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书籍信息内容与形式设计的情境变化,分析当下浏览式信息阅读方式的现状利弊,归纳出深度阅读的三个特征:全面、关联、智能。并且着重分析电子书籍设计嬗变历程,以及对应深度阅读的交互书籍设计要点,藉由现有电子书籍设计方式,总结未来书籍设计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辰绯 《理论界》2010,(4):148-149
由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以及诸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书籍出版产业发生了诸多变化。无论是书籍的生产理念、编辑理念,还是营销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理念及其付诸实践的过程,无疑对我国近代书籍载体样式的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书籍出版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于世界首位,总定价和销售额也逐年稳步上升。书籍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朝阳产业,并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为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更好地促进书籍出版正常有序稳定的发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书籍的总体增长和产品结构变化进行梳理。总结书籍出版发展成绩与不足,有利于书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四平  朱良 《船山学刊》2002,(1):104-106
近代中国第一个教会印书馆--墨海书馆①在其存在期间,除了出版宣传宗教的书籍外,还出版了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墨海书馆也引进了先进印刷设备,对我国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墨海书馆及出版的西书,说明它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先进发达 ,图书馆事业的基本要素并没有多大变化。本文就 2 1世纪公共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书籍、数字化资源、建筑与设备、人员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书籍设计中,要考虑到第一感觉的新鲜、强烈,第二感觉的准确体现书籍内容,以及第三感觉的耐人寻味。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书籍才有竞争力,书籍艺术中的求“雅”才不是空的、虚的。  相似文献   

7.
刘四平  朱良 《船山学刊》2002,(1):104-106
近代中国第一个教会印书馆———墨海书馆①在其存在期间,除了出版宣传宗教的书籍外,还出版了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对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墨海书馆也引进了先进印刷设备,对我国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墨海书馆及出版的西书,说明它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一中文书籍用铅字模机器印刷,据载最早开始一八一八年在马六甲设立的东方文字印刷所,在国内则是上海墨海书馆最早设立,它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eryMedurst,1796~1…  相似文献   

8.
宋代出版业兴盛,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思想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出版管制措施,主要表现在被管制书籍的类型与出版管制的方式两个方面。其一,被管制书籍的类型主要有:禁止刻印、销售议论时政、军事边机的书籍;禁止刻印、销售宗教异端等书籍;禁止刻印、销售违背儒家经义的书籍;在派别斗争中禁止刻印、流传反对派的书籍;国家垄断《历日》的印刷权。其二,出版管制的方式是:采取书稿审查制度;普遍实行违禁刻书告赏法;对违禁雕印、销售、传播图书者予以惩罚。  相似文献   

9.
研究汉唐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界大多套用"丝绸之路"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丝绸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书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勾勒出中国江南始发、经朝鲜半岛百济、再至日本列岛的早期"书籍之路"航线,接着论证日本遣隋唐使肩负购求书籍之使命、从而开拓中日直航"书籍之路"的存在,继而梳理中国书籍东传的各种渠道,最后论及佚书回归的史实以证明"书籍之路"具有双向互流乃至东亚环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万长林 《云梦学刊》2011,32(4):99-101
《新青年》对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创作出新的书籍视觉形象,建构了一种不同于过去的现代设计理念。此外,《新青年》促进了阅读方式的转变和"新"的视觉模式的形成,为书籍设计的观念、形式、内容等方面展示了变革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新青年》完成了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流向在近代发生了戏剧性逆转,日本由昔日的文化接收者后来成为文化输出者。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这种流向变化始自中日甲午战后。自是时起,中国官民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派出留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为中国吸收西学,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中日文化交流的流向变化,对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性明 《家庭科技》2021,(12):52-53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书籍设计进行重新审视,明确书籍的主要作用,根据书籍服务对象进行针对性设计.和其他书籍相比,老年书籍的社会责任感更强,其对老龄读者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为加强社会对老龄读者的关注,促进老年书籍的发展,应以老龄读者的根本需求为中心,对老年书籍展开科学有效的设计,从而消除老龄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书籍源远而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等,可以说已是书籍形态的萌芽,其后的简策之书,则标志着我国书籍形态的正式形成;纸的发明,纸书的出现,则标志着我国书籍形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写本纸书到印本纸书,由卷轴装到册叶制,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书籍的存放、检索中心。通过图书馆,人类实现了知识积累、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5.
西夏的书籍及制作技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书籍业的发达与否,又为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西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党项羌族所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它从公元1038年正式建立到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共计存在了190年,曾先后与宋、辽和宋、金鼎足而立。西夏在其存在的近两个世纪里,曾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书籍事业,引进、翻译。编纂出版了大量书籍,尤其是西夏文书籍,从而丰富了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由干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缺乏,人们对于西夏的书籍业很难窥其全貌;许多书籍史和印刷史著作中,几乎没…  相似文献   

16.
黄爱平 《江淮论坛》2012,(1):138-142,133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随着朴学思潮的勃然而兴,文献学研究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考证、辨伪等传统的研究方法重新受到学者的重视,书籍的典藏、刊刻逐渐兴盛起来,目录、版本等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转机。凡此种种,文献学各个领域自身的发展变化,既促成了明清之际学术潮流的转换,也奠定了清代文献学发展鼎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要对年鉴编纂的内容结构进行改革,有必要首先对年鉴的功能和体例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一、关于年鉴功能的再认识什么是书籍的功能,顾名思义,就是指书籍的功用和效能,通俗地说这本书是干什么用的。而任何书籍的功能都离不开其性质,是以其性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书籍的功能取决于书籍的性质。所以笔者把它叫做性质功能,简称功能而已。年鉴性质功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细分成多种具体功能,笔者试将其分成时间性功能、空间性功能和使用性功能三大类。1.时间性功能。时间性功能是从时效角度来考察的一种功效。年鉴的时间性功能特点十分明显,就是年…  相似文献   

18.
论龚自珍西北史地研究与清代官修西北书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龚自珍西北之学与清代有关西北官修书籍的关系,可以看出:清代官修书籍是今天研究龚自珍西北之学时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嘉庆年间,龚自珍就在对清代官修西北书籍的研读中开始接触西北史地,引导他进入西北史地研究领域的人是具有十余年官书修纂经历的程同文。龚自珍在了解并参与清代官书修纂活动中,翻阅使用着官修书籍,由此进行的西北研究呈现出服务于现实的研究目的、议论时政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代版本目录学概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明清时代的版本研究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说明书籍刊刻和抄写流传下的源流,叫做版本学;一是叙述书籍的种类和内容提供给科研工作者作为研究某项学术参考的资料,叫做目录学。下面先谈明清以来书籍刊刻的形式和产生发展的情况。明清时代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是社会经济繁盛的时期,从而在上层建筑、学术文化上  相似文献   

20.
以朝鲜诗话《清脾录》为个案,可以从实证与理论两个方面,探讨文学史上"环流无倦"的变化与书籍"环流"之间的关系。《清脾录》的特殊意义,体现在其关注本国诗之外,还关注当时中国、日本、安南等国的诗,具有"东亚视野"与"并世意识"。其抄本、刻本在朝鲜、中国、日本之间的流传,以及在文士间发生的阅读、删改、传播等事象,具体而微地体现了三国文士眼中的他国文化,从中可见三国文化势力的此消彼长。从《清脾录》的阅读反响可知,"阅读"甚或"误读"与东亚诸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彼此的文化体认有关,而"东亚视野"在文学领域的呈现与发生影响,正通过书籍的"环流"得以体现。伴随东亚书籍"环流"现象产生的,是东亚诗学不同于18世纪以前的超越国界的弘阔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