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空间意象思想的提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至唐朝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唐朝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构图风格,经五代北宋画家的推波助澜,发展至鼎盛。五代北宋山水画较之唐朝山水画,更加注重对空间意象的布置安排,并通过对景物不厌其烦的布置安排,追求观赏者在游览时的趣味性,以营造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意境。  相似文献   

3.
宋元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可用三种意境来形容 :远境 ,藏境 ,玄境。远境 ,侧重画法、技巧方面 ;藏境 ,侧重空间处理、布局层面 ;玄境 ,则侧重空间意识、宇宙精神层面。三者是依次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 ,但又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即“心理生活空间”)的形成与特点作了初步研究。文章认为,构成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精神空间”的主导因子是宗族观念,其次是宗教意识;并引入“心理场”的概念,对村落的“心理生活空间”的情形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从整体上来说,是一种包括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复合型“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以整体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把握,其中蕴含看浓郁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特别是山水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山水画中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总体精神氛围总是表现出一种清净的空灵,这正是由于透射出了艺术家从事创作和欣赏时的审美心态的缘故。文章探寻“静照”这一山水画特有审美心胸,目的在于阐明其对山水画艺术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既有国际化大城市风范,又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空间,以西安作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城市空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播途径分析,结合空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地理位置功能,研究城市空间文化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变异机制。研究认为,城市空间文化作为物质与文化结合而成的综合呈现,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最直观的认识,也是人们接受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要素; 西安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空间的原初设计理念和价值观的成分,还有人们在观看和传播过程中不断赋予它的再生意义,二者之间呈现不确定的联系; 不同类型空间文化有着不同的视觉传播途径和特征,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和场所精神决定着视觉文化的传播,并对城市文化身份制造和推广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体系的完整性,从传统山水画技巧形式的营构到现代山水画视觉图式的转化,从山水画人文修养的展示到现代人文意识的表达;从自然山川物象的真实描述到感性人化山水的意象塑造,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山水画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意味与现代思想体悟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不受透视的局限 ,独辟溪径 ,“经营位置”。本文分析山水画中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及画论 ,探讨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山水画与西画的空间处理关系,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的特性,它的空间观不是如西万风景画中的那种科学的透视关系,而是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来的"透视"关系,是超越了视觉关系的空间观.  相似文献   

11.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2.
从艺术功能来说,一切艺术都竭力营构一个供人沉潜往复于其中的精神空间。中国传统文本空间的营构是与建筑学意义的空间意识息息相关的。古代形式批评的空间理论聚焦为“可藏匿性”,具体表现为横向的充分拓展、纵向的曲折层深、整体的气韵生动与空灵无限。在这些方面,中国古代形式批评创造、总结了大量操作性强的概念名目,进一步可归纳为三种空间形式美学基本原则,即对称整饬、参差流变、错综隐蔚。  相似文献   

13.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绘画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绘画语言后面的观念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山水画偏重对经验的重视和表述,而风景画则偏重对视觉的重视和描述。中国山水画以经验表述为主,过分重经验最终导致了它至明清时期走向衰微。西方风景画以视觉描述为主,重视视觉导致其1 9 世纪以后趋向成熟与完备,也导致其不同风格的出现与变迁。  相似文献   

15.
“精神空间”与“视觉张力”是我国当代绘画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是画家自身在创作实践中,潜心追寻的画面精神力度与视觉效果,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冉冉的诗歌创作以强烈的主题意识和自我重塑精神,从地域、民族和性别三个维度纵深地拓展了诗歌空间的主题内涵,表现出自觉而鲜明的空间意识,不仅对丰富当下语境中现代汉诗的书写空间具有启示性价值,而且也使得诗人在进入“中年写作”阶段后实现了诗歌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是其“现世死亡”的叙事变异,也是“死亡恐惧意识”到“死亡不惧意识”转化的表征。空间叙事视阈下,以叙事空间天堂或天国、地狱或冥府、墓地或家园等为“虚构死亡”的文本叙述层,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来世复活与生死轮回哲学观,死亡的不惧意识和不朽思想,分析诗人超然物外的“出世”境界,论证诗人在精神层面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发掘虚构死亡意识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象学语境下对中国古典园林路径进行解读,从物我关系角度探讨园林路径之"源"起;以生命轮回意识看园林路径"圆"之循环模式;透过园林路径与"天地人神"四者之"缘"探寻其空间赋形机制;由人对自身存在的时间阐释揭示园林路径对于时间的"援"引,旨在以现象学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及建造意识,反思其本质,并从中发掘创作灵感,对当代建筑及园林创作具有跨领域、创造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