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两种经济成分,它们的历史地位如何呢?个体经济发展为私营经济,是进步还是倒退? 有一种观点认为,剥削总是无条件地比无剥削坏,所以从没有剥削的个体经济发展为有剥削的私营经济也就是由好变坏,是倒退。还有人认为,在消灭了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再允许有剥削的私营经济重新产生,当然是倒退,私营经济不如个体经济好。  相似文献   

2.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个体经济有了适当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引人注意。现实向理论界提出了关于个体经济的研究课题。近来我国理论界对此也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拟就我国个体经济的性质、作用谈点看法。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个体经济的性质劳动者个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资料直接与劳动者相结合,劳动成果直接与劳动本身相联系,产品(包括商业利润)直接由劳动者支配。这个属性从理论上看,显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个体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关于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对于个体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个体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一些原来被视为正确的解释,也明显地感到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了,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进行再认识、再探讨,以利于指导个体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济学界开始重视个体经济的研究和讨论,关于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问题,发表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对于个体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个体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一些原来被视为正确的解释,也明显地感到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了,需要对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进行再认识、再探讨,以利于指导个体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一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问题上,谈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认为个体经济的存在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决定的,把我国还有部分手工业和加工业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的普遍形成,专业户、重点户的大量涌现,个体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迅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更快。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农村现阶段个体经济的发展会有那么大的潜力?它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个体经济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变迁、城镇和农村以及地区差异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国个体经济30年的变化与发展,认为个体经济近年来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私营企业迅速成长,从而部分替代个体经济.这一结果是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城镇个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术界就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城镇个体经济性质的看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我们判断一种经济形式的性质,应当首先从它的内部矛盾,从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经济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经济的性质的判定具有指导意义。界定现阶段个体经济的性质,必须从两方面着眼,从两个层次入手。从个体经济的内在结构、从其自身这一层次看,个体经济仍然是小私有性质的、小商品性质的经济成分,这是一切个体经济的共同性质。从个体经济的外部关系,从其所处的社会主义经济整体系统这一层次看,个体经济还具有为人民生活消费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性质与特征,这是现阶段个体经济的个别性质。总之,个体经济是一个具有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二重质规定的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对待城镇个体经济,是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搞活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武汉市的情况看,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武汉市个体工商户有54.781户,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7年还有35,565户,到1965年剩下14,683户。在“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愈来愈多的个体经济法律问题亟待探讨解决。本文试从我国个体经济生产经营过程(即整体)的角度出发,提出个体经营者生产经营权的概念,并揭示其特征、内容及意义,权作引玉之砖。一个体经营者生产经营权,是指个体经营者在其生产经营的整个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限,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对待个体经济问题上,党内一直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两种不同思想指导下的政策.在两种不同政策的交互影响下,个体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发展--曲折发展--逐渐衰落的发展过程.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时期个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历史启示,这对指导当代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发展第三产业与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粗浅探讨。我国第三产业的划分范围如要了解第三产业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必须对第三产业的划分范围加以大概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个体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些个体户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一批万元户纷纷出现。人们对这种收入有种种议论。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国的个体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建国以来的鼎盛时期,截止1987年7月底全国城乡的个体户达到1,200万,从业人员达到1,800万。随着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收入有了长足的增长。据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市个体户进行统计,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其中1,387户在5,000—20,000元之间。有52户在20,000—50,000元之间。对个体户的高收入应该怎样认识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城乡个体经济已得恢复和发展。但是,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要得到进一步更多一些地发展,还有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试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性质、作用等,以及有关政策问题,作一些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 如何对待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众说纷纭,见解不一,已经成为社会上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就此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个体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初级阶段,经营范围遍及生产、流通、服务、建筑等各个经济领域,从业人员由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劳教、劳改释放人员扩大到离(退)休人员,留职停薪人员,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阶段城镇个体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附属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补充作用。个体经济将怎样发展?发展的动力、原因是什么?怎样发挥其最大功能?本文试图以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此作初步探讨。系统方法是合理地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的整体联系的一般科学方法。它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吻合的。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经济,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对其内部关系及与外部的联系的分析,把握它的运动规律,揭示它存在、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在认识上摆脱片面性、表面性;在实际工作中摆脱被动局面,及时准确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围绕城镇个体经济问题,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即我国现阶段城镇个体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性质以及当前在恢复、发展城镇个体经济中应注意的问题,谈点初浅的认识。一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占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经济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城镇个体经济虽然大大削弱,却未能消灭。  相似文献   

18.
<正> 现阶段我国个体经济究竟是什么性质?学术界有各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资本主义范畴的经济,一种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一种认为是受公有制经济影响的小商品经济。那种认为个体经济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个体经济是建立在个人劳动基础上的,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认为现阶段我国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其理由如下:1、个体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产品由劳动者直接分配,这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相一致;2、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个体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私营经济,其产生和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它是商品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改革、开放、搞活进程中,具备了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政策,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得到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是,对于个体经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补充作用,还没有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论证。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文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