1934年)为例,该书尽可能在既有研究框架范围内重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表明王桐龄一直在探索适宜的中国民族史“编法”,加强了中国民族史“横的叙述”;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等著《中国民族史》,则将诸民族史“各为专传”,推进了对各民族历史的“纵的叙述”。时至今日,为阐明“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罗香林提出的“两种面向、三个问题”,尤其是有关加强“横的叙述”之建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开展仍具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字”风俗在桑植桑植县位于湖南澧水上游,聚居着土家、白、苗、回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所保留的民俗风情大部分与“三”字有关,别有风趣。土家族的三道茶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其待客礼仪是:客人进屋后,要敬三道茶。第一道是清茶,将山区自产的白毛尖茶叶放入杯中,用...  相似文献   

13.
回族与茶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茶情有独钟,多少雅士骚人,题诗咏叹,皆成千古隹句。人们对茶的钟爱之情,却难是一诗一语所能表达的。千百年来,人们爱茶、嗜茶、品茶,研茶道,谈茶趣,抒茶情却是源来很久。但深谙茶事者却是不多。特别是茶文化能以一个外来宗教的传入,而得以...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千万富翁”。有钱了,他不像“冒富大叔”那样怕露富,而是喜欢显富摆阔,喜欢玩女人,同时又乐善好施。有人说他是“好人”,有人说他是“坏人”。在人们还没有说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却突然自杀了……  相似文献   

15.
从"禅与茶道"、"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制茶"、"茶禅文化及其传播"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禅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性、全面性出发来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绝不能把“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变成不顾具体条件,适用于任何情况的绝对的理论信条。坚持真理的辩证性、实践性,就要实践地、历史地对待“三个有利于”标准,以现代的人本理念和科学精神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     
爱喝茶的人一定都听說过全国馳名的普洱茶。其实,普洱茶的主要产地并不在普洱,而是在西双版納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納在清朝的时候屬于普洱府管轄,茶叶的交易也集中在普洱,因此就被叫成普洱茶了。西双版納的勐海、勐遮,勐籠、勐旺、勐养、勐混、曼敦、易武、南糯山、布朗山等地区,都遍布着茶林和茶树。在版納勐海、版納勐遮一带,茶树多与樟腦树在一起,形成一片片的茶树与樟腦树的混合林。西双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亞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士質肥沃,極宜于茶叶生長。这里的茶树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树高大,类似乔木,最大的树干粗到  相似文献   

19.
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由此可见,茶是藏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随着藏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能喝上有质量保障的“低氟藏茶”更是藏区人民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蒙古、俄罗斯之间以茶叶大宗商品流通为主的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位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河畔的渔洋关古镇,在历史上是鄂西南、湘西北的茶叶集散地和宜红茶加工、运输、贸易中心,通过万里茶道与俄罗斯等欧洲大陆相连。2018年,渔洋关镇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旅古镇”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